青岛市长:住与行是最大民生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3日15:29 《小康》杂志

  青岛市长 夏耕:住与行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1华里、1小时、1次——政府重点实施“三个一”工程。

  青岛市曾经出现的房价过高问题,在政府采取系列措施之后已经得以改善。青岛市长夏耕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

  2007年初,在对全市城镇居民的住房状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消费需求,青岛市政府提出了廉租住房、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普通(限价)商品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他们确立要完成的目标是:改造旧城区、改造城中村,新增租赁住房保障方式、增加廉租住房保障户数,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增幅低于上年、普通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低于上年,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保持稳定。

  这一年,青岛市财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共5.8亿元,超过2001年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以来投入的总和;同时加大了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建设力度。

  从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看,2007年,青岛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升6.5%,低于全国7.6%的平均水平,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排32位;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排35位。总体来看,青岛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总体平稳。

  公共交通问题是青岛市的另一个重要民生问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关键要以人为本、便利出行,方便群众和国内外游客。

  根据青岛市的实际情况,政府实施了“三个一”工程:居民居住地至公交车站的距离不超过1华里;任何一个线路的公交运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居民到达市区任何一处目的地换乘公交车不超过1次。为达到这个目标,市财政过去五年累计投入2.8亿元,用于公交事业发展,资金总额是上五年的9.7倍。

  夏耕对青岛市公共交通状况的改善颇为满意。

  盐城市长 李强:只要观念转变了就有钱

  让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就是公共服务。

  李强属于市长中对媒体比较开放的一位,而且敢言。

  他掌管的盐城市处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长期以来,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由于长期形成的“穷财政”思维,许多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地区社保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经过近些年财政收入年均24%的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2006年突破1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07年达65.5亿元,盐城市的财政已经到了由“吃饭财政”、“建设财政”转为“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阶段,“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理念安排财政支出,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安排”。

  “政府的主要精力要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实际上已经说了很多年,但始终没有做得很到位。虽然现在有些政府带有太多的审批型政府的特点,但这两年政府的转型确实很明显。”李强说,在政府的转型中,受益的一定是老百姓。

  以盐城为例,“这几年我们新增的财力60%以上都用在解决民生问题,而且我们很重视观念的调整。过去总觉得,要依赖经济再充分发展,能够有更多的财力积聚,然后用剩下来的钱解决民生问题。现在的观念已经不一样,民生问题要被纳入到我们整个财务的预算当中。有钱要办,没钱也要办。”

  没钱怎么办?

  “没钱少办点,但必须要把它提上日程。” 李强认为,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发达地区实际上也是由‘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过渡而来,再转入‘公共财政’上来。过去我们老认为是‘穷财政’,你仔细看,喊‘穷财政’喊了十几年,但实际的财力都在增长,并且是大量的增长。所以,各个地方理财的观念要调整,要调整到公共服务上来,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方向。这是你政府公共财政结构上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在他看来,只要观念转变了就有钱。

  盐城在这方面的转变确实是明显的,有一些数据颇能说明问题:2007年,全市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科教文卫、“三农”等民生投入达9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2%,其中,市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就达10亿多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全市城市低保人数已达5.3万人,保障标准提高到目前的每月210元,政府每年财政投入增加到4477万元。与2006年相比,农村低保标准也有所提高,从每月70元提高到每月95元至105元,纳入保障人数达到10.6万人。

  李强认为,能够及时地让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就是公共服务。“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把群众问题解决好,就感觉对不起老百姓。”

  河源市长 刘小华:最头痛的是钱不够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市长会更有成就感。

  他像是一个精打细算的管家,掌管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城市财政,每天在为小财政怎么办大民生而伤脑筋。他很羡慕珠三角地区那些富裕的兄弟城市市长,但并不妄自菲薄。“我对我们河源也充满信心。”刘小华说。

  河源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的山区,工业化程度比较低,保护环境的任务艰巨,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地方。2007年,河源人均GDP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广东省内,河源与珠三角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比全国中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更甚。在广东,他们要靠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贴。

  “经济总量小,财政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县经济发展比较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由于政府的财力不足,在基本公共服务这方面的建设力度也不够。” 刘小华坦言确实感到压力很大。

  譬如说教育,被喻为文化之乡的河源现在高中阶段的升学率只有57.4%,贫困人口大概还有17万左右,有一部分人还寄居在危旧房。“‘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这些问题都存在,社会保障的任务也很多。”他们决心下更大的工夫,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但最头痛的还是钱还不够,我们有很多想法,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有一点困难,很伤脑筋的,不能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心里面感到很着急。”

  但作为市长,刘小华的思路已经清晰: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经济实力。“只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推进下去,我们河源不愁没有钱”。但是,发展工业的增长不可能立竿见影,要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还是比较伤脑筋的。

  2007年,河源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5.16亿元,要解决民生问题仍然比较吃力。“我们自己财政投入一些,然后发动社会捐助,争取对口帮扶,还有就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解决一点。” 刘小华掰着指头算着这一年的帐本,“比如有的学校,本来是公办的,我可以搞成民办学校;还可以通过经营和优化城市资源,来解决一部分,比如可以通过高度垄断的城市土地,然后像挤牙膏一样卖掉。又比如说城市的广告牌,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拍卖。”

  尽管羡慕发达地区的市长,因为他们不用绞尽脑子去挣钱。但是,刘小华觉得作为落后地区的市长会更有成就感,因为可以看到一个地方即将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对《小康》记者说,到年底的时候如果能够再采访他,他会很高兴地跟我们说说这一年发生在那里的变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