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清明不单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10:53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汤涌实习记者/熊巧

  过去的清明是一个复杂而年轻的节日,是农业节气、祭祀死者的寒食节和古代青年搞对象的上巳节的奇妙组合

  古代的清明有三种功能:祭扫逝者坟墓、野外踏青游玩和男女青年相亲。遗憾的是,今天的多数年轻人却不知道清明 节的由来和其文化内涵。

  一般人谈起清明,总会想起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故事。其实在春秋年间根本没有清明这个概念。在唐朝之前,扫墓的 节日都是寒食,而不是清明。

  长期被认为是“清明节男主角”的介子推是古代的楷模,介子推侍奉晋文公重耳,在他没有当国君的时候跟他去各国 流浪,路上没粮,重耳饿得快死了,介子推把大腿肉剜下来给主公做汤喝。

  等到重耳当上了国君,想要报答介子推的时候,介子推却带着自己的母亲逃到了山里。

  晋文公打算三面放火烧山,提这个建议的人认为介子推是孝子,会带着母亲逃出来。不幸的是介子推和母亲一起抱着 大树惨死。

  晋文公从此再不吃烤肉,也要求在放火烧山的三月(农历)里,全国都要吃生冷的食物,不许起火,以便祭奠这位了 不起的介子推。

  晋文公还用介子推抱着死的大树做了一副木头拖鞋趿拉板,每天走路脱鞋都想起这位好朋友,后来人们就用“足下” 来尊称朋友。

  这件事情的中心思想如下:1.伴君如伴虎,老板说要提你,不答应是危险的。2.大腿少一块肌肉的人,火灾逃生 会很难。但是古人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介子推是一位了不起的臣子。

  作为寒食节的清明

  寒食节从山西河北扩散到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逐渐成为一个不仅仅纪念介子推,而且纪念家族中的逝者的节日。寒食 节一般被认为是冬至之后一百零五天,有的地方,比如山西的一些乡村,汉朝的时候就过长达一个月、甚至一百天的寒食节。

  这事让东汉丞相曹操感到非常恼火,山西的北部本来就是个战略要地,有着汉民族最优秀的养马场和骑兵(吕布、张 辽这样的猛将都是山西人)。此地紧接着匈奴等游牧民族,当地人却有个如此大的斋月,连吃一个月生冷东西之后,慢性胃病 不说,战斗力也处在一年中的最低点。

  曹操于是下令“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 ,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敢吃凉东西要被判有期徒刑,这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唐朝之后,清明和寒食两个节日逐渐合并在了一起,清明接受了寒食节的一些风俗。在今天的清明,一些地区仍然有 “不动火”的习俗。

  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 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 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磨面)。

  为了使寒食不至于伤身,一些运动被引入寒食节,比如蹴鞠和拔河。

  作为上巳节的清明

  西方中世纪的传统是七天休息一天,人们星期天就不工作,除非生活特别困苦的,可以向神父请求:“星期天我加个 班行吗?”神父答应了,上帝才不怪。

  中国的假日不固定,民间一般是休息初一、十五,一个月的两天。还有一些节日也可以休息。中国的大部分奇数月份 都有节日:正月初一的春节、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只有十一月十 一没有节(公历的11月11日如今成了“排队日”和“光棍节”)。

  三月初三上巳节,是清明风俗的又一个来源,民间传说这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上巳节可以追溯到纪念伏羲,是一个对 生殖力量表示崇拜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一直到汉朝,还有一些地区的三月初三允许青年男女野合。但在儒 家思想逐渐掌权之后,三月初三变得更含蓄内敛,生殖力量改用斗鸡蛋(染红了皮的熟鸡蛋对撞,撞坏了吃下去)等仪式来表 现。

  上巳、寒食两节期间,姑娘们最喜欢从事的运动是秋千,因为秋千荡高了,可以看见墙外的事物,这对于“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姑娘们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苏轼有一阕《蝶恋花》,专讲春天的浪漫秋千:“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 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在山东的一些地方三月初三还有拴娃娃的风俗,把寺庙里的泥娃娃拴(当然要给和尚或者老道钱)一个回家,不孕不 育的夫妻就容易得子,这是当时的一种风俗。

  更为普遍的上巳风俗是春游踏青,这种风俗后来被清明节所吸纳,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东 京城非常热闹。

  从节气到节日的清明节

  清明这个称呼最早是指导农业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在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基本确定下来,清明 是其中一个。按农时历法类书籍《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对于一个普通中国农民来说: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 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开始农民就要忙碌起来,这几天 懒惰就会耽误农时。

  唐代之前,寒食、上巳和清明是时间、主题不同的节日。不过人们经常把这些节日串在一起过。唐玄宗时,朝廷曾以 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不过民间仍然在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这种政令改变风俗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宋朝人过乞巧节,却往往在七月初六就大行庆祝,如同除夕和平安 夜一个道理。为此宋太祖曾经下令好几次,所有士农工商都要初七正日子再庆祝,遗憾的是,民俗往往不是政令所能改变的。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 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不再是节日,寒食节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宋朝之后,清明节负担了祭祀祖先、扫墓和农忙前动员的任务。祭祀祖先可以使整个宗族有更大的凝聚力,无论堂兄 弟、族兄弟之间正月里耍钱急了眼,还是有什么私怨,一旦向同一个祖先牌位磕头,就可能前嫌尽释。

  直到今天,在中国农村里,宗族团结可以不受气,如果足够团结而且人丁兴旺,还可以跟别的家族争争灌溉用水、打 打架,也不会吃亏。

  清明的风俗也逐渐确定下来: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 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柳枝在清明是一种重要道具,柳树是抗涝的树种,大水过处往往柳树能活下来,被认为生命力强,唐人就经常折柳相 送。唐朝之后,最受民间尊奉的观音菩萨的净瓶里插的也是柳枝。又给了柳枝辟邪的意义。有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 皓首”,这是把柳当化妆品使用了。

  三节合一的清明曾经有着很多的故事和风俗,但是在今天,多数人仍然在进行的只有扫墓烧纸,甚至于把纸扎的“三 陪女”、“宝马车”付之一炬,使得清明成为一个略带鬼气的节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

  其实这是人们对一年进行反思,认识生死的一个好机会,至少——过去有人发“五一快乐”,你明明在加班也要强作 欢颜,但是没有人会发短信祝“清明快乐”,因为大家还不习惯。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