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无人生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10:53 新世纪周刊

  -罗屿

  推理女王最著名的小说搬到舞台上,像极了时下的杀人游戏:看不见血腥,但听得见心跳

  一屋子客人2小时内在你面前接连倒下,现场共有几百人从头至尾目击了这场连环“杀人案”,目击者距“死者”最 远不过几十米远。就在这些观众惶恐之时,舞台灯光忽然熄灭,台上吊灯嘶嘶作响。忽明忽暗中一声枪响,有人倒地“身亡” ,场下顿时惊呼一片。这就是话剧《无人生还》所设计的孤岛凶案现场。

  《无人生还》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讲述了10个互不相识的人,被欧文夫妇邀请到 孤岛上的别墅度假。当晚,留声机里传来陌生男子的声音,一一揭露了这10个人各自欠下的人命。一片猜疑声中,客人马斯 顿突然中毒身亡。此时,壁炉上的印第安小瓷人从10个减少为9个。

  观众和剧中人同时得到暗示:死去一人,台上小瓷人便减少一个。剧中人的死亡方式又与一则印第安童谣所描绘得极 为类似——“十个印第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本应天真无邪的童谣却营造出阴郁气 氛,看似平和的童趣背后暗流汹涌。

  整个故事,像极了时下流行的杀人游戏。“我怀疑某某是凶手,因为他一开始就没有说自己的真实姓名。”“你怀疑 他,他怀疑她,我怀疑你!”谎言,真话,欲盖弥彰的眼神??看不见血腥,但听得见心跳。

  作为2007年上海最火爆的话剧之一,《无人生还》11月首演,场场爆满,第二轮演出需提前两个月订票。今年 3月移师北京,首演定在了“检验话剧成色最好的舞台”——人艺首都剧场。主创人员的劲头与信心,可见一斑。

  “孤岛凶案”中文版

  导演林奕还身兼剧中女秘书维拉的扮演者。第一次做导演,林奕本想一心一意做好幕后,可原定的女演员谢承颖,要 随话剧《红与黑》进行全国巡演。换演员,“总觉得不对味”。于是,林奕临时救场,身兼两职。“说实话,很紧张,而且还 有点分心,演出时总忍不住会用余光偷瞄其他演员。”

  林奕的紧张不难理解。第一次执导话剧,就是被寄予厚望的“大戏”。这让26岁的她,曾有一段时间寝食难安。直 到现在,她仍把幸运二字挂在嘴边。

  在上海戏剧中心,林奕还有个身份——话剧《捕鼠器》的女主演。《捕鼠器》同样是阿加莎的作品,2003年,戏 剧中心将其搬上舞台,之后每年都会复演。在上海,有专门的“捕鼠器”粉丝团,年年演出必会捧场。上海戏剧界年终盘点, 把《捕鼠器》一剧单归一类,说它独树一帜,它成功的模式值得深思。

  林奕正是从《捕鼠器》中获得了灵感,把一部阿加莎作品搬上舞台成了她的目标。有段时间她几乎24小时泡在国外 的阿婆主页上,那上面有个“最受欢迎的阿加莎作品排行榜”,由网友评出,实时更新。

  将近一个月的“监控”,让林奕得出结论——最受欢迎的:第一位,《捕鼠器》;第二位,《无人生还》。于是,她 提出,要独立执导话剧《无人生还》。这一次,中心领导全票通过。此后林奕还找到了另一个杀手锏——曹雷。作为著名的译 制片配音演员,从《非凡的爱玛》到《爱德华大夫》,从《莆田进行曲》到《茜茜公主》,或是亲切可人的女孩儿,或是阴险 毒辣的女巫,或是至高无上的皇族,或是凄惨悲切的少妇,曹雷独具魅力的嗓音感染了无数听众与观众。

  曹雷对每一句台词精雕细琢,“今晚”也要改成“今天晚上”。这样做的结果,是观众即使闭上眼睛,也像在欣赏一 部经典的译制片。

  前期工作就绪,《无人生还》的排演被上海戏剧中心提上日程。对于演员,林奕心中早有人选。早在第一次通读剧本 时,她就和丈夫童歆说,曹雷老师是剧中布伦特小姐的不二人选。娄际成老师来演法官、张名煜老师扮演将军,绝对的完美组 合。娄际成、张名煜、曹雷,三位老戏骨年龄加到一起要超过200岁。

  声、光营造悬疑效果

  《无人生还》是阿加莎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悬疑”类。把它搬上舞台,就要用到一些很极致的表现手法。主要的就是 声、光配合。急明、急暗,伴随强烈音效。一两个瞬间,把惊悚气氛渲染到了极点。

  上海演出时,为了营造效果。林奕把剧场中所有灯都关掉,演员上场、下场全部按照换场路线,“全靠摸的”。演员 加上负责道具、化妆的人员,几十个人同时出现在台上,互相看不到,出错在所难免。

  一次演出,林奕听到台上“嘭”的一声。从红外夜视一看,两个演员撞了个满怀,“小瓷人”被撞飞了。林奕脑袋“ 嗡”的大了,她心想,这回砸了。“我们的演员特别可爱,蹲在地方摸啊摸啊,终于摸到了‘小瓷人’,紧紧揣在了怀里。” 前后不到5秒,台下观众并没察觉,“我们每个人却是一身冷汗”。

  和首都剧场相比,上海的演出都是在小剧场进行,观众距离演员不过2米。这在气氛营造上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凶案现场,观众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但是,近距离也给演员提出更高要求。林奕回忆,有一场演出,有人忽然指着其中一 个演员说“凶手就是你”,而且说得非常动情。“作为演员,丝毫不能被场下干扰,否则很容易被观众从戏中拉出来。”

  与其他话剧形式不同,推理剧、悬疑剧在手法上还有个特点——把假想的东西合理化,“有意把观众引入歧途”。演 员要有一种反常规的表现手法,每个人会有一副最像凶手的肖像。“这都是我们刻意表现的,你以为他是凶手,其实他只是害 怕而已。”

  “无人生还”实则“有人生还”

  《无人生还》的火爆,并不代表没有人会对它产生质疑。最具争议的就是结尾与小说不同。“很多人建议,我们在海 报上注明,这是阿婆亲自改写的结局。”林奕笑中带着无奈。为何把“无人生还”改成 “有人生还”,阿加莎在自传中提到 ,是为了最后的揭秘:“与小说不同,在舞台上,需要有人来讲故事的结局。我要使其中两个人摆脱干系,从磨难中平安脱身 。”这与童谣并不相悖,因为有一版 “印第安童谣”是这样结尾的:“他成了家,万事大吉。”

  除了这个说法,林奕倒是认为,“阿婆本身就是浪漫的人”。小说《无人生还》灰色抑郁,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实属 异类。阿加莎的其他作品,处处透露出一种女性特有的温情。尽管有死亡,有犯罪,但人性和世界却依然温文尔雅,美丽依旧 。“小说改成剧本,阿婆加入了惯有的爱情、惯有的玫瑰色烟雾,反倒是更符合她的风格。”

  结局改写,成了惩恶扬善的“有人生还”。林奕担心,沿用《无人生还》作为剧名会有不妥。该剧英文原名为《An dThenThereWereNone》,直译过来是“那没人了”。“这绝对不适合作剧名,因此我们在网上开始征求‘ 阿迷’的意见。”一番讨论,得出结论:《无人生还》和英文名最贴切,这也是对阿加莎本人最大的尊重。

  话剧虽是第一次在国内演出,但前前后后,中国观众见到了多达9个电影版的《无人生还》。很多“阿迷”推崇前苏 联版,“那个完全按照小说进行,整个基调很灰暗”。林奕本人倒是喜欢1945年的美国版。按照官方说法,电影版全部改 编自小说,但是美国版明显借鉴了剧本,有幽默的人物,搞笑的台词,结尾也更温情,多少给人留下了希望。“好像阿婆本人 ,对几个电影版都不太满意,但愿我们的话剧没有让她失望。”

  林奕之后的工作会一直围绕阿加莎进行。6月份,2008版《捕鼠器》上演。年底会排练新戏《空幻之屋》。《空 幻之屋》这个剧本,阿加莎改动更大,波洛一角被她亲手“拿掉”。“可能在她心中,没有人能在舞台上把这个小个子的胖老 头诠释完美。”说起演出,林奕希望,仍旧是《无人生还》的原班人马,这感觉就好像看冯小刚的电影,同样的演员变换着不 同角色,一定有趣。

  阿加莎的作品,在英国有广泛的认知度。圣马丁剧院50年来,每天只演一出戏——《捕鼠器》,一招一式完全按照 最初版本进行。就像百老汇《歌剧魅影》、《猫》一样,《捕鼠器》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象征。“女王也曾公开表示对阿 加莎的喜爱。我感觉,阿加莎就像英国的老舍。”林奕觉得有点可惜,在中国很多人知道波洛,知道马普尔小姐,却不知道塑 造他们的阿婆。“有人看话剧时,还会说‘真精彩,就跟柯南似的’。”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