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紧张与放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10:53 新世纪周刊

  -忽如远行客

  1956年2月,张爱玲在美国,她离开祖国大陆,经香港来到这里已经有几个月,生活还未完全安顿下来。虽然, 她的曾祖父李鸿章早有儿孙在此经营,混得已相当不错,但大家都知道张爱玲的脾气,她不喜欢跟人打交道,更没有投亲靠友 的习惯。

  没有钱,也没有一张美国绿卡——她以难民身份获得永久居住权,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美国公民。她能够依靠的, 只有一只笔,好在,这支笔看上去是靠得住的,赴美以前,她已经出版了英文小说《秧歌》,现在,她梦想着再靠一部英文力 作翻盘。

  美国没有作协,但有私人办的写作营地,给作家提供短期的免费食宿,张爱玲遂向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 威尔文艺营提出申请,不久得到回复,她可以在3月中旬到6月20日之间居住在文艺营地。

  在这里,她遇到了赖雅。

  3月13日,他们第一次见面,第二天,有了短暂的交谈,张爱玲留给赖雅的第一印象,是既庄重大方,又和蔼可亲 的,这个形象和她与胡兰成初见时完全不同,那时,她紧张、生硬,一副幼稚可怜相,甚至没有女中学生的成熟。

  胡兰成的描述,和许多有幸见过她的人说法相同,她不擅长跟人打交道,看过记者描述她和歌星李香兰的见面,即使 被人恭维,她也不假以辞色,简直到了惜字如金的地步,这样一个女子,我们无法想象她在一个陌生的美国男人面前侃侃而谈 。

  难道是困境逼迫张爱玲变得游刃有余?我想从容练达这东西也许是可以速成的,但在张爱玲身上有点难度,那种紧张 在她已是积习难改,就算想要改变,她怕也只能叹一句: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张爱玲的放松,应该是来自赖雅的放松,赖雅的放松,部分原因是对她一无所知,他眼中的她就是一个寻常女子,刚 刚结识的同行,他按照自己热忱友善的天性,问她一些亲切的问题,像火车上的陌生男女,萍水相逢,彼此都没有背景,本初 的性情凸显出来,她跟他的那些话,也就像丝绵蘸着胭脂,渗到了心里去。

  想要让对方不紧张,首先自己得不紧张,你的严肃矜持,让对方也不得不严阵以待,虽然内中并无武器,但一来一往 的试探,足以绷紧双方的神经,那样的相对,谁都会觉得累。

  长期以来,张爱玲的不幸在于,每个人都那么器重她,她的母亲打量她,看她有没有成为名媛淑女的潜质;她的粉丝 仰慕她,觉得那旷世才华使她都不像一个真人。她初见胡兰成时那么紧张,也是因为,听说对方是粉丝来的,她不知道怎样表 现才完美,索性躲进木讷的外壳,以不变来应万变。

  1956年3月,她在异国他乡,与一个性情天真的男子面对面,周围的景物很陌生,这一刻的光阴很恍惚,她突然 之间变成了一个不戴任何光环的小女子,只用天性里的单纯与聪慧与他相对,而外面,大雪正在飘下来。史料上说,张爱玲认 识赖雅没几天,一年之中最猛烈的暴风雪袭击了这一地区,时空是否会因此变得更苍茫,没有从前,也没有未来,只有当下, 你在我眼前。

  又过了十几年,赖雅已经去世,一个布莱希特的研究者,想要了解赖雅对这位从前的好友的看法。这个研究者对张爱 玲一无所知,只知道她是赖雅的孀妇,他跟她联系,想要访问她。

  张爱玲答应了。当研究者如约前来,按响门铃,却无人应答。研究者不了解张爱玲的做派,以为她只是有事外出,他 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她,直至终于把她堵在她的办公室门口,他们坐下来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她跟好朋友宋淇都只字不提赖 雅,却对这个美国人敞开心扉。

  无论是赖雅,还是这个冒失的研究者,假如之前曾经查过张爱玲的资料,知道她当年的声名,可能就会心生顾虑敬而 远之,多年来,张爱玲一直没人追,究其原因,大概因为那些男人太知道她是谁吧。而她选择离群索居式的生活,固然是因为 对于人生的灰心,但粉丝们造成的压力,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