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杭州打造中国城市生活品质第一街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19:09 东方网
-观察记者 戚永晔 2008年3月25日,杭州考古又有重大发现。在中山路改造过程中,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在中山中路112号老字号鞋庄“边福茂”旁发掘出了一个60平方米、2米多深的考古坑,从下至上依次出现南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路面。作为一条承载了近千年历史的长街,中山路厚重的文化历史信息又一次呈现在大众面前。 杭州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介绍说,从发掘情况和文献的对照,可以判断,最底层的“香糕砖铺石板”路面构造,即是史料中记载的“南宋御街”。此外,考古人员还在考古坑内东侧首次发现宽30多厘米、深1米有余的排水沟—南宋“御沟”。 这是一个足以令人振奋的消息。史料记载,南宋御街是皇帝“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时到景灵宫朝拜祖先时的专用道路。发现它,意味着杭州追寻南宋故都文化的步伐又迈进了一步。事实上,早在2004年,考古部门就在中山南路的严官巷里发现部分南宋御街遗址,该发现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合更早发现的南宋太庙遗址以及在中山路上被保留下来的诸多历史文化商业遗迹,人们惊呼—我们身边原来还有这样一座原生态博物馆。 显然,这样一条积淀深厚的长街,已经不能用常规意义上的价值去衡量。杭州市市委市政府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果断地提出了“复兴中山路、有机更新城市文化”的战略构想。市委书记王国平说,中山路是杭州的“金字招牌”,几年之内,要把中山路打造成“中国城市生活品质第一街”。 那么,这样一张巨大蓝图,最早是怎么形成的?它包含了多少人意见,又体现了多少人的努力?今天蓝图已经绘制到哪里了,未来它又将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观察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最初构想:保存老杭州的文化风貌 2007年4月23日,杭州市府大楼会议室,市委书记王国平,市长蔡奇等领导和诸多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听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侃侃而谈关于老杭州的回忆。 “老底子的杭州,住家院子里有天井,这个时节天井边的墙壁上都爬满了蔷薇,漂亮得很。大家还喜欢在天井里摆放一些盆花,这是世代杭州人的‘绿化’概念。但现在蔷薇越来越少了,杭州的‘市井味’也越来越少了。我希望,今后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多点考虑恢复这些老杭州的东西,保存老杭州的文化风貌。” 这位老人,就是杭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有盛誉的学者毛昭晰。 他们在讨论的问题,就是中山路的整治和改造。 在很多杭州人的记忆里,中山路就是老杭州风情的代言词。可以类比上海外滩、北京王府井,但在杭州人心里,这种情节更复杂、更强烈。几百年来,中山路一直处在杭州商业文化中轴线上。车水马龙、行人繁多,是杭州人逛街、购物的首选去处。这种繁华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随着沪杭铁路的建成,洋广商货大量进入杭州,中山路俨然成了时尚发布中心:去孔凤春香粉店买鹅蛋粉、生发油,到方裕和南北货店称点南货,到张允升鞋帽庄置顶帽子,去胡庆余堂买点膏丹参药…… 现在的中山路,仍然保留了不少当年的韵味,方裕和、状元馆、高义泰、九芝斋、豫丰祥、邵芝岩、奎元馆这些老店犹在。虽然车水马龙的景象没有改变,但这条宽不足10米的道路显然已经垂垂老矣,不堪承受越来越重的交通负担;不少历史建筑毁损严重,整体商业价值不断走低。许多商铺店家纷纷“转战”去往更新潮、更时尚、更具有新生力量的延安路、武林路。看着近十几年里中山路走向败落,每个杭州人的心里难免都有“铅华落尽叹沧桑”的粟离之悲。 上城区、下城区多次提出要整治这条路。但市领导权衡再三,迟迟不肯大规模下手。因为像中山路这样,能记录杭州百年变迁的道路实在太少,其中牵扯到很多建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所以慎之又慎,不能留下任何遗憾。 “50年前,像中山路这样的道路比比皆是,但现在不多了,有可能的话,要应保尽保。”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感觉到每个人心里深深的“中山路情节”,做出了这样的承诺。于是,一场始于“保存老杭州文化风貌”的中山路改造策划开始了。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项秉仁率先带领他的团队做出了城市设计方案。他们提出,中山路改造的设计范围以中山路为中心,北至体育场路,南至清河坊鼓楼,南北全长3.6公里,总面积约84.7万平方米。 项秉仁教授认为,中山路应该分为三个空间段落和八大特色主题功能区,打通杭州历史发展的“文脉”。其中中山路南段因为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分布集中,传统街道空间保存较完整,所以定位为“传统准步行功能区”;中段因为保留较为集中的传统民居院落,所以定位为“传统风貌功能区”;而北段是现代城市空间,遗留少量历史建筑碎片,所以定位为“商贸功能区”。 王国平书记充分肯定了同济大学的策划,但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说:“中山路要保留的是一种风貌,而非仅仅是几座建筑;要体现杭州百年的建筑演变史,要成为建筑历史的博物馆,而非历史建筑的博物馆。保护是这次工程的目的,利用只是手段,要以适当的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会上,杭州市市委市政府又初步确定,2008年年初将全面启动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整治工程。 一次可以期待的大手笔,在该会议之后呼之欲出,老杭州们听说中山路将获得新生,雀跃不已。2007年4月23日这个日子,注定将载入中山路变迁的方志里。 艺术铺展:复兴特色城市空间环境 尽管同济大学项秉仁教授领衔的团队在中山路改造中做出了漂亮的策划方案,可大家还是觉得同济的“成品”离杭州人心目中的中山路尚存距离。 杭州市建委城建处处长张和平直言:“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外国人到了中山路惊呼‘这就是中国’;我们更高的目标是让杭州本地人到了中山路惊呼‘这就是杭州’。” 有人建议:是不是让杭州本土的设计策划团队来试试看? 于是,历史的重任落在中国美术学院肩上。 2007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中山路综合保护策划任务,由美院院长许江教授牵头,副院长宋建明教授担任艺术总监,经过下属6个团队、10来个学院、200余名专家3个月不分昼夜的调查、走访、构思,一份“建筑历史博物馆”的构想摆到了杭州市主要领导及各有关部门负责人面前,并得到普遍肯定。 杭州市建委透露,美院方案最大的亮点是本着“历史资源保护与城市环境整治相结合,城市景观要素系统整合原则和历史风貌保护与激发城市活力相结合”的三个原则,突破了传统城市街道仿古改造“旧包新”的樊篱。把中山路的改造面拉大,突显立体的城市空间环境。 这么一来,对中山路最初“保存老杭州文化风貌”的构想也得到了升华。把今日城市品质的提高、彰显市井趣味、提倡多种业态并存的思路纳入这条老街里。 记者看到,美院方案理念和操作方法主要针对该路段一些特有问题进行设计:如凤凰寺等许多民国时期的建筑缺乏维护,许多老字号的消费者越来越少;许多新建筑和沿街历史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沿街商铺的各色广告牌以及大楼墙面上自行搭建的遮阳板大煞风景;许多老建筑的屋顶破旧不堪,新建筑的屋顶却形式各异。有的文保单位周围存在尺度巨大的住宅区,影响历史文物的空间质量以及街区内存在一些闲置空地等。同时,方案对街区内的13处文物保护单位也提出了详细的保护措施。另外,沿线区域路网结构调整及各空间段落交通组织方案,是否保留行道树、道路排水口铺设以及地刻花纹的样式等问题都有两套备选方案让大家参考。针对该路段一直以来严重的乱停车现象,新方案中 也增加了停车场的规划。 另一个亮点,美院还计划重现南宋御水街的风貌。南宋时,御街上有两条水系,中间的街道专供皇帝出行,两侧供百姓行走。中国美院计划在鼓楼到西湖大道的步行街上,沿着中山路的一侧开凿一条水渠,从西湖或中河引水,使整个步行街区的水景相联,同时在渠上可以建造66座极具江南特色的石板桥,增添古城城市生活的魅力。 决策者被美院的“复兴”理念吸引了,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仿古”和“复古”,而是把今天的现状也纳入历史的变迁里去,与前者相比,是更科学、更具文化力,同时也更有利于中山路商业、旅游业的开发。 建设部门当即表示,在城市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杭州制作业态调整规划、绿化、亮化的规划、动静态交通的规划等等,让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整治的条件尽可能成熟。 2007年10月26日,杭州召开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专题会议。会议确定,整个保护工程以中山路为中心,北至环城北路、南至清河坊鼓楼,南北全长4.3公里,区块总面积约87公顷。 中山路改造想法提出后的半年,具体的方案才得以成其雏形。 深入思考:城市有机更新方案介入 在初步确定整个保护工程范围的同时,另一个方案的介入也很吸引眼球。 那就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杭州式“城市有机更新”概念。 “有机更新”这四个字,在杭州市近10年实施的大大小小各种工程中,还是第一次提起;哪怕在全国,也属新鲜事,很多城市专家说,还没听说国内有哪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出过“有机更新”的理念。从不久前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小河直街改造工程,一直到中山路的范例,城市有机更新似乎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何谓有机更新?简言之,就是城市改造中尊重历史,遵循街区的原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反对大拆大建。 比如,对单幢历史建筑,不是仅保护好它就完了,这样反而会使这幢历史建筑在周围新房子的包围中,显得更加孤立和苍白;有机更新的做法是,把历史建筑和周围环境统盘考虑起来,旁边的房子甚至街道、风貌也要改造得与历史建筑相协调。更重要的还有对待住在老房子里的人,以及老房子里的营生,有机更新也不是一概的搬迁或完全腾笼换鸟,这样会导致城市的记忆丧失。有机更新的目的就是要延续老街的市井邻里生活,通过对业态的调整,使老街重新聚集人气,焕发活力。 也有人打了个比方,“有机更新”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如大拆大建,会把城市的“生命信息”丢失,中断“生命链条”,最终使其死亡;如果不顾这里的历史脉络,盲目引进一些新事物,也会使“生命体”产生排斥反应。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当坚持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平衡保护和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即一方面要保护历史街区原住民生活的延续性,同时要积极改善历史街区中的城市基础设施,使历史性城市和区域适应当代生活的前提,以此才可以使历史街区的保护成为长效机制。 杭州市建委城建处张和平处长认为,中山路的整治将不同于以往简单的道路工程,也不同于以前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它是一种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按照这样的理念,中山路将成为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之轴、整合之轴、延续之轴;突显三大关键词:原真性、整体性、延续性。 作为杭州古城的御街,中山中路是杭州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应尽可能保存展现历史真实图景、以及形成街区历史面貌的物质因素,尤其是建筑物的外部及内部特点,以及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筑与街道空间的关系。对这些因素内在价值的任何削减都会使历史真实性受到破坏。 采取街区整合的策略,通过中山中路历史街区的保护,将其周边的杭州古城区散布的诸多历史街区,比如十五奎巷历史地段,清河坊历史街区、元福巷历史地段、兴安里历史地段、平远里惠新里、中山中路南北历史地段等,加以整合链接,从而形成以中山路为发展轴线、横贯杭州古城的历史街区群。 目前,城市的有机更新已成为杭州市的一个新兴课题,它注重的就是保护老的东西,包括老房子、老字号、老邻居、老街坊等,所以喜欢中山路的人,大可放心,经过整治后的中山路,人文和生活脉络还将继续,一切都是老杭州熟悉的东西。 2007年末,在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路下,规划人员做出了更大胆的决定——进一步扩大中山路的改造范围。把原来南至鼓楼的界限一下子推进到万松岭路口。这样,整个工程全长就达到了5378米;因为是整个街区整体保护,所以东西会根据街巷(坊)的纵深程度适当外延,宽度100米至500米不等。包括南宋太庙遗址、严官巷段御街、凤山水门等一大批重点文物遗址也成了未来中山路的有机组成部分。 已经划定的中山路改造区域东靠中河中路,西临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延安路,纵跨杭州最老的两个城区—上城区和下城区。方案将中山路分为三个空间段落:中山路传统步行街区(鼓楼广场-西湖大道)、中山中路传统风貌街区(西湖大道-庆春路)、中山北路商贸街区(庆春路-体育场路)。这样大规模城市有机更新的系统策划,在全国尚属首次。 广纳意见:市民的眷恋不舍与期待 那么,在“城市有机更新”的大背景下,中山路原住民和更多其他杭州市民的心情又如何呢? 家住中山中路大井巷13号的朱敏浩老人是明朝万历年间红极一时的“膏丹神医”朱养心15代嫡孙,也是朱养心药号的正牌传人。他的家,也是中山路上的风景之一、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朱养心膏药店旧址。 作为中山路上最“老牌”的住户之一,朱敏浩对老街流露出的感情更多还是眷恋不舍。“我们家在这里住了15代啊,今天要改造,大变样了,舍不得。” 如果没有朱敏浩热情地介绍朱养心膏药店的辉煌历史、老宅子几百年中的风雨变迁。记者无论如何都无法把眼前这幢颤颤巍巍,好像随时都会倾颓的老屋与当年前店后厂,生意兴隆的膏药店联系起来。 朱敏浩指了指老屋后的伍公山:“本来山坡上还有好多房子的,年久失修,前几年塌了。房子实在太破了,我们也就没去重修。” 今天,朱敏浩老人一家住在老屋里嫌太大,就把多余的房间租住给外来的务工人员,因此卫生状况不佳,加上风雨侵蚀,让整座老屋显现出一种恍若隔世的迷离 。 朱敏浩说,虽然从感情上不舍,但是对改造的政策还是拥护配合的:“毕竟这也是保护文物,还改善我们老百姓的居住条件。” 临走,老人并没有客套地送我们至门口,而是一个人站在老宅的天井里,不知道思索着什么。望着他以45度角仰望着朱漆斑驳屋檐的背影,记者突然觉得,老人已经与老屋融为一体,见证了那段逝去的繁华,也将迎来另一段新的繁华。 2007年12月10日至12月23日,“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策划”在庆春路258号,杭州城建陈列馆(红楼)二楼展出,向市民和游客征求意见。10多天里,来观看公示的人非常多,一天有数千人。 政协委员张学勤建议保留原来的门牌号码。他说,清河坊的改造保留了很多的老建筑,但没有很好地保留沿排建筑的立面,全部改成了排门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老街原本的味道,建议中山路的整治一定要借鉴这一经验,保护好老建筑的原有立面,并延用老街原本的门牌号码。“像中山路18号,是双墙门的建筑,这在现在的杭州城里是比较少见的立面,应该很好地保护下来,而中山中路116号的工商银行,就是中国农工银行的旧址”他认为延用原本的门牌号码,是让大家“根据原有的档案编号,打开历史。”有关人员当即表示考虑他的建议。 还有很多市民提出,希望改造后的中山路不要变成名品街,远离了百姓民生。策划人员的回答是,中山路与杭州现有的特色街定位都不同。湖滨国际名品街卖的是现代商品,走的是高端路线;到河坊街,最贴近老底子杭州老百姓生活,吃的是民俗小吃,看的是杂耍。而今后中山路,虽然也处处可找到老杭州的影子,但商业定位相对要雅一点,保留更多原生态的东西。 也有一些市民担心,如果把中山路的原住民搬迁,对“以人为本”的街道文化来说,会不会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有关人员对此承诺,中山路改造,要让杭州人在“老房子里过上新生活”。原住民可以选择性地搬迁,新的杭州人也会入住,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蔓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中山路人文生态。这与保持中山路复合型的市井生态并不矛盾。 杭州市房管部门表示,与危旧房改善一样,这次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整治,也将采取“鼓励外迁、允许自保”的政策。市民有权利保护私有财产,但也有义务保护杭州的历史建筑。 2008年1月11日,上城区与市规划局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上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里强调了注重地域文化,大力弘扬吴越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钱塘江文化、吴山文化、市井文化等本土文化,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而中山路正是结合了这些本土文化的结晶。吸纳各方意见,充分考虑广大民生,成了2008年中山路改造的新主题。 王国平书记在对《上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批示中强调:“要打造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 在史无前例的大改造、大恢复前,还能保持这种考虑民生、考虑居住环境、考虑民众期待的“为政观”,实在难得,也实在值得浓墨重彩大书一笔。 设计动工:“四宜”标准的城建课题 随着中山路改造的动工和“点对点”设计的展开,越来越的的问题呈现在大家眼前,许多学者提出,中山路的改造已经牵扯到很多复杂的课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足以称其为“中山路学”。 2008年1月16日,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正式启动。之前一天,召开了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专题汇报会,再次明确了相关规划,专家和市民就中山路改造提的一些意见建议,也拿出来作了讨论。 “中山路要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产品。中山路具有杭州独特性、差异性、惟一性,在旅游上的价值,不次于西湖、西溪和运河。”会上,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如是说。 面对头绪纷繁、工作面越来越铺开的中山路整治,杭州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设宜居、宜商、宜文、宜游的“四宜”中国生活品质第一街。 2008年2月,《杭州中山路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亮相。根据这一规划,未来的中山路将主打商业牌、旅游牌。沿路13处文保单位、29处历史建筑、2处历史文化街区和3处历史地段,将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历史博物馆”,具体设立23处小博物馆,划分为建筑遗址类、历史文化类、名人轶事类、民居文化类、商业文化类、当代艺术类等6类,内容涵盖杭州从南宋到近代的市井民俗文化、士大夫文化、宗教文化、古代出版业、近代医药业、历史名人故居、当代艺术展示、原生态作坊、传统老字号等。凤凰寺、于谦故居、朱淑真故居、种德堂、胡庆余堂、浙江兴业银行和鼓楼等等,都将成为中山路的历史文化亮点。 除了“中国城市生活品质第一街”之外,中山路又将成为“杭州老字号第一街”, 保留业态74家,提升151家,调整230家,恢复老商号17家,引进全国百强老字号11家,把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用有机更新的理念。 在中山路的交通改造中,策划者们还提出了“幽巷、雅街、漫城”的概念。“西湖大道—鼓楼段为步行街,庆春路—西湖大道段设置为限时车行的步行街区,恢复御街的浅水小道。就是要恢复起杭州人优雅的生活状态,可以在这个漫城里漫游。”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后有可能还会推出自行车漫游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人员将这些历史遗存、街巷结构、风俗庆典等因素为中山路描绘了鼓楼晨曦、古井寻幽、宫桥漾波、吴山环翠、清河华坊、小河氤氲、凤凰古寺、修义新瓦、仁河夜市、枕河勾栏、西教故地、不夜天水12个特色景点。 比如,现在的吴山夜市将被保留下来优化为“仁和夜市”。两年后,当你从南到北走过杭州中山路,将如同穿越历史,穿越一个充满文化味的景观群落。 决策者们说得好,杭州西湖是美的、有广泛口碑的景点,但要把杭州的国际旅游搞上去,一个西湖是不够的。就像飞速奔驰的汽车,需要四个轮子共同前行,中山路张扬市井文化,体现地方民俗,恰巧与国际旅游“采风”、“休闲”的内涵吻合。带来大量旅游人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整个城市业态振兴、商务发展的契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未来中山路作为世博会近在咫尺的城建范例,必将吸引世人更多的目光。 ■ (来源: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