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北大应当守正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3日13:07 新浪文化
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北大应当守正创新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 资料图

  时值北大110周年校庆,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向新浪网介绍了北大中文系的师资、学科建设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脉络。

  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在师范馆已有“中文”、“文学”等科目,1910年3月31日“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是国内最早的中文系。百年间,她一直领国内中文学科风气之先,不但有很多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大师,也为民族发展培育了大量人才。回望北大110年历史,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北大中文系的历史,也是北大历史的缩影?

  北大中文系不但历史久远,其规模在北大也是领头的,是北大文科第一大系。北大110年风雨兼程,,中文系都跟着走过来了,许多北大的风云人物都和中文系有关。最近我们编选出版了一套2卷本的“北大中文系名家文存”,书名《百年学术》,收录了曾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的大师名家62位,每人一篇代表作,他们之中就有林纾、严复、陈独秀、沈尹默、鲁迅、刘师培、吴梅、周作人、钱玄同、杨振声、刘半农、胡适、孙揩第、朱自清、杨晦、罗常培、游国恩、王力、冯沅君、俞平伯、唐兰、魏建功、废名、沈从文、吴组缃、杨伯峻、林庚、高名凯、周祖谟、王瑶、朱德熙,等等。这还只是已经过世的一部分先贤。中文系每个阶段都吸纳和涌现出许多在学界领衔的著名学者,现今仍健在的名家也不少。北大中文系在她不同的阶段,都涌现不少标志性的学术研究著作,而且一直都在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协调西方学术方法与中国传统固有学术的关系,在中文学科教学体制、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在探求文科人才培养的规律方面,不断取得卓越的成绩,对全国同一学科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建设产生辐射性的良好的影响。北大中文系不但是北大的缩影,也是现代中国学术建立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国各个大学的中文系大都改名或者“升格”为文学院了,但北大中文系维持原状,还是一个系。包括4个专业(文学、汉语、古典文献与应用语言学),8个博士点和2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其学科构设之齐全,特色之明显,在全国首屈一指。全系在职教师106人,其中教授55人,虽然已不存在象五十年代那样大师云集的盛况,但整体实力还是很强的,各个主要的学科方向都有在学科领域领衔的重量级学者,包括袁行霈、葛晓音、严家炎、钱理群、陈平原、谢冕、曹文轩、乐黛云、董学文、陆俭明、蒋绍愚、严绍璗、安平秋、李家浩、李零,等等。年轻一代学者如戴锦华、陈晓明、孔庆东、张颐武、袁毓林,等等,也取得出色的成就。近十多年几次全国学科评估,北大中文系都是名列前茅。中文系现有6个全国重点学科,一个院系单位同时拥有6个重点学科的,全国仅此一家。去年还被人事部和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学单位,北大只此一家。北大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基本上保持原有格局,并没有去“追风”,没有一窝蜂搞那些不切实的“改革”,而是按照科研和教学规律,走内涵发展的路,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北大中文系实行精英教育,每年招收本科生90人,已经20多年没有扩招。每年研究生招收60人,博士生45人,数量都不是很多的。我们尤其注重本科教学质量。既保持专业划分较细的特色,又特别注重素质、人格和文化品位的培养以及语言文学研究的基本学术训练,所以学生的适应性很强。北大中文系的本科教育很有特色:一是低年级的基础课大都由知名的资深教授来上;二是课程设置全面,既抓基础训练,又引导学术前沿;第三,每学期平均多达四、五十门选修课,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第四,本科生中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外国留学生,能形成非常开放的中外文化交流及学习的氛围。北大中文系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很好,就业提前签约率每年都可以达到95%以上。保送或考上研究生的约占全部毕业生60%,而没有上研究生的就业的同学,其中约25%进入政府机关和大专学校,35%加盟新闻出版和影视机构,出国深造的约10%,其他选择外企或大型经营性单位。事实上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因为基本学术训练较好,素质较高,所以发展的路向很广,择业的机会也很多。

  我1996年担任北大中文系副主任,1999年至今担任系主任,十多年过去了,这期间我一直主张以“守正创新”作为办学的思路,也得到全系师生的认可与支持。我想未来的北大中文系仍然应当以“守正创新”作为办学宗旨,保持原有格局,可以拓宽一点办学路子,但不是追赶市场潮流,而是在原有基础研究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一些应用的学科方向,比如语文教育、应用语言学、文化研究,等等。中文系应当有“文气”,应当在中华文明传承包括近百年新传统的发扬方面下最大的功夫。我们这个有近百年“文脉”的中文系,如何既保持自己的学术传统优势,也就是“守正”,同时又适应社会需求,在学术和教育上不断有所推进,是值得认真探索的。能在当前这种浮躁的环境中“守住”良好的学统,也就是属于“正”的那些优势,这本身就是保值和增殖,当然,这也需要创新才能保得住。现在“守正”可能比 “创新”更难,需要更多关注,下更大力气。

  北大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也应当“守正创新”,克服浮躁心态,有自信,保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学风,保持百多年来形成的办学特色,不拘一格降人才,特别重视有抱负有学术功底的人才培养。祝北大继往开来,以更加青春而又雄健的姿态,领衔学界,冠冕芳林,谱写绚丽夺目的新篇章。

  温儒敏

  籍贯广东紫金。1969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毕业,在基层工作多年后,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王瑶先生攻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生,1981年获北大硕士学位,留在中文系任教,1984年至1987年读博士生,1987年获北大文学博士学位。1987年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1992年聘为教授,1996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文系主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曾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北大出版社总编辑,以及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出版专著《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与钱理群、吴福辉合著,北大出版社)、《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文学史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