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康:两岸“三通”激活海西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4日09:06 《小康》杂志
小康杂志 海西,从地理位置上讲是祖国版图中的海峡西岸地区。 在两岸关系开启新局面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三通”呼之欲出的临近,海西的图新和崛起,值得格外关注与期待。 海西,预示着两岸将共同拥有一个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小康》记者杜娟陈勇 2008年4月11日到13日,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台湾新当选的领导人之一萧万长会面。备受瞩目的“胡萧会”被称为两岸“融冰”的新迹象。 2008年4月14日,即将出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的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端出了两岸开放的具体内容与时间表:今年7月4日启动两岸直航,年底前天天包机直航; 两岸清明包机首次顺利执行;开放大陆观光客赴台;开放人民币兑换新台币;放开台商对大陆投资40%的投资上限、两岸互设金融机构等也都被提上了议程; 厦门港务、厦门空港等“三通概念股”受到投资者的密切关注;“三通”概念成为闽南楼市热炒的话题…… 随后,一批身家总额近一兆新台币的大陆地产富豪团抵达台湾,考察台湾房地产市场; 这一切,让两岸人民都看到了全面“三通”的希望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发展可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获胜后,市场都期待着两岸的经济融合会是一个潮流,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式推出的时机也越来越成熟了。”一位专家指出,这可能是未来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一次重要事件。 在实现“大三通”促进两岸交流正常化的大趋势下,海西,将会最终成为中国又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吗? 风从海西来 “海西区并不只是福建的海西区,它是两岸人民的海西区,更是全中国的海西区,应该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来支持海西区的建设。” 半个世纪以来,“海禁”让历史曾经一度遗忘福建这个靠海为生的省份,虽然它曾是那么的辉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第一艘铁甲战舰、第一架水上飞机以及第一只中国海军舰队…… 改革开放,福建也得风气之先。上世纪90年代,福建发展速度甚至曾一度名列全国首位。然而,近年来福建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福建与广东几乎同时启动改革开放,当时两省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并不是很大,但20多年后,广东省生产总值已突破2万亿元大关,经济规模相差很大。 从地理版图上看,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福建,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已成为两大三角洲经济区之间的“相对洼地”。环顾四周,环渤海经济区正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福建不得不从寻求突破,否则,就有落后于其它省区,甚至被“边缘化”的危险。 2004年1月8日,时任福建省省长卢展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胆地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而正是这个构想成了日后福建崛起的契机。 “海西”,一时成了福建最热的词语。 有关专家指出,“海西”战略与过去思路最大的不同是,福建改变过去20多年主要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致力于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把福建放到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对接的意义上去认识,它可促进环海峡经济圈的发展,推动两个三角洲和环海峡经济圈的融合,福建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由中国建设部与福建省等合编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总报告》在日前完成。据透露,规划中建议福建为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和全面“三通”预留对接空间,在可能的公路通道、机场等设施方面进行较好的对接。 专家评析,此规划突出两岸城市发展的“整合”理念引人关注。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海西城市群规划所强调的城际关系,除了“四省受益”外,主要就是“两岸融合、三线联动”。 其中,“四省受益”指福建和浙江、江西、广东三省的一些地区将共同受益。“两岸融合”就是海峡两岸的城市群要融合。“三线联动”指海峡西岸沿海城镇群、台湾西岸城镇群和福建中部的城市群要联合动作,走共同繁荣之路。 “海西区并不只是福建的海西区,它是两岸人民的海西区,更是全中国的海西区,应该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来支持海西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没有经济的融合,就会增加和平统一的难度。”一位福建省官员说,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当地政府的心声。 两岸将走向日益深化的区域分工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0家台湾高山茶企业在哪里?不在台湾,在大陆。在农业部、国台办日前新设立的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的福建漳平永福。台商李志鸿创办的鸿鼎茶业是落户永福的30家台湾高山茶企业之一。他开发了1600亩茶园,配套的加工厂厂房面积逾8000平方米,“技术和设备将与台湾完全同步。” 在李志鸿看来,台湾有茶园管理、品种改良、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大陆则有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在台湾,拥有百亩茶园的企业已属罕见,而在永福,茶园规模多在千亩左右。“目前永福是大陆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最能体现两岸农业合作优势互补、双赢共荣。”同时身为漳平市台商联谊会会长的李志鸿介绍说。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血缘相亲,气候环境相近,两岸农业合作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很强的互补性。 1992年台商林裕胜到福清投资中成药加工业,2003年扩大经营,成立了裕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海峡两岸福清农业合作试验区,租赁了3500亩地开发中草药种植,“我们从东南亚各国及全国各地引进高新、高价值的或野生的名贵中草药种苗,目前已种植68个药用品种,产品全部销往台湾。台湾农业产业化相对成熟,一些技术、经验也可以在这边推广。” 从台商口中,《小康》记者听到很多关于两岸合作试验区、农民创业园的成长故事。 “闽台农业合作发展到今天,其范畴已是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大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海峡两岸(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论生总结说。 在落实对台湾农民的优惠政策措施方面,福建率先进口台湾水果,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的实施,率先启动对台湾农产品紧急采购,率先设立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率先设立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合作业务,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两地的农业交流进一步升级。 目前,福建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近2000个,合同利用台资24.8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总额继续在大陆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台商投资福建的农业项目规模也不断扩大,平均每个农业项目合同利用台资约为180万美元,较以前12 0万美元有明显提高。 “可以预期,两岸农业合作会更加紧密”。随着“三通”的临近,知名农业专家、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农企管理系教授段兆麟甚至希望到大陆院校授课。“将来管道正常化了,加上直航,不必经过第三地,可以大大减轻损耗率,对两岸都有好处。” 对于日益宽松的投资环境,林裕胜也很期待,“当时我们过大陆来投资的时候,台湾当局设了很高的门槛,我们企业至少跑了三、四次才报备下来。‘三通’以后,两岸交流更通畅,到大陆来投资的门槛肯定就会降低。” 作为批办台资农业项目在大陆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的省份,福建也在力争实现闽台农业合作质的突破。据透露,今年福建将继续推动闽台农业产业对接,台湾良种和技术引进,台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和第三产业合作,甚至是两岸产销制度的合作。 闽台农业合作不断深入的进程只是两岸经贸合作交流的一个缩影。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将闽台经贸合作划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福建就大力吸引从事中、下游工业生产的台湾中小企业到海峡西岸沿海地区设立加工出口基地,通过吸引投资扩大对台贸易,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鼓励供应原材料的台湾中上游工业生产厂商到福建拓展发展空间,21世纪初期又努力争取台湾高新技术厂商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经贸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深入,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力地推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 4月8日在厦门举行的以“台商投资大陆20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经贸论坛上,全国台商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张汉文对《小康》记者表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正在迈向关系更紧密的局面”。 李非也表示,目前在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海峡两岸将开始走向日益深化的区域分工,逐步建立起互利互惠、互补共存的经济合作关系。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