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才是传家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5日11:24 瞭望东方周刊

  文/罗豫

  中国读者喜欢的家族故事,时代可以惊涛骇浪,人物可以奇形怪状,但总要有点称得上是“家风”的东西

  大多数人在自我意识初萌的年龄,都要问这样的问题:我从哪里来?“从你妈的肚子里出来的”——这许是对这个形 而上问题最常见的形而下回答。

  然而,身在台湾的小说家张大春却提醒为人父母者,这个问题“本身也融合了看起来比个体生物性操作更大、更重的 东西,它是血缘的、家庭的、种性的、地理的、国族的以及带有信仰性格的”。

  于是,在他笔下的《聆听父亲》中,家族故事,通过老对小的口耳相授,祖宗的过去成了自己的过去;自己有了过去 ,面对未来也就多了几分自信。旁边不相干的听众看客,借机辗转记起自己的一手二手的过去,也颇多感慨吧。

  其实对于注重家庭观念和出身背景的中国人,家传故事恐怕是极有生命力的文艺路数。16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之巨 大,随便往上数五代人,个个都是能入小说的角色。拉美或许相似,《百年孤独》也是家族故事,但讲的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 都渐渐分崩离析的家族。中国读者喜欢的家族故事,时代可以惊涛骇浪,人物可以奇形怪状,但总要有点称得上是“家风”的 东西,可以琐碎可以隐讳,可以隔代遗传,可以登不了大雅之堂,但能延续下去,能唤起一种家族的认同。

  这种东西淡淡地洇开在张大春闲聊般的叙事中,所以,《白鹿原》、《茶人三部曲》、《大宅门》之余,《聆听父亲 》的出现绝不让人觉得余缀。张大春有意识地把故事当作传家宝。儿子还在子宫中,也就刚刚分辨得出是个“儿子”的时候, 父亲恰好躺在病床上,即将撒手人寰。血脉的新陈代谢来得这样准时,让承上启下的叙述者很难不感慨。一边是扑通扑通跳动 的小小心脏,一边是脉息渐渐微弱的老朽之躯,此时此刻,唯有内心默默地讲述,才能坦然度过分分秒秒。

  我沉浸在这样的叙事中,难以自拔。有人说,“这本书被归为小说类,照理说它读起来更像一篇漫长的散文,用一种 唠唠叨叨的倾诉体。”至于是小说还是散文,就像追问《诗经·周颂》或《旧约·创世记》中所载是否果有其事。没有答案, 答案也并不重要。

  上溯人类叙事文学的两支源头,世代相传的民族史诗也罢,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也罢,到如今我们读的不再是故事的 真伪,而是心头血脉的依归。正如张大春说的,“一个此刻还活在这世上的生命是经过了千万代先祖、百万年岁月,其间历经 多少天灾、战祸、饥饿、杀戮或意外而残存下来的命脉,这里面必然有它荒谬却庄严的意义。”

  《聆听父亲》张大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