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大地震:准确预报少死10万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11:33 周末

  本报记者 孙磊

  震区看到低空发光现象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7万。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这次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陷坑和喷沙冒水现象,烟囱几乎全部破坏。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000公里。

  据震后统计,地震造成城镇各种建筑物破坏,占原有总面积12.8%公共设施破坏更为严重。其中,破坏道路近3万米,给排水管路16万多米,供电线路100余万米,通讯线路45万多米,大小烟囱400多个;在农村造成民房破坏占原有面积27.1%。

  工厂停产,商店停业,群众撤离

  海城地震前,我国地震部门曾经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早在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活动的新特点,曾确定辽宁省沈阳—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

  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

  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

  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

  2月4日10时30分,辽宁省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比如,营口县政府在震前采取四条应急预防措施:城乡停止一切会议;工厂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患者留在防震帐篷里就地治疗。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

  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如处于地震烈度9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000人,地震时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轻伤353人。再如,一支当地驻军,震前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与会人员上千人,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

  此外,由于震前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了应急防震的知识,也有效减轻了伤亡和损失。如2月4日大连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车,载满了1000多名乘客奔驰在地震区的铁路上。19点36分列车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车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这位司机懂得地震知识,马上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到来,他沉着地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地震发生了。由于速度很低,未出现事故,保证了全体旅客的安全。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递减到1300多人。

  强烈地震后并没有“尸横遍野”

  已经退休在家的李志永,曾经亲历了发生于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并参与了震前预报,这是他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这是我一生中干得最漂亮的事情。”李志永说。

  “我并不是地震研究的权威和专家,但我的经历比较特殊,邢台、海城、唐山,三大地震发生的当年我都到了现场,而海城我是亲身经历。”李志永说。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的可能。

  从2月1日开始,营口地震台地震仪的指针开始摆动,到2月3日,小震增强。2月4日凌晨,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地震办公室发布简报称,即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点50分,一场4.8级的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让李志永将他近一个月在水库的观测结果以及6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经验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我介绍是北京来的,还有我的工作单位等,他们都把我看成专家了。”李志永后来推测说。他把这一推测结果和图表往3位局长面前一摆,阐述了自己在邢台地震期间的经验和自己的一套推论:“现在形势非常紧急……”

  局长听完,就往市里走,下午市里有个关于地震的紧急会议,李志永的这个推论在会议上作了传达,并通过街道办等基层组织传达给市民。许多人证实,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须做好抗震准备,睡觉不能关灯锁门,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电影,建议居民不要进屋睡觉等。

  下午的会议开完后,有群众打电话说有地气涌出地面,李志永和地震办的人驾车去看,在回头的路上,大地震就发生了。虽然7.3级的强烈地震把海城地区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由于震前准备充分,这次地震没有出现“尸横遍野”的景象。

  海城地震预报只是特例?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曾一度使中国的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但接踵而来的唐山大地震又粉碎了人们的梦想,人们不得不面对一项残酷的现实: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据专家介绍说,海城预报的成功和海城地震工作者与政府在各方面的决策是有很大关系的,但跟海城地震本身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海城,包括鞍山附近,辽宁中部这一块,这个地区的地震有一个特点,就是强震发生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小的震群。就是这个地区,突然出现小震,而且小震十分密集,然后当小震又突然停掉的时候,往往发生强震。地震学家有一个总结,叫“小震闹腾,大震到”,是这样一个规律。

  但是唐山地震却与这样的规律截然相反,地震之前三个月,不仅唐山当地没有地震,周围唐山、天津这一带也没有什么小地震,尤其是唐山,地震之前三个月一级以上的地震都没有。专家表示,这样的实例告诉我们,地震的类型是非常多样的,不是只有一种类型。海城地震只是其中一种类型。可以说,直到今天为止,人类对地震孕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仍然没有完全掌握,只能说是在局部摸到了一些经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