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预测地震仍是世界难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11:33 周末
本报记者 孙磊 地震可以预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任振球,主要预测重大自然灾害,包括临震预报、特大暴雨、台风突变等重大课题。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常委。 记者:中国预测地震的水平如何? 任振球:从我们多学科交叉天灾预测委员会这些专家来说,我初步整理了一下,至少有20个不同的手段可以报临震。但是它们各有千秋,地震预报从防震减灾来说,关键是临震预报,只有把临震报对了才能防,而且临震要求很高,时间、地点、强度都对才能防,有一个要素错了也不能防。我们的临震预报的成功率已经达到将近40%,地震不是不能预测,但是的确很难。 记者:40%是什么概念? 任振球:就是我们报了10次,大概4次是基本对的,没有报的不算在内,这是成功率,不是准确率。当然,还有很多地震没有预测。 记者:在世界各个国家的临震预报里,这算什么水平? 任振球:当然是世界先进水平,因为国外认为短期和临震预报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美国、欧洲、日本,凡是申请地震研究的,不提预报,都是几百万美元的课题经费,一提预报两个字,一分钱不给。 主持人:据了解,国外科学家一般认为短期和几个月的地震预报是不可能的,您怎么看? 任振球:地震一年以上叫中期预告,几个月的叫短期预报,十天以内的叫临震预报。以唐山大地震为例,在地震之前有很多方面反映非常异常,而且当时国务院专门发了文件,就讲京津唐张地区和渤海地区要防六级以上地震,地震部门专门开过会的,争论以后,国务院做出结论,立足有震,重点在防,都发了文件的。渤海地区已经发生了海城地震,一些主流科学家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四川去了,对京津唐地区不重视了。可是国务院的文件要求成立两个协作组,京津唐张和渤海地区。渤海地区海城震了,京津唐张还没有震。青龙县听到有震情,马上就防震,全县仅仅死了1个人。因为这个县的县委书记重视这个文件,一听到有震情,就赶紧动员全县人民防震,叫大家不要睡觉,要开着门。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 有一些科学家只相信“小震报大震”,大震之前有小震,可是真正的大地震也就是百分之十几在震前有小震,还有80%多没有小震。像唐山地震震前没有任何小震,光根据小震来报大震,即使报对,也只对百分之十几,还有一大半多不能报哩! 主持人:中国的地震研究者确实也有一些遗憾,没有一次在实战中派过用场…… 任振球:不是没有,有的!这是我们报的,还有另外一位科学家,都是我们天灾预测委员会的,在1975年4月6号还有4月9号新疆伽师几次大地震,我们当时4月3号报的,按照地震局的规定填地震预报卡,打的自费去地震局,两个处长接待我,他们说他们上午刚讨论地震预报,担心四川有地震,我说四川不会有地震,有震的是新疆南部地方就是伽师地区。后来地震预报的负责人当天晚上把我们的预测意见传给新疆地震局了。第二天把我们的原件的复印件又传过去了。我们4月3号报的,报的是7号正负三天,在伽师有7到7.5级地震,我的判断是7号正负一天。结果新疆地震局搁了三天,到了第三天也就是5号晚上开了会,说未来一周内伽师地区有地震,当地在全县紧急动员防震,结果全县30万人没有死一个人。6号上午震了两次,一个6.3级,一个6.4级。当天晚上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负责任人就给我们打电话,表示祝贺和表示感谢。胡 叟 四川汶川县发生了7.8级地震后,网上一篇题为“我预测2008年5月9日中国将发生地震”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一位自称为地质工作者的网友表示他在5月7日就预测出近期国内会发生地震。经过记者的多方求证,发现此帖是一篇网友在地震发生后才发表的“新帖”。 如此强烈的大地震,为何没能预测到?伴随着汶川地震后紧张的救援工作,这样的疑问也始终围绕在普通民众心中。 对此,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表示,地震预测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地震预测的有效途径,但就现在来说,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上天容易入地难 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省邢台大地震催生了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至今,中国耗资数十亿元人民币,建成全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天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地震局的预报部门经常会收到很多预报,有时几乎覆盖了所有时间空间范围,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总会有人说他预测到了。“如果我们接受所有的预测意见而采取避震措施的话,我们将有很多时间可能必须呆在室外了。” 张天中强调,一次真正的有社会显示度的预报意见必须给出未来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即时空强三要素,一种实用的预报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而我国《地震减灾法》规定,只有各级政府才能发布地震预报,任何人和其他单位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据了解,在地震预报探索过程中,通常是努力寻找会触发地震爆发的力源,不管它是来自地球内部或是外部。然而,地震科学家面临的一大“天然”障碍是,地震大多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或者更深,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尽管借助于天文望远镜,人类的目光已经能够达到数百亿光年之外的遥远天体,可对于地壳,就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花费巨额的资金和力量,目前世界上最大钻探的深度也就是12公里左右。“上天容易入地难,观测地下比观测外太空要困难很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林瑛说。 另外,强烈地震在同一区域重复发生的周期往往很长,同时,即便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震国家,地震本身也仍然是一个很小的概率,有关专家表示,要想在小概率、实践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办法作地震预测预报,这显然很有难度。 一般人时常认为,地震之前会出现一种特定类型的天气,或者,动物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事实上,专家认为,对这种根据动物的异常行为作为前兆预报地震活动的方法进行可靠性评估存在一定困难。 有效降低地震危害 在我们能准确预测之前,有什么办法能降低地震的危害性,减少人们对地震的恐惧?这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林瑛告诉记者:“现在地震预测大都是进行概率预测,我们做的是地震趋势估计,即发生地震的危险性有多大。国外也在做概率预测,建立概率模型。也就是说,虽然预测很难,但是我会给你一个危险性评估,就像天气预报,虽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报天气,但可以给出降雨指数。当然,地震预测比天气预报难得多,准确度也低得多。从国际发展情况看,各国在努力增进公众的知情权,以增加公众对地震的认知。” 据王林瑛介绍,日本有一个频道实时公布地震实况。由于日本是一个多震的国家,他们采取由地震或地质学家直接把观测到的结果公布,并公布一个城市的所有地质运动断层的观测结果,让公众根据具体情况,从自己的认知参考相关专家的资讯出发,自己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果谁的房子在断裂带上,可以选择要么加固要么搬家。 但王林瑛表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一是国土太大,二是经济也没发展到那种程度。目前,中国每个城市基本都有地震应急系统。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发生5.9级地震,很快启动了应急方案,没有造成混乱,也降低了损害。”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目前建房都要参考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这个图可以以一定的概率给出一个地方可能遭遇地震的影响程度,从而决定房子的抗震强度。比如超高层楼房或核电站等特别地方,建筑前都要专门做地震安全性评价。 “我国在唐山地震后,除了少数地区之外都已经确定了建筑设防标准,地震活跃的地方一般设防到8度。唐山震后重建是按6级(约相当于8度)设防,北京也是6级设防,但因为设防提高一度造价会提高很多,所以我们不可能进行太高的设防。目前我国对房屋抗震的标准基本是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张天中说。 地震监测手段和方法 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震磁效应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有关,因此提取这一信息可以预测地震。 重力观测:地球重力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场之一,它与观测点的位置和地球内部介质密度有关。通过重力场变化可以了解到地壳的变形、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地应力观测:地震孕育不论机制如何,其实质是一个力学过程,是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地壳体中应力作用的结果。观测地壳应力的变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观测: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异常现象,宏观现象如水井水位上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等;微观现象如水化学成分改变,固体潮(天体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涨落现象——就像海水潮涨落一样)的改变等。可直接地了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和受力的情况,从而进行地震预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