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江苏高层论坛:省委书记鼓励唱反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09:53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王运宝

  24场头脑风暴,400多人次的专家学者,四任江苏省委书记,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已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政策咨询的最高平台。作为一个为党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智囊团”、“智力库”,这个论坛为什么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持续力和吸引力?

  4月11日,以“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第24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在南京大学举办。在这次论坛上,梁保华作为参会的第4任江苏省委书记,与多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探讨。

  从1997年1月正式成立以来,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走进了自己的第11个年头。24场头脑风暴,400多人次的专家学者,陈焕友、回良玉、李源潮、梁保华四任江苏省委书记,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已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政策咨询的最高平台。作为一个为党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智囊团”、“智力库”,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为什么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持续力和吸引力?

  决策与咨询的“接口”

  南京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张二震,作为论坛组织工作的执行者,见证了论坛的整个过程。他告诉《决策》说:“论坛一开始就像唱KTV,发言的时候,话筒一个个人轮流着用,有时还会出现小故障发不出声音。后来,通过省财政拨款支持,现在每个发言的人前面都有一个麦克风。”就是在这样的无数个小插曲中,论坛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今天,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已被视为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的另一个重要学术品牌。对于30年前发表在《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其发挥出的推动作用,怎样形容都不过分。而高层论坛能够与之并列,足见其非同寻常的意义。

  如果深入历史追溯当年,就会发现,高层论坛的成立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对于理论与实际脱节的“两张皮”现象,10年前,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的洪银兴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他发现,如果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政府与学者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势必会推动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参与江苏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研究,加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沟通,同时,还可以成为党委政府进行决策的参考意见。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一举三得”的理想效果呢?

  1995年2月,经洪银兴领衔向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议,南京大学江苏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主要为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战略性思路。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陈焕友欣然受聘名誉院长。研究院成立当天,即召开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江苏现代化发展研究。这为后来的高层论坛进行了一场“实战演习”。

  同年,江苏省科委将重大软科学项目——江苏产品竞争力问题研究交给了江苏发展研究院。经过一年的调研和分析研究,课题组向江苏省政府提交了几十篇论文,分析了培植江苏地区产业优势的可行性策略,并提出了融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于一体的战略性思路。1996年7月,江苏省政府在无锡召开全省“开拓江苏产品市场”会议,副省长陈必亭在开幕式上热情地向与会者推荐了这一课题成果。一项实际研究课题能够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使研究院的学者深受鼓舞。洪银兴等就趁势提议,在江苏发展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一个“高层论坛”,使软科学研究成果更直接地在政府、企业决策中起作用。“高层”,既表明参与成员的理论水平,也表明服务对象的层次。

  经过精心准备,1997年1月,由南京大学江苏发展研究院、江苏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发起主办的高层论坛成立,陈焕友热情支持并担任名誉主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胡福明等人担任顾问,洪银兴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在第一次论坛的会议发言中,陈焕友说道:江苏发展需要智囊,需要社科人员多出高见。谁说的话符合实际,就可以转化成决策,谁的话就算数。个人的意见可能会不成熟,但你一句、我一句,今天一句、明天一句,就能不断完善,就是一个大手笔。

  此后,不管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如何更替,发展论坛从未间断。对此,张二震分析认为,成立论坛可以说是决策者与专家学者一拍即合,因为都在寻找一个“接口”,高层论坛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桥梁,把党委政府、专家学者、企业家连接在一起。正如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所说:“这是科学决策制度化的一个表现,是好几届省委带下来的好传统,一定要把这个传统很好地保持下去。”

  省委书记也是

  一名普通学者

  如果要列举每一次论坛上最抢眼也最热烈的景象是什么?那肯定是省委书记亲自参会与学者面对面。在论坛的筹备阶段,陈焕友就决定参会者必须是“三高人群”,即高层次专家学者、高层次有智慧的政府官员、高层次企业家。“因为论坛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不是理论务虚。”

  也正是这种定位,保证了每次论坛的质量。同时,形式活泼、作风民主是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的一大特色。围绕主题,不论是在党委政府中担任多高职务的领导官员,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来晚了一律后排就座,每人清茶一杯,心平气静、畅所欲言。对此,张二震介绍说:“领导干部与学者坐成一个圈,面对面交流,大家都没有席卡,没有等级区别。”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回良玉参会时说:“今天有20名学者发言,我就是第21位。”由此可见,在这个论坛上,省委书记也只是作为一名普通学者来参加。陈焕友认为:“每个人都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大大增强了论坛的建设性。”

  每次论坛,从头到尾省委书记不离场,四五个小时一直听下来,张二震介绍说,北京、上海、浙江等外地来参会的学者都非常羡慕,我们可以与省委书记面对面对话,能够直接为省委决策作出参考。“正因为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有‘质量保证’,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四任省委书记才会一次也没有缺席,否则省委书记来了第一次,坐在这里半天,如果没有收获,肯定不会再来第二次。”张二震分析说。

  “大家有什么高招、高见,都摆出来。”李源潮在论坛上经常说:“现在不是开常委会,就是要讨论问题。”多唱反调,兼听则明,在高层论坛上讨论,决策者就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能够实现科学决策。“高层论坛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决策咨询’中的‘咨询’两个字上,能够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张二震说。

  江苏的发展都反映在论坛上

  以“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第24次论坛是最近的一次,也是梁保华就任江苏省委书记后的第一次论坛。据了解,这次论坛的主题,来自中央高层。江苏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省份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江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要走在全国前列,在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各方面要走在全国的前列。于是,梁保华决定2008年的第一次论坛主题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张二震认为,每一次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型,江苏相对全国其他省市都要快一步,至少快半步,所以,省委、省政府每一次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战略问题,都会来咨询专家学者的意见,江苏的发展在论坛上都有反映。

  研究改革、开放、转型等问题,江苏是全国的一个样本。江苏发展的许多思路,也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高层论坛最后得以实现。比如1997年5月,第二次论坛“结构调整与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举行后,陈焕友将论坛的研究成果写进了自己的工作报告,并带到了当年的全国人大会上。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在199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之后再提出经济结构调整,江苏再次先行一步。2001年3月,第12次论坛“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之后,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发展以及江苏建设三大都市圈的战略逐步形成;2003年4月,第15次论坛“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和江苏沿江地区开发”后,江苏跨江发展战略正式出台;2003年10月,李源潮参加第16次论坛“东陇海线地区的发展问题”后,江苏省委对徐连经济带建设作出了规划部署;2007年1月,第22次论坛“科学发展观与新苏南模式”之后,江苏在苏州召开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苏南工作会议”。

  对此,李源潮评价道:“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在重大决策之前都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充分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从不同角度来听听分析,这样能够保证我们重大决策的科学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