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机制是决策咨询的保障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09:53 《决策》杂志
——专访原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焕友 -本刊记者 吴明华 实习记者 曾 毅 要使党委、政府的每一项决策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符合群众利益、符合长远目标,经得起实践检验、群众检验,特别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必须改变与完善决策的方式、决策的过程。 1997年1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陈焕友和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现为南大党委书记)的洪银兴教授共商创办了江苏发展高层论坛。10余年来,该论坛为江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咨询,同时,该论坛也成为地方党委政府重要的决策咨询平台之一,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有益探索。原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焕友接受了本刊专访,并从决策者的视角,解读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的来龙去脉。 借助专家的“脑袋”思维 《决策》: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是您一手创办起来的,当时您创办这个论坛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陈焕友: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是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民主集中制与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任何一项工作,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还是公共服务,只有坚持科学化、民主化,才能提高决策的预期效果,才能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我在任江苏省长和省委书记期间一直在思考,要使党委、政府的每一项决策,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符合群众利益、符合长远目标,经得起实践检验、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必须改变与完善决策的方式、决策的过程。个人的能力与智慧总是有限的,而群众的力量、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样样都精通。如果过于自信又耻于向别人求教求助,结果便会出现个人或少数人“拍脑袋”决策的现象。 事实证明,凡是由个人或少数人决策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会出现失误,乃至重大错误。决策者应当善于从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众多专家身上吸取智慧。所以党委、政府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就必须借助专家的“脑袋”思维。 江苏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深厚,也为高层论坛的创立提供了可能。通过高层论坛来发挥高层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建立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的思想库、智囊团,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当然这个智囊团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必须紧密结合江苏的实际,要提出对策。当时,我们就召集一部分既有理论又对实际工作有较深了解和研究的专家,通过高层论坛集中为决策提供参考和对策研究。 《决策》:高层论坛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陈焕友:具体来讲,1994年12月份,江苏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召开之后,我代表省委作的报告中,提出江苏总体的发展目标是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但是要率先实现现代化,怎么办?靠什么?要作一系列的重大决策。 当时我就想,我一个人提不出来,要靠大家,靠“能人”。主要是三方面的“能人”:一个是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二是较有智慧的领导干部,三是较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要靠这些人,采取什么形式呢?决策咨询必须是对症下药,不是单纯理论务虚。如果单纯聘请一些老干部做顾问,可能理论性不够;如果单纯聘请专家学者可能实践性、操作性不强。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与南京大学合作。放到南京大学这样一个非官方的机构就比较好操作了,而且南大一向有学术氛围比较好的传统,放在那里对事、对人都比较公平客观。 从1994年提出来之后,经过了一两年的酝酿,在1997年的1月,召开了第一次论坛,此后每年都有2-3次。尽管后来我不担任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了,但我作为老同志代表每次都参加,之后每任省委书记前赴后继都会参加高层论坛。 机制是保持长盛不衰的关键 《决策》:对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也成立了很多类似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这样的决策咨询平台或专家委员会,但大部分都流于形式,甚至中途夭折。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是如何保持长盛不衰的? 陈焕友:高层论坛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机制和制度。当时提出高层论坛的宗旨就是“两个服务”:一是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另一个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服务。论坛由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组成学会委员会,汇集了省内上百位的高层次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集中研究与江苏经济和企业发展有关的战略性、思路性课题。南京地区的几所著名大学的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都是论坛的常客。 参加论坛的不能是单一结构的人,而要有各个不同领域的,这样才能形成辩论。不管是领导还是专家学者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特权,只有这样才能利于引导讨论与思考。专家学者有理论深度,企业家和实际工作者碰到现实问题较多,老同志经历丰富有实践经验,他们在讨论中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我是论坛的发起者、决策者之一,每次都参加,但不能因为我曾是决策者就有什么特殊的权利。每次论坛参加的人选我们从不指定,而是聘请与自愿参加相结合的方式。论坛上主题发言不能超过20分钟,自由发言也有时间限制,一般只有5分钟,这样就平等了。不管你是老同志还是专家学者,还是省委常委、副省长,在论坛上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发言而且可以争论。 任何一个决策的形成、观念的形成、机制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1997年召开第一次论坛时没有经验,没有考虑经费的问题。发言的时候只有一个麦克风,大家轮流使用。当我拿到话筒之后,突然不响了。当时我就想是怎么回事?南京大学虽然是一所著名大学,他们党委、行政对论坛很主动、很支持,是论坛积极发起者,但是他们当时经费很紧张,条件简陋。这件小事就提醒我注意到经费问题。 我发言之后,有个民营企业家发言,在发言中他就介绍自己的企业和产品,等于是做广告宣传,推销产品式的。我就询问“他来干什么?”,有人介绍说“他赞助了几万块钱”。这件事更引发了我的思考,经费问题不解决,论坛就有可能办不下去。这一次是这个企业家,下一次是哪个企业家,万一有一次没有企业家出钱了,怎么办?所以我就立即拍板,从下一次论坛开始,每次省财政给钱,全部的费用由省财政包下来,而且只能多给不能少给,实际给的比实际用的肯定要多。有经费保障,许多具体问题才能解决,参加的人才能有积极性,论坛才能可持续。 现在高层论坛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机制,成为一项制度,我不当省委书记了,机制、制度还存在,所以不会因为人事的改变而改变。 高层论坛的三大成效 《决策》:高层论坛至今已经召开24次了,对于江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高层论坛产生了哪些影响? 陈焕友:首先是提高了江苏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江苏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高层论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94年江苏省党代会上确定发展的总目标之后,根据总目标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的对策。在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我们江苏就回顾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探讨下一步怎么办、抓什么。总结回顾起来,改革开放近20年,江苏发展抓住了两次机遇,第一次机遇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二次机遇是抓住浦东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当时我就在思考下一阶段怎么办,提出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江苏建设发展的第三次机遇。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方面是加强基础设施,修沪宁高速公路和苏北的几条高速公路,长江江苏段的几座大桥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当时江苏的经济发展虽很快,但是核心技术水平不高,所以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这不光是理论,而且要结合实际操作。另外还有大学的扩招,开始每年扩招1万,最多一年扩招5万,目前江苏省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居全国第一。 结构调整大家都很赞成,但具体怎么调整?我们就开了一次高层论坛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并讨论进一步怎么落实、细化,统一思想。历史证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决策是对的。 《决策》: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之外,高层论坛还产生了哪些影响与作用? 陈焕友:高层论坛提高了对现代化建设重大决策的预见性。多年前江苏苏南发展较快,苏中、苏北发展较慢,对于不同区域如何发展,不少人有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说,省里只支持苏南,不支持苏北,提出要加快发展苏北。但另外一些同志的意见是如果苏南不加快发展,怎么支持苏北。后来我们提出了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大家都能接受,使大家统一了思想,对实际工作很有指导性的作用。 另一个影响是,提高专家学者建言献策的积极性。高层论坛参会的多数是专家学者,第二位是企业家,领导干部参加的是少数。在会上大家自由发言,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欢迎自由发言。这样环境轻松、宽松了,有什么好的意见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转达。既可以提高专家们的积极性,对论坛的发展也有好处。-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