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不约而同画下“明天的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1日04:03 大洋网-广州日报
孩子们不约而同画下“明天的家园”
阳光照进帐篷学校,孩子们重新打开了课本。(王磊/CFP)

孩子们不约而同画下“明天的家园”
“敬礼娃娃”朗铮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活泼。王燕摄

孩子们不约而同画下“明天的家园”
来自青川的周红梅失去了左腿。 王燕摄

孩子们不约而同画下“明天的家园”
女孩赵钐失去了左腿,但她的画依然美丽。王燕摄

  帐篷学校里的孩子们

  不约而同画下“明天的家园”

  “孤僻、不合群的学生很少,孩子们很坚强。”熊伟感慨道,他是绵阳九洲体育馆安置点帐篷学校小学部的教导主任。

  帐篷学校里,一堂特殊的绘画课在进行。老师把初一的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合作画一幅画。没有任何要求,没有任何提示,孩子们作品的名字竟然惊人的相似:“我们美丽的家园”、“我明天的家北川”、“温馨的家”,几幅作品中,绿色为主体的画面色彩中透着希望。

  老师介绍,安置点的学生们随时可能会被从家乡赶来的家长带走,学习没有确定性和计划性,但孩子们仍然耐心地完成每天的学习。“我现在就想回到学校正常上课。”13岁的孩子杨清华说。

  孩子们盼望重回学校,著名心理咨询师华旭分析,这是逐步走出悲伤、回归正常生活的强大信号。孩子们和同学在一起会踏实而快乐。同时,上学也是让孩子们尽快修复的最好方式,灾区儿童在集体中共同学会面对这场灾难,疏导情绪,更容易修复创伤。

  沉痛的泪水

  废墟上向死难的伙伴道别

  坚强,并不意味着悲伤不再。此时离地震发生不到一个月,泪水仍是必需的宣泄和治疗手段。

  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因为温家宝总理在灾后第二天来此察看灾情而备受瞩目。灾后第10天,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伤痛依旧弥漫。

  在劫难中失去孩子的家长,在一本小册子上登记孩子的名字、班级和年龄,并签上字。这是沉甸甸的340个孩子的“死亡名册”。一名母亲拿着孩子的照片站在新建小学废墟上,每逢来人,她就重新述说一遍,伤痛欲绝。一旁的丈夫不忍心,强行要把她拉回家。还有一名汉子站在断裂的墙壁下沉默不语,别人说他小孩遇难那天刚好8岁生日。

  新建小学的学生家长已经约好,就选择在儿童节当天到学校为死难学生举办哀悼会。带头的家长说,在这个本该欢乐的节日,更要记住这些悲惨死去的孩子,大人们也要想一想,怎么让孩子们生活、学习得更安全?

  六一这一天,幸存的小学生也会来到这里,向曾经朝夕相处的小伙伴道别。泪水在此时可以痛痛快快地流,为死去的小伙伴,也为自身的恐惧和悲痛。要求灾区儿童在这个节日都坚强,只是一种残忍。

  儿童心理专家

  孩子的“假性坚强”也要警惕

  广州市儿童医院心理医生汪玲华是最早来到德阳市的专职儿童心理专家,灾区儿童的表现比她预想的要好,但一种忧虑也时常困扰这位儿童心理专家——各种外援力量和媒体宣传都渲染“孩子们要坚强”,也看到很多孩子积极向上的闪光一面,但有可能这只是“假性坚强”。心中的脆弱和创伤被暂时搁置了,但不代表以后不发作。

  汪玲华说,受创儿童的心理康复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三分钟热度”对他们毫无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心理辅导人员对灾区孩子展开长期的治疗,而公众的关注也应是持续性的。

  今日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此时距地震之后不到20天,“5·12”大地震波及的灾区儿童在废墟中迎来属于他们的节日。悲怆的泪痕仍在,在这个本该欢乐的日子里,幸存的孩子们要在废墟上含泪告别罹难的伙伴和老师。

  然而,泪光中绽放的微笑更加动人。在废墟旁,在灾民安置点,在临时帐篷学校,孩子们顽强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当记者走入灾区的孩子们中间,听到最多的心愿是:“我想上学!”重回校园,是灾区儿童最渴望的儿童节礼物。

  本版撰文记者卢文洁、徐静

  (除署名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