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式求生法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11:14 瞭望东方周刊

  【编者按】

  投入四川地震灾区的医疗卫生人员已超过9万人,这是其中一位白衣天使写于救灾最前线的日记。作者为中国红十字会999应急救援队领队兼总指挥、北京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这是一支曾处置过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密云踩踏事件等67起公共危机的专业医疗急救队伍。在救灾最前线写就的这组日记,真实记录了作者的见闻感受,有沉重、震撼,有心悸、悲壮,也有感奋和希望,更有对由国殇激荡而出的“国魂”的体悟与思索。日记原文约10000字,经作者同意,编者有删节。

  文/孙硕鹏

  中国式求生法则

  --- 999应急救援队总指挥的救灾日记

  守望相助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优秀品行--- 一旦我们 “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来。在这种强大的聚合之力的推动下,我们不知会闯过多少难关、创出多少奇迹

  2008.5.13 星期二 北京—石家庄—元氏—邯郸

  出征

  上午10点30分,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通知,希望依托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组成一支救援队奔赴四川德阳灾区。经请示市政府,同意组队并希望有出色表现。

  与前方沟通后,决定下午3时出发,实际准备时间只有4个小时。38人的队伍集结完成,无人退缩,背起行囊即刻出征。4小时内,4个医疗急救组、一个饮食供应组达到应急条件,特别是一次满足300人就餐的救灾饮食供应车第一次投入实战。

  出发前,匆匆与妻一别,商量好暂不告父母。途中,接连收到壮行电话和短信,知道此行意义深重。又与前方联系,通知我们改在绵阳安县摆开。查图,行程约2200公里。在元氏用餐后,决定不再休息,星夜兼程,即便如此,明天子夜方能到达,又觉此行漫漫。

  夜9时,收到母亲发来短信:“很好,此行光荣而艰巨要注意安全。祝你凯旋!”立即有一种莫名的轻松和感动。

  2008.5.14 星期三 郑州—洛阳—西安—汉中

  特殊通道

  子夜,车队过河南境内收费站,告之救灾,免费通行,路边一位交警向我们敬礼,顿生一种温暖。

  到安阳,因修路和事故拥堵三个小时。得知我们的身份后,交警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把我们从车堆里掏出来再送上征途。进入西汉高速后,见一列交警列队送行。西汉高速可能采取了管制措施,除偶尔几辆救灾车外,只有我们的车队河一样流淌,使得这条翻越秦岭的险路更像一条专用的救灾通道。

  行中,感到队员有些亢奋,从北京出来平均只睡两个小时,有些担心。15点40分到秦岭服务区,见当地政府正组织灾区外出打工人员返乡,黑压压地聚在一起,个个心急如焚。问当地记者,始知震后外出务工者已失去与家中的联系。服务区内停着大约40多辆大巴等待他们登车返乡,去搜寻悬在思虑上的亲人---骤然嗅出一种临近灾区的氛围。

  20:04开始入川,距广元60公里段是蜀道最险的一段,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进入灾区。

  2008.5.15 星期四 广元—德阳—绵竹—汉旺

  定格在2点28分

  到广元已漆黑一片。因断电,加油站不能加油。找到负责人,听说我们是救援队,临时启动发电机为我们加油,车队重新上路。昨天中午在陕西用餐后,本想熬到广元再吃饭,现在看来无法兑现,到灾区后更无可能。队员们已经一天半未进食,看来要饿着肚子投入战斗。黑暗中,作了一个简短的战前动员,队员们没有丝毫畏惧和畏难,吃了点面包随即出发。

  凌晨3时15分,进入德阳市区。见到哑着嗓子的德阳红十字会邱会长,反复向我们说一句话:“绵竹很惨、很惨,这里的人口多。”我们说不出安慰他的话,发动车立即开往绵竹。

  凌晨4时05分,停靠在绵竹新体育场。

  新体育场己改为类似野战医院的四川省抗震救治站。见到同样哑着嗓子的市卫生局陈局长,她指着圈起的网球场说:“你们的营地准备设在那儿。”

  从网球场往西看去,见一个很大的不设围墙的羽毛球馆里全部躺满了伤员。营地除了一处部队医疗机构设的帐篷外,只有我们。与西面巨大的伤病营相比显出力量的失衡,顿感责任重大。

  一群先期赶到的志愿者七手八脚地帮助我们搭帐篷。四个帐篷竖起后,他们央求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任务的险恶与住处的紧张,都注定不能满足这些可敬同胞的要求。看着他们身着单衣孤单地坐在塑胶跑道上等待冲锋的黎明,我隐隐感到中国“志愿社会”的到来。

  早8点,队员休整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分两路出发,在当地向导带领下,沿受灾最重的汉旺镇周边搜救伤员。路上已全部为残垣和裂壁,受灾民众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黑灰的脸上现出异样的惊恐和无助,见到车就围上来索要食物和水。这里处在半山区,农户较为稀疏,死伤并不多,真正的重灾区是汉旺镇。

  汉旺是绵竹重镇、三线城市。年产值100亿元的著名的东方汽轮机厂就设在这里。因东汽的存在,这里聚集了绵竹大量的人口,形成了一个仅次于绵竹市的中心城市。汉旺处于山区与半山区的结合点,从大山深处生成的条条地震波肆虐着集合在汉旺,造成了巨大的断裂。

  一进入汉旺,立即感到整个城市己埋进废墟---东汽车间、东汽中学、汉旺中心幼儿园、汉旺第三医院……67个大的废墟,还有数不清的小废墟杂乱着、阴森着列在条条街市,编织起充满死亡气息的幔帐。

  救援工作已全面展开,几乎每个大的废墟上都聚着一群军地结合的搜救队员,各类挖掘机轰鸣着寻找生的希望。

  伤员越来越多,设在东汽门前广场上的急救点一片紧张,我们所携带的999救护车因为有监护、心电图、输氧等抢救设备,全部用来转运重伤号。看见队员在荒地摆开的担架上为一个老人实施头皮简单缝合以阻止汩汩的血流,尖利的钢针下去,老人的脸部肌肉只是简单地痉挛几下,不叫不喊甚至没有任何表情。

  下午5时,接到指挥部通知:清平镇的断路修通,让我们迅速组成突击队带两辆救护车,与部队一起冲进这个久困在大山中的乡镇,去拯救伤员。我立即回大本营集结突击队。

  上车前,突然看见东汽旁一座完好的钟楼,顽强地竖立在汉旺广场。钟楼四面的时钟竟全部定格在2点28分。钟楼显然是一个新的建筑,因其出奇的完好与周边死寂的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因为时钟的精确指向,一条关于生与死的边界线顷刻在孤岛汉旺街头还原---若干年后,这座钟楼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是一段关于生与死的解析,是一种关于汉旺、关于绵竹、关于汶川的祈祷和记忆……

  2008.5.16 星期五 绵竹—汉旺—清平

  挺进清平:壮士去兮

  昨晚20时,指挥部急令:通向清平的公路无法恢复,我们要与五支兰州军区医疗队组成突击队徒步挺进。

  深山后面的清平已面临绝境。先期进入的空降兵通过无线电台传来消息:4000民众被困山中,等待救援。指挥部还强调:你们是冲击清平的唯一的地方医疗队。

  早8点,17人组成的小分队集结,在汉旺广场等待时,又经历了一场大的余震,险些摔倒。中午11点,指挥部传来命令,立即赶到通往清平最后一段还通着的路口集合。在集合点,见到整装待命的兰州军区医疗队排成方队坚强地立着。

  指挥部宣布挺进清平,措施如下:一支120人的开路部队在前,后面依次是五支部队医疗队、背负医疗用品部队和我们。徒步行程约八个半小时,进去后建立急救点并突击转运伤者。

  徒步的道路选在一条蜿蜒深邃的山谷中。下了车,大家手拉手沿滑坡下到黑深的谷底,看见三名女护士也坚韧地走着。我的两手被粗大的士兵的手牵着,有一种格外的力量,也有一种壮士去兮的悲壮。

  天色和山峦被灰暗的云雾罩着,两面山峰壁立,看见原来的公路挂在山壁,已被错位的山岩严实地卡死。路的确难走,已涉过两条河,前面仍然是无休止的河道。不断有先头部队和脱险的群众出来,彼此扶着,艰难地行进。

  路越来越险,需从山谷再爬上原来的公路,走一段再下到谷底,撤出的空降先头部队告诉我们,后面的山路几乎要徒手攀岩,必须戴手套。见两山上的碎石不断下来,有一种不祥之兆。就在这时,前面下来了第一批伤员---泥石流发生了。两分钟后,指挥部通知突击部队后撤。我们在乱石丛中紧急摆开施救。

  第一位抬下来的伤员是成都军区总医院政委。泥石流发生时,他为抢救一名儿童负伤。接着,又一批部队和地方伤员下来,被战士抬着、背着、搀着放到我们面前进行救治。队员们分成几个小组紧张处理。

  现场越来越紧张,突然,山谷的水声越来越大。护送群众出山的一位空降兵军官在喊:“红十字急救员!水坝漫堤了,快走吧!”是的,不能不走了,前面是泥石流,后面是追上来的洪水。我下了撤退的死命令,大家与战士一起抬起最后的第21位伤者,举着输液袋、提着急救箱陆续后撤。一位部队的女摄影记者仍在举着相机等待,她告诉我,他们的首长携着群众还在后面。

  水越来越深,以前的溪流已涨成黄浊的山洪,四川路桥公司的抢险队员顽强地开着挖泥车疏浚河道……趟过一条齐腰深的溪流,终于,最后一批队员爬上了出发时的路基,他们的手里竟然还提着架板、绷带,连人带物完整地撤了出来。

  离开前,回首看了一眼石滚水漫的山谷,默默地为困在山后的人们祈福…

  2008.5.17 星期六 绵竹

  “红十字”起源于战场救护

  从今天开始,清平、天池、金花三个乡镇的空中救援通道相继开辟,大批伤员被直升机接出,大本营的医疗急救站开始忙碌起来。我们受命在急救站24小时值守,负责伤员的现场急救、分诊和转运。

  从13日出发至今,队员们平均每天只休息两个小时。但从每天的查体、饮食量和救护任务完成来看,仍处于工作的最佳状态。忽然悟出,“红十字”起源于战场救护,应急标准应视同军队。

  夜,突然风雨交加。风力接近7级,帐篷全部进水。接着是强烈的余震,先是左右摇摆,又上下抖动,队员开始往帐篷中间抢挪物资。子夜,躺在摇晃、冷湿的行军床上,听到队员说:“睡吧,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又有一位队员道:“摇啊摇,还挺舒服!”又一阵雷声过后,翻过身沉沉睡去……

  2008.5.18 星期日 绵竹—玉泉—汉旺

  中国式求生法则

  今早,听一位加入队伍的志愿者说,汉旺广场一个废墟上的危楼,又成功救出一名34岁的护士长。那片废墟我们不止一次地经过和驻留,地震后完全崩塌,只剩下一处半截的危楼孤零零地杵在那里。这几天,救援人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危楼下的废墟,搜救行将结束,决定将危楼拉倒,避免余震造成二次伤害。就是这一拉,发现了夹在楼层中的护士长。当时,她还能说话:“看着你们在废墟中翻腾真是着急,可自己喊不出来。”

  其实,这几天我们的救治点每天都能发现生命奇迹创造者。今天上午,清平镇的一位周姓矿工在双腿骨折的情况下,爬了4天从矿道逃生。

  又有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抱着一箱饼干从天池的大山逃出,孩子的双脚满是水泡,嘴唇干裂,爷爷的左腿砸伤,拄着棍走。这位五六岁的孩子只能靠自己娇嫩的小脚走上漫漫的逃生路。看着和自己的女儿相仿年龄的男孩,立即有一种莫名的心悸。

  中午读《德阳日报》,得知清平磷矿工人王万武吃完两斤生米,穿破两双球鞋,71小时从矿井逃生。71小时内,他不停默念的就是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两句话“不抛弃、不放弃”。下午,接受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连线,女主持人也在重复这句“不抛弃、不放弃。”

  也许,这就是中国式的求生法则,它支撑着那些身陷死亡的受难者顽强地突围,更支撑着一个多难民族的生生不息。

  2008.5.19 星期一 绵竹—汉旺

  蜂鸣样的抽泣

  今天是哀悼日。下午2点,开始在绵竹体育场大本营集合队伍,立在指挥部的帐篷前,立在飘扬了六天、已下降一半的红十字旗帜前。看见周边的医疗队也在列队。对面高地上的受灾民众安置点和志愿者营地内,男女老幼悉出帐篷,黑压压地站立在一起,静静地等待2点28分的到来。

  一阵救护车的警笛骤然响起。诸多救护车的哀鸣迸发出一曲关于逝者的强大挽歌,在阴沉的天幕下传递。

  下午4点,去汉旺途中,见马路两边仍然伫立着久久不愿散去的人们。路上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坐满了哀悼者,每个人的手中都捧着孩子的遗像,一位中年人竟抱着两幅遗像。像框中的孩子天真烂漫地向行人笑着,由他们的父母抱着,通过熟悉的街市。

  到汉旺,留守队员摄录、描绘的哀悼场景更为悲壮。当时所有救援队伍和群众自发地伫立在汉旺广场前,伫立在那座著名的钟楼下,伫立在大大小小的废墟上,伫立在刚刚从废墟中挖出的遇难者遗体前---默哀队伍已将汉旺所有街道站满。2点28分,一声礼炮炸响在空中,人群传来蜂鸣样的抽泣声。

  与新闻界两个朋友聊天,认为举国哀悼汶川大地震遇难者,是中国文明进步的一个表征。有理由相信,汶川大地震留给国人的不仅仅是苦难和伤痛,还有无穷的动力和财富。

  夜,去绵竹抗灾总指挥部的途中,看见一个黑白条幅醒目地栓在安置点前,上面是几行文字:“地震让我们失去亲人,地震让我们变得坚强。生活还要继续,太阳照常升起。”

  2008.5.20 星期二 绵竹—玉泉—汉旺

  谁吹响了出征的集结号

  上午9时,陪同新领队刘会长到玉泉镇直升机停靠点指挥救护车转运伤员,又见到空降兵在临时开辟的直升机机场上维持秩序并协助搬运伤员。他们是我们挺进清平时在途中相遇的战友,当时,在清平的山涧和悬崖边,一位士兵背起80多岁的老人疾走,老人已经没有力气,身子不断下滑,这位可敬的伞兵竟然双手、双膝着地,在岩石上、在山洪中爬行,手套和军裤全部磨穿,血流不止。还有一位士兵左手夹着一位儿童,腾出右手拽着绳索通过一处倾斜的岩壁,他的左面就是万丈深渊。走着走着,右手已酸软不堪。

  “当时,我真想倒倒手啊!”在机场相遇时,这位士兵用绷带吊着右臂,憨憨地笑着跟我说,“可我一松手,孩子就完了。”于是,他流着虚汗、咬着牙愣是挺过了这段漫长的险路,最终导致右臂脱臼。

  还是这些伞兵和他们的战友,竟然在5000米高空、在被云雾完全遮盖,看不见任何地形地貌和着陆点的情况下,纵身跳进清平、汶川、金花、彭州等与世隔绝的悬崖峭壁中,去完成开辟机场、拯救伤员、护送群众、传递信息等任务。16日,在汉旺等待进山时,我看见在阴沉雾霭的云天下,在轰轰的雷鸣和余震后摇晃的街道上,一队队士兵顽强地向大山开进,那种壮怀激烈的士气令天地动容。

  在灾难面前,除了部队,还有诸多救援者、志愿者、新闻工作者也一起挺进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大山深处,他们坚实的脚步给更多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勇气。几乎每天都能撞见来自天南海北、各种组织、各类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不知谁吹响了出征的集结号,一夜之间他们就在灾区的各个角落冒出。

  我们的队伍先后吸收了三位志愿者,一位是邯郸市馆唐县人民医院的护士长,是瞒着丈夫、孩子和单位自费赶往灾区的;还有一对河南籍医生夫妇,跟医院办了休假手续后跑到灾区;另有一位退伍兵从东北赶回四川老家,帮助我们做了许多工作。

  中国式的共赴灾难还蕴藏在民众的朴素情怀中。中午,停机坪周边有村民拉着三轮车、提着塑料桶为战士和我们送鸡蛋和饭菜。队员和士兵都在推辞,他们就追着送、喊着送、哭着送。盛情难却,我下令接受。

  一名七八岁的小姑娘由母亲牵着为我们盛稀饭,孩子眼巴巴地盯着我们手中的饭菜。护士陈佳佳随即将她揽在怀里,另一位护士李默喂她鸡蛋和稀饭,不到两分钟,女孩竟连续吃掉了三个鸡蛋、喝下两碗粥---所有人都立即吃不下饭,看见刘会长的眼泪夺眶而出。女孩的妈妈抽噎着不断解释:“你们吃吧,你们吃了饭能救人,她活下来就很幸运了……”

  在绵竹的每一天,我都在想一个问题,守望相助应该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品行---一旦我们“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来。在这种强大的聚合之力的推动下,我们不知会闯过多少难关、创出多少奇迹。

  2008.5.21 星期三 绵竹—德阳—成都—北京

  绵竹,绵竹,永不言弃

  我们999应急救援队第一批队员将于今天撤回北京休整。上午,北京电视台记者问我回京最想做什么时,脱口而出:汇报工作,部署下一阶段的救援任务。他摇头说:我是问你的生活。我又脱口而出:洗澡、抱抱女儿、然后睡觉!

  与留守和新来的队员分别拥抱,上车前,大家挽起手齐声高喊:“绵竹、绵竹!永不言弃!”

  到成都双流机场终于看到了电视,正在报道马元江179小时奇迹生还。永不言弃的追求正在变成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晚21时开始登机。坐定后,播音员强调今天是哀悼日,接着带着崇敬的口吻说:今天随各位乘客去往首都北京的,还有先期赶赴地震灾区参加救援的中国红十字会999救援中心的第一批队员,让我们感谢他们为灾区人民作出的贡献!掌声后,国航一位摄影记者和空姐硬是把我和李院长请到了头等舱。

  来到绵竹没睡过一次安稳觉,躺在头等舱坐椅上立即沉沉睡去。晚11时30分抵京,走出行李间,远远地看见韩会长偕同仁捧着鲜花迎候在那里,立即跑过去拥围在一起。韩会长眼圈潮湿,不少同事和队员也泪眼朦胧。从三号航站楼走出来,沐浴在万家灯火的城市夜空,突然感到生活真的值得我们永远付出、也值得我们永远去珍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