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甘肃文县震后产生滑坡 灾后重建面临地质难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11:14 瞭望东方周刊
《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甘肃文县报道 这里的土质疏松,地形又陡峭,地震产生了很多的滑坡带,许多地方已经不具备重建条件,从长远来说,异地移民是最为妥当的一种方式,这对长江水源也是一个保护 在县城里转了半个多小时,关有全最终还是咬牙买了12袋方便面。这一天是5月29日,离地震发生已经17天了。 “家里就我和老伴两个人,一天吃四袋,可以吃三天。”关有全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 60岁的关有全是甘肃省文县城关镇关家沟村关家山合作社的村民,5·12汶川大地震让他家的房屋全部倒塌。 12袋方便面总共花去了他12元钱,这让关有全很心疼。“一袋子洋芋才能卖十多块钱。”洋芋是他家惟一的农作物,也是惟一的经济来源,全家一亩多地,每年有六七百元收入。 在文县的多个乡村,耐旱的洋芋和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玉米面糊糊煮洋芋是主要的饭食。 “整天吃洋芋,肚子里寡寡的。”关有全说。地震发生后,政府曾发了一箱方便面给他,这是关有全第一次吃方便面,“很好吃。” 对于三天后吃什么,关有全自己也不知道,“今年的洋芋长得还不错,再有一两个月就能挖了,但都让水冲跑了。” “怕有啥用,能跑到哪里去,到处都是山” 对于那场将洋芋地冲毁的大水,关有全记忆深刻,“牛头大的石块被水冲得到处跑,我家的房子咔嚓咔嚓响,吓死了”。 这一天是5月17日下午五点多,当地下了一场暴雨,因地震倒塌的堆积物在大水的挟裹之下,形成了关家沟村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泥石流。 文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赵爱平用手机记录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一辆停在沟底的大卡车在泥石流的冲击之下,打了几个滚后,被冲进了临近的白水江。 “那一天有四辆车被泥石流冲到了江里,还有好多牲畜也被冲走。”赵爱平说,“1982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泥石流,造成20多人死亡。” 幸运的是,这次泥石流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因为判断及时,县里在十几分钟之内,将周边的群众进行了疏散。 位于深山之中的关有全并没有按要求撤离,“家里还有牲畜需要照看。”牲畜是一头毛驴和两头猪,这是关有全最大的家产。 地震后,当地政府将关家沟的村民临时安置到沟口的一块平坝上。 关有全始终不愿意离开,他在家门口用彩条布搭了一个帐篷,对于不停发生的余震以及泥石流的威胁,关有全显得十分麻木。“怕有啥用,能跑到哪里去,到处都是山。” 赵爱平有着同样的感受,“即使被安置到平坝上的村民,也同样受到泥石流和滑坡的威胁。”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片位于防洪渠岸边的平坝,只是相对宽阔一些,周边依然是高耸的土石山。 对于泥石流,赵爱平有着更多的担忧:“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不仅治理时间跨度大,而且投资巨大。最近的雨很多,如果关家沟的泥石流再大一些,对整个县城的威胁不可低估。” 夹在高山之下的文县县城,白水江穿城而过,江边的岸堤上,尽是临时避难的帐篷。 “别说睡觉,连坐都坐不下” 关家沟沟口的平坝上,搭建了20顶帐篷。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关文忠介绍说,因为帐篷紧缺,这里的每个帐篷要安置四户人,平均要住16个人左右。“全村有205户人,大部分人连帐篷都没有。” “别说睡觉,连坐都坐不下。”村民关富贵说。 5月28日,下了一夜的雨,让村民们再次感觉到帐篷的重要。第二天,关文忠到镇里申领帐篷,最终只领到了三顶。 “目前全县只有12000多顶帐篷,但实际需要四万多顶,缺口非常大。”文县副县长韩平松向记者介绍说。对于为何产生如此大的缺口,韩平松称“开始对形势估计不足”。 “地震后,文县通讯全部中断,老百姓大多都住在高半山区,调查起来非常困难,本来想着震中在汶川,但实际摸底之后才发现,文县受灾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很多。”韩平松解释说,“我们正在向上级反映,尽快解决物资短缺问题。” 另一个让韩平松发愁的事情是,住在山上的老百姓,连搭建帐篷的地方都找不到,“彩条布最实用,占地小。” 而彩条布又引起了一场新的混乱。据本刊记者了解,一些乡镇在给村民发放彩条布过程中发现,许多标明长度50米的彩条布,实际长度只有二三十米。 “我们都是按总长度平均下来给村民们发的,最后不够了,好多村民连彩条布都领不到,意见很大。”一位乡镇领导说。 至于这些问题彩条布的来源,韩平松说是来自上级的调拨,“一时还搞不清楚具体是从哪里来的。” 对于帐篷的短缺,关文忠显得很理理解,“帐篷毕竟是临时避难的地方,我们苦日子过惯了,再受点苦也无所谓。” 关文忠最大的愿望是“再也别震了”。他介绍说,关家沟村有40%的村民在外打工,“因为太穷,有些人知道家里遭灾了,但连回家看一下的路费都没有。” “就是不遭灾,我们的日子过得也差不多。”关文忠说。地震后,当地政府为每位群众发放了七斤面粉,但好多群众都舍不得吃。 村民关富贵解释说,现在房子都塌了,没地方做饭。另外,村民们长年吃的都是洋芋和包谷面,“白面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 “石头好像长了眼睛” 文县城关镇石家坡村村民张菊翠感觉自己“命很苦”。夫妻两人边打工边盖房,总共盖了15间砖房,本希望出租赚钱,但房子还没有投入使用,地震发生了,石家坡村所在的南山多处出现滑坡险情,被要求全部撤离。 “干部让我搬走,我不走,我感觉太亏,我死都要死在这里。”张菊翠哭着说,“为了盖房,我们全家省吃俭用,给娃娃连个新衣服都舍不得添,钱花得一干二净,现在盖好的新房子却不能用了。” 张菊翠曾有一个美好的设想,用出租房屋赚来的钱供三个孩子上学,“他们学习都很好,考上大学,我们以后就离开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 但这一切都将成空。 位于县城一侧高耸的南山,在地震之后已经面目全非,山体之上,一道道因滑坡而裸露的黄土异常显眼。 “南山滑坡群总共有28处滑坡,山上的裂缝很明显,有3000米长,已经非常危险,加之余震不断,雨水又越来越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滑坡,直接威胁到山腰以及山下居民的生命安全。”赵爱平介绍说。 “而这样的滑坡险情,在全县每个乡镇都有。”赵爱平说,尖山乡河口村有一处险情已非常严重,当地临近白龙江左岸的山体裂缝最窄处有20多厘米,宽的地方有一米多,这座山的绝对高度有300多米,如果塌方,河口村400多名群众将会被埋到里面,而且会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据5月27日的最新统计,文县全县因地震引发的滑坡、塌陷、泥石流等隐患有182处。 地震发生时,山上滚下许多巨大的石块,其中一块约有十吨重的巨石,在拦腰击断一棵核桃树后,将山下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局的锅炉房顶棚击穿。而另一块从窗户飞进了保护区宾馆的一间客房里。 “幸运的是,那个房子当时刚好没有住人。”保护局局长黄华梨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 在南山之下,这样的险情发生了好多起,一些村民说“石头好像长了眼睛”。 身为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的赵爱平心里清楚,石头永远都不会有眼睛,“这更多的是一个警告。” “在文县的111名地震遇难者中,有44人是死于次生灾害。”赵爱平说。据介绍,在5月25日发生的6.4级余震中,有23人受伤,其中四人伤势严重,大多是被山上的滚石砸伤。 “如果不稳定民心,这对救灾将会是雪上加霜” 在文县政府前的街道上,大部分店铺都关了门。 “都害怕地震,尤其是最近地震传言非常多。”汉武牛肉拉面馆的老板史汉武说。他也曾经想关门歇业,“做生意根本没办法安心。” 但最终有一件事情让他决定继续开门。“有一次几个解放军战士来吃饭,我不收他们的钱,但他们怎么都不行,一分不少地把钱给我,我就想,这么多人来帮我们抗震救灾,我们怎么能临阵脱逃。”史汉武说。 5月28日,正在文县采访的本刊记者收到多位朋友发来的短信,均称陇南市政府紧急会议预告,将有7 ~ 8级地震发生,并且震中在陇南地区。这一短信在文县被迅速传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本刊记者向当地政府求证,确认此消息系谣言,但遗憾的是,截至本刊记者发稿时,未看到当地政府公开辟谣。 尤其是5月25日,在与文县临近的四川青川县发生6.4级余震后,恐慌日益加剧。 “政府反应太慢。”当地的一位人士称,文县受灾情况其实非常严重,但直至5月19日,当地才收到了外界的第一批援助,而截至目前累计收到的捐款也只有320万元。这对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文县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除了恐慌,还有抱怨。 当地的一位人士称,在目前特殊时期,大家的心情都很紧张,政府在安置受灾群众的同时,也应该针对突发事件迅速应对,“如果不稳定民心,这对救灾将会是雪上加霜。” 资金还不仅仅是重建面临的最大困难 文县临江乡村民李平安最恼火的一件事情是,他刚刚建好一年的房屋又塌了。 2006年6月21日,文县发生了5.2级地震,临江乡等几个乡镇受损严重,李平安的房屋在那次地震中倒塌。“政府知道我们处在地震带上,为什么还要我们在这里建房。”李平安抱怨说。 那次地震后,当地政府补贴了他一万多元钱,而他建房总共花去四万多,“其他钱都是借的。” 这一次,因为受灾面积很大,当地政府甚至连每户一万多元的补贴都拿不出来。文县副县长韩平松介绍说,目前他们只能对重灾户每户补贴3000元的重建启动资金,“后续的钱得慢慢来。” 其实,资金还不仅仅是重建面临的最大困难。 “文县的地形是山高、坡陡、沟深,甘肃省海拔最高的地方和最低的地方都在这里,重建根本找不到地方。”文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赵爱平说。 可以印证的是,当地检察院为了建新办公楼,因为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地,最后只能将楼房建在河滩上,因为这里地质松软,此次地震后,还未入驻的办公楼已成了危房。 5月28日,文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等地质专家组勘测完毕拿出确切方案后,再决定受灾群众的长远安置方案。 “要拓宽安置受灾群众的思路,包括异地移民等。”参与此次会议的文县副县长韩平松说。 对于异地移民这一设想,负责文县地质勘测的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赵成表示赞成。 赵成称,此次地震震中在汶川,文县等周边地区属于面波破坏,其特点是越高的地方破坏越严重,文县的农民有60%都在山顶居住,有70%的耕地都在山顶,受损情况非常严重,“农民为了生活需要,都是随土而居,这里的土质疏松,地形又陡峭,地震产生了很多的滑坡带,许多地方已经不具备重建条件,从长远来说,异地移民是最为妥当的一种方式,这对长江水源也是一个保护。” “我们会在一个星期左右拿出一个建议方案。”赵成说,“根据初步调查,地震虽然没有造成文县大的滑坡,但加剧了原有的隐患,这种隐患如果不及时消除,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可能要远远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失。从‘百年大计’的角度看,我们更倾向于移民。” 不过,韩平松认为,移民的难度很大,“这几年累计向新疆等地移民6000人左右,但有近一半人一时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安家比较困难。” 文县一中高三(13)班学生强远庆已经听说了移民的消息。强远庆的家在文县钟庙乡,在此次地震中受灾最重。说到移民异地,这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满眼泪水,“我的家乡在地震中全毁了,我从小在那里长大,看着它化为乌为,我心里很痛,但要让我离开它,我心里会更痛。”-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