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唐师曾:救灾直升机是灾民的吉祥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6日20:20 新浪嘉宾访谈
5月12日,成都震感强烈。这是新华社四川分社技术室内被晃倒的办公用品 主持人:唐老师先谈谈部队。 唐师曾:这次有几个我印象特深,一个是铁军师,具体不说他们部队的其他情况,他们没有重装备,他们是跑着进去的,就是我这种人去前线,我自己没有给自己留退路,我跟主任拍胸脯了,我说我能找着“黑鹰”,而且我能飞进去。但是那些战士是接受命令的,十几岁,二十几岁,翻山越岭,我算了一下那个距离,大概得从你们新浪这儿走到陶然亭,路上还得买个可乐,或者吃个汉堡包再往前走,他们什么都没有,扛着一把铁锹,有的拿着一个槁,有的拿着大锤。还有一个将军,49岁,我47岁,要让我爬那个大山,他在他的部队还没有到那儿的时候,他先到那儿了,是军长,这种情况在电影大片里我是见过。巴顿将军,他自己在最前面,他的参谋部,作战部在后面,他在第一线知道有什么情况,然后通知后面,因为他自己在一线,他的权威足以调动他整个集团军的力量。 他比记者进震中还早,我照片上有这个军长,带着一个十分准的表,我就认为一个人的手表如果特结实,特准,那肯定是一个特有原则的人,我特别仔细看,戴着一个特别准的手表,然后在那儿特坚毅地指挥,他13号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就进灾区了。一个集团军的军长,等于是省长,在13号的晚上他已经比新华社记者还早,他已经走进去了,我拍他的照片的时候不是13号的,是后来的,后来我拍到他的一个副军长,就是高副军长,比他还老,看样子得有五十多,六十了。当时我坐在那儿坐在军长边上,突然间我看军长站起来回礼,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漂亮的军礼,因为那会儿是早上,军长坐在我左边,我在他右边,太阳在我的左上方,一个特高大的老头朝军长敬礼,军长就起来回军礼。在这么崎岖的山路上,49岁的军长,50多岁的副军长,能够这么身先士卒,我是想不到的,我跟我领导拍胸脯的时候我是飞进去的。 主持人:两位军长这样,战士可想而知了。 唐师曾:战士我刚才说了一半,刚才有一张照片,就一个纱布在这儿,小孩都十几岁小孩儿,两年兵役制,现在小孩儿各个独生子女。第一批进去的人可能是解放军和新华社四川分社的记者,其他那些跟进的就是新华社130多人。但是在那130人里边我自己就算不上什么了。 主持人:大伟也拍了好多照片,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党员,也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 侯大伟:对,这里就有一张照片,这张上戴帽子的人就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州委书记,在他的旁边是他的秘书,这边上的三个人都是他带的州上的一些其他干部。当时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在成都准备开会。地震发生的时候他在车上,知道地震了,因为他在阿坝州比较了解情况,他当时在成都有这么大的震感,他就感觉可能要出问题。然后当时就叫上司机赶紧往回走,他一路上都在打电话通知州上干部,但是从下午3点过了,电话一直打不通。3点过收到一条短消息,上面就写着7.8级,震中映秀。他那时候就更着急,慢慢通讯通了之后,但是他和阿坝州还是联系不上,成都的通讯通了之后他就让秘书和其他相关部门联系,通过卫星电话,通过电台向阿坝州州府马尔康这些州上干部发出指令,要求所有的州上干部必须在第一时间向震中聚集,就是说你能到映秀就到映秀,你不能到映秀就到汶川,到理县,到茂县;第二,所有县级和乡级的干部马上到你所能到的乡和村去指导村民的自救。13日晚上,他坐着冲锋舟带了两个士兵,两个士兵是负责搞通信的,带着海事卫星,然后到了河边,走到我们第二天爬的那个滑坡路段。我们20多岁,我们分社组织“敢死队”的时候就找到身体最好的,爬过去的时候这一路上我都是心惊胆战,而且几次也都是险象环生。但是当我到里面知道他和徐军长也是从我走过的这条路上,而且前一天晚上还是冒着大雨爬进来的时候,当时我心里面就是我刚刚跟你说的三个关键词的第二个,感动。在这之前,在和平的时候,在经济建设的发展阶段,我们可能很难看得出来党员干部在地方他的作用究竟凸显在哪儿,他凸显不出,不会这么明显,所以说原来很多媒体都在评价,说政绩观,但是在这个时候党员干部最基本的素质都在这个瞬间凸显出来了。 唐师曾:我这儿有一个军长,13军的军长,一个49岁的人,刚才就说比20多岁的人还早进去,我就特别崇拜他,我在他边上,他在那儿指挥,他照片就很多了。他是这一带最高级别的长官,所有人都来这儿朝他敬礼。在所有人都进不去的13号晚上8点钟的时候,省军级的领导不带卫兵,他自己一个人,那两个是通信兵,不是他的保镖,他能走进去,49岁,所以这个人当他朝后来进来的人敬军礼的时候我觉得是最帅的一个军礼,可是我笨蛋,没拍下来。 主持人:您也别遗憾,因为您的装备。 唐师曾:我疲惫了,我拿着傻瓜一拍,结果已经拍不下来了。 主持人:大伟主要是文字,但是也带摄像机了。 侯大伟:当时我们每个人都进去带了照相机,看到什么拍什么,因为在这个大灾难面前,这么多年来在咱们国家也是最大的这样一次灾难,当时在报道的那一瞬间,实际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媒体记者来报道出来,让全国,让全世界的人知道在中国,在中国四川,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什么,现在的状况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这主要是通过海事卫星电话传出来。 唐师曾:我还有这几张照片想说,这张照片都是最早往外营救人的,是一架“黑鹰”,这“黑鹰”来了就能带来生命,他们抬着重伤的人奔向飞机。这个飞机给我的那个印象还特深,一直到现在让我时刻忘记不了的就是这个陆航团,我当时就想到丘吉尔说过一句话,“人类冲突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少的人,为那么多的人做了那么多的事。”我觉得当时我在映秀镇,我脑子里闪现的就是这句话。因为人类可能历史上没有这么大的地震。所以要说的就是这个陆航团,一直到现在有一架飞机找不着,我那天写了一个“再见,黑鹰”,写的有点儿不连贯,在你们新浪博客点击有20多万,前天我又帖了一个怀念它的照片,昨天我又写了首诗,我不会写诗,但是我和当地灾民都管这个东西叫“吉祥鸟”,就是大家在全无助的时候它不仅仅带来了药品,食物,淡水,它带来的是希望,就是说外边有人关心我们,虽然它的漆涂的是迷彩色的,但是它一旦出现在天空的时候,大家感觉都是希望。到现在,那个诗我是100小时写的,现在31号失踪到现在已经不止100小时了,我心里更多想的就是说它是为了拯救别人生命而涅磐而升天的人,他们是吉祥鸟,是凤凰,我这一辈子有几天时间能够靠近这儿的军长,靠近这儿的飞机,还有刚才那个扎布条的铁军普通战士。 我认为在我的心里边,战士他是个小兵,将军他是个大兵,和被他们掌握的机器,那个“黑鹰”和“米-171”飞机都是天神,如果说飞机不救人,就是个物件,如果飞机救人,它就是天神。 主持人:大伟有什么感受? 侯大伟:刚才我说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实际上是悲壮。谈悲壮的时候,我想谈一谈咱们的媒体记者,其实不仅仅是指我们的新华社四川分社的记者,或者新华社的记者,而是指这次所有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所有媒体记者。我这儿有一张照片,画面上是经过地震后的办公室,桌子倒了,文件洒落在地。这张照片是地震发生之后18分钟从四川分社传到总社,28分钟,由新华社向全球播发的一张关于地震报道的第一张照片,拍摄这张照片的是我们分社的记者陈信。在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所在的大楼第13楼,大楼还在不停的晃动,我们分社的分社长,是负责搞业务报道的,抓住门框,大喊,发快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一种职业上的反应,就是发稿,告诉全世界发生了什么,但是大楼摇晃得非常厉害,他50多岁了,而且曾经心脏做过两次手术,他抱着门框左右晃,当时很多人都已经很慌张地从楼梯跑下楼。拍摄这张照片的陈信当时也在楼道里抱着一个门框,刚刚剧烈的摇晃稍微平息一点,还在不停摇晃的时候,陈信就冲到办公室拿起相机,这张照片是我们14楼的一个技术室的照片,这张照片的一个光头的老人,实际上是我们分社的另外一位副社长,叫熊小立,地震的时候他正在隔壁会议室开会,地震之后他首先第一个反应,就是冲到技术室,看看技术室有没有受灾严重的地方,因为技术室一旦出了问题,四川分社前方的发稿就瘫痪了,负责整个通信的。而这个女同志是我们技术室的一个工作人员,在赶紧收拾这个屋子,在检查线路,保证技术室在这个大灾难面前基本通畅,这是我觉得在这次媒体记者当中让我很感动的,就是说感到很悲壮的。 这张照片(上图)是我们当时这一支“敢死队”在进映秀的时候,翻越的一个滑坡路段,这张照片是谢焦帮我拍摄的,他在我前面走的,下面就是岷江,差不多有一百多米,上面就是几百米高的高山,还有裸露的石头。而且那时候余震不断,一些小石头不停地往下滑,我们一路上都是沿着这个路段走过来,实际上不仅仅是我们,很多在14号、15号进映秀的很多媒体的记者,很多士兵,很多进映秀的干部,党员干部,都是从这样的路段爬过去的,整个的营救场面让我感到非常的悲壮,悲是悲在整个灾区受灾的这种惨状,但是壮,就壮在我们全国人民,尤其是在一些能够被称之为脊梁的这些党员干部,士兵,这样的一群人,不怕冒着这种余震,大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危险,往里边冲,这种波澜壮阔的场面让我觉得在这次地震当中我感受到一种悲壮,这种悲壮是在我大脑深处的。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