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辉:应该释放我们的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5日10:37 中国网 (来源:《小康》杂志)

  对于我们来说,没粮吃是一个重大的吃饭问题,但是要求农民种粮,农民自己本身就面临一个吃饭问题。

  《小康》:南方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区,现在是不是真的处于一个阶段性缺粮的状态中呢?

  马国辉:从我平时和一线的农业生产者打交道了解的情况看来,南方近年来确实存在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要注意的是,南方在历史上是我国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所谓“湖广熟,天下足。”现在缺粮,我认为并不是因为南方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只是我们没有体现出这样的能力,发挥不出历史上起到过的作用,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小康》:南方耕地是怎样减少的呢?

  马国辉: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地主抓工业。经济建设蒸蒸日上,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偏差,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被放在了一个相对低的位置。前段时间我和袁隆平院士一起去广东考察的时候,从深圳到东莞再到广州,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一块农田,看不到一片绿色的田地,即使偶尔看到一片绿色,种植的多半也不是粮食,而是其他的经济作物。现在是一个追求GDP的时代,说一句实在话,粮食生产在促进一市一地的GDP方面,确实发挥不了什么太大的作用。如果我们说一个地方是农业大市、农业大县,很多人心里其实都是带着一些看不起的心态的。

  其次,是我们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时候,一味地强调把官员的乌纱帽和结构调整的成效挂钩,这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结果。很多良田拿去种西瓜、种花卉,种其他作物,就是不种粮食。“九五”期间,我曾经到下面某县挂过职,那时我们搞了一个项目基地,种植水稻,单位产量很高,曾经创造过亩产1267公斤的纪录。后来我离开了,前两年我回去看,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自己悄悄到田边,结果很失望,甚至有点伤心,因为已经没有一块田还种着水稻。

  另外,农民主动放弃种粮,粮田抛荒现象也确实非常严重。

  《小康》:农民为什么要放弃种粮呢?

  惠农政策怎么完全落实下去,或者说我们的一些出于好意的政策是不是真正对农民有好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粮食直补,我们一直在坚持这项惠农政策,但是这项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呢?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抛荒不种粮的农民能够领取直补款,享受政策,努力钻研农业科技精耕细作的农民也只能跟他们一样拿同样标准的直补款,这怎么能让那些真正种粮的农民更有积极性去研究新技术,应用新技术?

  马国辉:收入如果无法增加,那么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就无可避免。

  现在农民种粮的成本也在增加,所有涉农的物资价格上涨过快。近年来我国CPI涨得比较快,体现在农资上更加强烈,大部分农资都是30%、50%地涨,有些甚至是成倍涨,农民投入加大,但是粮食销售价格这些年同步又涨了多少呢?

  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农业技术、新品种的普及推广,也存在一些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确立一个前提,保护知识产权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新品种的保护,虽然确保了发明人的权益,其他的问题也会体现出来。比如一个公司,它买下了一个知识产权,他就会排他地不允许其他人应用这项技术、使用这个品种,而他自己是否生产、怎么生产,生产多少,却完全是以其公司本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这造成了好东西发明出来以后不能够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推广。怎么能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更大化地发挥这些新技术新品种的作用,是我们应该好好考虑的。

  《小康》:你认为我们能在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找到一条和谐之路吗?

  马国辉:首先我们要降低农民的风险。全球气候变暖后,干旱等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严重了,现在的水田的基础设施很多都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准,农田的基建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确保连年丰产稳产,才能使农民更有信心。

  要建立起来更多农业服务方面的的公益性机构,粮食收购、技术推广、合作社等等、公益性的研究机构也应该建立更多。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农民看到种粮的效益。我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兼职教授,我去东北考察的时候,去过牡丹江、北大荒,我觉得种粮真正能够出效益的就是在东北,因为他们真正达到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很多农户都有一两百亩地,机械应用非常广泛。

  南方水田一家一户几亩地,不可能致富。而且小农的生产规模,决定了大多数农户的种植方式相当随意,对于推广新技术也有限制。越是小户,越没有能力购买大型机械,我在想国家能不能先行投资一部分,借用也好,租用也好,让农民先用起来。

  如何在南方建立一个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起大规模的种粮基地,改变现有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恢复南方产粮能力是很关键的。

  当然,东北和南方有很多不同。东北土地面积大,地形地貌也很好,大多数都是平原,南方丘陵多,田地多挤在山丘之间,很难连成片,在这种地貌下使用大机械,还得动用人工搬运。我们可以在一些地貌好的地方,比如洞庭湖平原先开展大规模生产。在一些不太理想的地貌,我们可以先发展小机械。

  《小康》: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还存在其他问题吗?

  马国辉:有一点我一直想提,我认为我们现在研究方向有点单一。现在的研究更看重新品种的培育,这是一个误区。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杂交水稻发展得那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仅搞新品种开发,对栽培技术的研究也非常重视。但是现在后者受到了严重的忽视。应该说我们现在过分地追求了所谓新品种的研发,每年湖南省申请新品种的超过几百个,但是其中有多少是完全独立研发,具备创新价值的呢?不会没有,但肯定也不会每个都是,其中一大部分都存在互相抄袭或者基本雷同的情况,这种现象实在很值得商榷一下。应该说,栽培技术的研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它的发展极大地落后于新品种培育的研究。这就等于我们一条腿走路了,走道就不那么顺溜。

  马国辉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者、楚天学者;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导师、博士生导师。“亚洲杂交水稻发展与粮食安全”项目技术委员会委员、项目顾问。 (来源:《小康》杂志)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