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台湾兄妹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2日12:16 观察与思考

  -思 辰

  2003年的夏天,高考过后,百无聊赖。鼠标在网上一阵乱点,把我带到了一个叫“金庸茶馆”的地方。谁知这一 点,却点出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怀,点出了一场我和三个结拜兄妹的友谊,点出了一个用一生去实现相见的美好诺言。

  相识

  “金庸茶馆”,是一群属于金庸迷的Club,里面活动的人群大都来自台湾,也有少量香港人、大陆人和华侨。在 那里,大家仿效武侠小说创立了各色门派,同样喜欢黄药师的会加入“东邪派”,崇拜无涯子的会加入“逍遥派”。而我则和 很多神雕迷一起,走进了“古墓西狂派”这个大家庭,和一群宝岛伙伴结成了好友。我们互相用“师伯师叔、师兄师姐、师弟 师妹”称呼,聊金庸、聊生活、聊欢喜、聊哀愁。小小一个论坛,俨然成了我们第二个家,而我也在这个家里,有缘结识了我 的结拜大哥和小妹。

  大哥网名流云,他处事认真,才华横溢,无论是古典诗还是小说都写得很棒,他还很擅长制作网页。我们四兄妹另外 还有一个“家”,一个叫“云月戏墨”的网站,是大哥花了不少精力制作的,从图片、音乐的选择到每个页面的特效设置,大 哥都力求完美,那是我见过最漂亮、最温馨的网站。

  二哥网名翔月,有一种“不是狂人胜过狂人”的意味。不受羁绊,放任自然,是二哥的本色。在我眼里,二哥是一个 很会享受生活的人。杭州南山路的建筑风格和氛围跟二哥搭配起来,一定可以合成一副完美的展现小资情节的图。在二哥寄给 我的照片中,我看到他在台北的家布置的很干净,简单的家具摆放地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多余,很清雅,很细腻,很符合他的 性格。

  星洁,是我们结拜兄妹中年龄最小的妹妹,也是我在“古墓西狂派”认识的第一个小伙伴。人如其名,她的性格就和 她的名字一样,明朗而又安静。还记得刚认识她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在茶馆的聊天室里泡着,东拉西扯的聊天,她教我说台 语,我教她说杭州的方言,学得不亦乐乎。我们彼此都对对方生活的环境无比好奇,我们谈起日月潭,谈起西湖,她说希望有 一天可以来杭州,看看美丽的西湖十景,感受古色古香。我告诉她杭州的丝绸很美丽,她说她想要一块绣着红色小花的黄色丝 巾。于是我答应她,如果有缘相见,我一定会送给她这样一条丝巾。这,是我们第一次约定相见。

  相知

  那年的暑假过得特别快,开学以后,我们上网的时间少了,于是彼此的联系开始用最古老的方式延续—写信。纸笔的 交流,倍感亲切。人都说字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看大哥的字书写随意,一如他的豁达;二哥的字如行云流水,一如他的 潇洒;小妹的字娟秀小巧,一如她的细腻。

  我们就是用这简单的白纸和钢笔,从相识到相知,维系着海峡两岸的友情。

  在信里,大哥会像导游一样介绍台湾每一处漂亮的美景,在他的描述中,台湾的安平古堡、青草湖、澄清湖都成了我 向往的地方。

  二哥在信里,总会像一个慈祥的长辈和开导者,告诉我怎样去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让自己快乐起来。他是一个 适合聊心事的人,他的理智常常会点破挫折中的迷雾;他的感性,会重燃我对生活的信心。

  而和小妹聊的最多的还是学校生活,我们爱好相仿,都喜欢诗词,喜欢文学。从认识她开始,就一起圆着文学这个梦 。我们聊红楼梦、聊苏东坡、聊唐诗,互相交流感想,共同探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

  细细数来,五年了,年岁的渐增,已让许多美好成为回忆。我和我的异地兄弟姐妹们依然用最古老的方式传递着友情 ,相见成了彼此间新的希冀。我至今还记得大哥说过:“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即使彼此相对不发一语,却依然会 在一个眼神中找到共鸣,在相视一笑中更加笃定。”这或许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谛。

  我也时常拿出大哥亲手做的一支书签看,那是一支普通却不平凡的书签:通身碧绿,上书“珍惜”两字,字上插着一 根锡做的针。我读懂了其中的寓意:友赠锡针,教我珍惜。我想无论是我,还是我的那群兄弟姐妹都会坚信,只要心中有梦, 相逢亦不远。

  台湾网友“翔月”

  给兄妹们的赠语:

  很难得的,这星期远在杭州的思辰正巧赶完一批新闻稿,处于上下交接的悠闲期。因此当她喜滋滋的在MSN上转告 小妹终于有空闲跟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抬扛的消息,然后再由小妹转告我之后,隔天我果然在MSN连络人里,看见思辰的名字 挂在久违的在线区。

  就这样,我们重又聊起了她所熟悉的,美丽而静幽的杭州城和我居住的台北的繁华,以及彼此的工作,还有同样热爱 的诗词。而目前就读政大中文系,正处于期末考忙到不可开交的小妹,偶尔也会被我抓进对话窗瞎扯几句。也因为如此,我每 天抱着网络渡过的午茶时间,在这个星期里,多了份熟悉的温暖。

  仿佛嫌不够完美似的,向来只在傍晚过后才上线的大哥,这几天竟也难得的出现在下午三点之前。于是,在两个小时 的闲话家常中,再次证明了我们四个毫无血缘关系却超脱一切世俗形容的亲情,多么深厚。可认真说起来,来自不同家庭、不 同生长环境的我们会如此一拍即合,并不是无迹可寻。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