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统
没想到天降暴雨,伊河涨水无法架桥,胡琏急得抽了工兵营长一个耳光
集中优势兵力,哪个统帅都懂。1946年7月蒋介石向解放区发动进攻的时候,就是集中了优势兵力。所以在短短 几个月内,就占领了106个县城,可谓是大踏步前进。但是他占领了城市,就要分兵把守。比如占领沈阳、长春,就要留下 一个军,占领鞍山、本溪等工业城市,最少得留一个师。越前进,兵力就越分散。
四平保卫战后,东北民主联军退过松花江,形势非常危急。林彪曾打算放弃哈尔滨,到北满森林打游击。但是国民党 军到了江边,却停下不动了。他们不是不想打,而是没有足够的兵力了。这给了我军一个宝贵的休整机会,得以重整旗鼓,卷 土重来。
解放军虽然兵力少,却没有任何包袱。毛泽东早就指示:不争一城一地得失,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当国民党大 军聚集,想找解放军决战时,解放军却行踪飘忽,抓不着。当国民党军兵力分散时,解放军却突然集中兵力,一口吃掉国民党 军一部。1947年国民党军10个师进攻鲁南,74师行动突前,与其他部队拉开了两天的距离,华东野战军立即集中了6 个纵队,以绝对优势在孟良崮歼灭了国民党的这个王牌主力。
以后解放军的战术就是,攻城为辅,打援为主。佯攻一个城市,吸引国民党军前来增援,在半路上伏击,或在运动中 消灭国民党军一部。这个战术屡次得手,国民党军也吸取了教训。他们把兵力相对集中,分布在铁路相通的几个城市。如果解 放军进攻一个地方,他们要集中起足够的兵力才来增援,让解放军吃不掉,被迫撤出战斗。
运动野战歼敌的机会不好找,解放军就改变战术,开始对中等城市攻坚了。这就要求解放军必须集中更多的兵力,力 求速战速决,不给国民党军增援的时间。1948年3月,乘中原空虚,陈赓兵团会同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兵团,以4个纵队的 兵力攻打国民党军只有1个师把守的洛阳。在驻马店的胡琏闻讯,立即指挥18军乘火车,然后急行军向洛阳增援。没想到天 降暴雨,伊河涨水无法架桥,胡琏急得抽了工兵营长一个耳光。耽误了两天时间赶到后,发现解放军早已从容撤走了。
蒋介石面临痛苦的选择:他想集中兵力,但又不能轻易放弃城市。丢了城市朝野舆论受不了,所以部队都成了呆兵。 他只能把可以机动的兵力集中起来,寻找机会与解放军决战。他指示邱清泉、区寿年两个兵团集结在商丘,准备与粟裕决战。 没想到粟裕却指挥华野3个纵队去打开封。开封是河南省会,只有1个师把守,解放军三天就拿下来了。这下不得了,当时在 南京开“国民大会”的河南代表连夜跑到“总统府”,又哭又下跪,恳求蒋一定要把开封收回来。蒋只好命令邱清泉出动。邱 明知道是白费力气,粟裕会等在那里吗?但蒋的命令不能不执行。
几天后,国民党报纸刊登《国军收复开封》的消息,面子挽回来了。而粟裕则绕到邱的背后,把区寿年兵团包围了。 蒋再急令邱回去解围,邱的部队疲于奔命,也没能挽救区兵团覆灭的命运,只有抱怨蒋瞎指挥,折腾人了。
粟裕说:集中兵力,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战机往往是瞬间即逝的,如何能抓住孤立的敌人,需要精心捕捉战机。解 放军没有汽车火车,全靠两条腿行军,要比国民党军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能包围住对方。打起来就要坚决,争取尽快解决战斗。 等国民党军增援部队来了,还有个走得了走不了的问题。
歼灭区寿年兵团后,本来想乘胜消灭黄百韬。但黄顽强抵抗,一时无法解决战斗。国民党援军来了,华野没有及时撤 离战场,还损失了一部分兵力。这样的事情各野战军都遇见过。1947年林彪二打四平,国民党守将陈明仁顽强抵抗,等待 援军到来,林彪看到形势不利,下令撤退。事后他总结说:打不赢的仗,断然不打,不充好汉。机会总是有的,再等好了。
蒋介石终于认识到:想死守城市,结果是一个也守不住,分散的部队都被解放军一口口吃掉了。他下了决心,郑州这 样的大城市都不守了,把能集中的兵力都集中起来。三四个军组成一个重兵集团,让解放军吃不了,啃不动。他在徐州集中了 6个兵团,80万人,准备和解放军决战。
但为时已晚。这场大决战,双方都集中了兵力,但中共中央军委的正确指挥和南京统帅部的错误决策,却导致了不同 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