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琛/北京报道
奥运是人类精神平等需要的物质表现,不均匀的社会状态下,精神平等的物质化在中国必然是广受欢迎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有10余天就将亮相,北京奥组委的4000多人、国际奥委会的260人,此外还有10 500名运动员、2万多家媒体,都在为这“同一个梦想”而忙碌。而连接诸多繁杂事务和千军万马的纽带之一,是一位名叫 李红的中国女性——自国际奥委会创办109年以来首位进入其高级行政管理层的华人。
作为国际奥委会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李红主要负责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之间的联络沟通,同时负责处理国际 奥委会与全球合作伙伴中国机构以及主办国电视机构的关系,并且与北京奥组委合作开展奥林匹克品牌保护和传播。
“品牌的价值很大程度在于认知度,五环标识13亿中国人民都认识。对我来说,国际奥委会决定把2008年奥运 会放到北京,那时我们就已经成功了。”李红笑称自己接受了一份不可能失败的工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人类历史上和平时期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最大的交汇。”5年前接受国际奥委会的职位时 ,李红曾这样想。如今她深有感触地意识到,“还不能说是交融,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互相理解、尊重和妥协”。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一次会议上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留下的最大的遗产,就是几亿青少年受到的奥运基础教育。 这话给李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观察到,很多国际组织争先恐后地来到中国,单项体育的国际级别大赛,在业界形成了不放在中国举办就没什么地 位的共识。“奥运大大激活了中国的体育产业,现在这些赞助商都明白了什么叫体育营销。”
李红经常说,“奥运会改变的,不是我的生活,而是整个人生。”《Newsweek》中文月刊(2007年3月 期)上,刊发过一篇李红的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道:“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我领悟到了一个女性希望世界被引领到什 么方向——那是一个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成长的世界。”
在万众瞩目下的孤独时刻,人是升华的
《瞭望东方周刊》:经过百余年的传播壮大,奥运会已然成为全人类的盛典,它的力量也远远超越了体育本身。你怎 么理解奥运会?
李红:奥运就是大家在一起玩一个游戏,而这个游戏有很多最基本的规则,人类给自己规定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全球不分肤色、背景都能参与,追求卓越。这是人类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很多运动员告诉我,成千上万人看着他们的时候,他们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呼吸里,意念里只有自己。在这个万众瞩 目下的孤独时刻,人是升华的。奥运通过体育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快乐,不需要说教,谁都能体会到这种乐趣,特别朴素而有 说服力。
现在大家严阵以待,等奥运过去,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就这么一回事啊。我们要以平常心做让人类振奋的事,有点 紧张是可以理解的,那说明你很重视。但如果紧张过度,那会给人一种你缺乏自信的错觉。不需要什么万无一失的承诺,对我 们来说,有点这个那个都正常。而真正到了比赛的时刻,一切声音都会消失的,都会被奥运本身的光芒所覆盖。那些挑战自我 的运动员们,才是这个游戏真正的主角。
《瞭望东方周刊》:既然只是一个“游戏”,为何能牵动举国上下的注意力?
李红:我个人体会到,奥运是人类精神平等需要的物质表现。为什么现阶段中国人最期盼奥运?其实不一定每个人都 知道奥运是什么,但每个人都特别热爱而且有意愿参与,就是因为中国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很多层次,不均匀的社会状态下,精 神平等的物质化在中国必然是广受欢迎的。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这种平等是否能在体育以外的领域有所普及或延续?
李红:在西方文化里,奥运如同一个大的派对,大家在快乐中融合。在中国,我看到由于奥运带来的全民健身热潮。 一个人强健了体魄,精神就容易快乐,一个快乐开放的人,对社会能产生长久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对社会资本的总价值一 定是一种极大的提升。
当然,只有人民群众踊跃自发参与的庆典,才能广泛地渗透、普及到文化等多种生活领域中去,参与度如果难以自由 发挥,是没有办法大普及的。
规则是共同对话的基础
《瞭望东方周刊》:你多次强调,奥运向上、向善、向和的精神,以及遵从规则的意识,对我们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 育。
李红:规则是共识,是效率,是道德底线,也是共同对话的基础。但现实中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不仅缺少规则,很多 人还以违反规则为荣。在目前法律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也许可以规则先行,同时能有好的机制来修改规则。
人们有被最广泛认可的需求,那么聆听人民声音的时候,就要想办法争取让人民的声音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为此, 重要的是认同和遵守规则,加入到制定或改变规则的行列中。不符合国际规则就根本没办法对话。
《瞭望东方周刊》:不少言论认为北京举办这次奥运会,真正意味着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公民,在你看来是不是 这样呢?
李红:我的“老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一旦是奥林匹克城市,就永远是奥林匹克城市。在我看来,悉尼、 汉城都是近在眼前的例子。提升国家形象,就是敞开大门让别人来了解,受到你平常心的款待,有了解才会有支持。盛情并不 是刻意的,对老外而言,他只要能快乐地行走就是对他最大的盛情款待。
东西方文明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当然不是说做得跟对方完全一样,互为彼此,但至少要对结果尊重。给予他们想 要的尊重,他们也会给出我们想要的尊重。
我觉得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互相了解的成本不一样。比如在美国呆三年就了解了,连同对美国人的了解一起。他们的 文化相对比较直白,以自我为主,贴近每个人。而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呆5年大多也只了解一个边缘,因为东方文明是交错的, 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说明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道路是艰难的。你不在其中永远不能了解,有时你看到的版本跟真实的故事其实有很大区别 。在我看来,没有负面的,只有真实的,能把真实正确反映就是最正面的。
《瞭望东方周刊》: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那些“不悦耳”的声音?
李红:奥运向来都是自发的,而非命令和强制的。我们的理想不是让全世界的人都万众一心,和我们想的一样,而是 尽量让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受益于奥林匹克精神。如果出现不同的意见或者反对的声音,恰恰是社会成熟的表现。
奥运就是一个城市的奥运,而全中国人民为支持北京奥运做出了很多努力,这是让人感动的。我们要做的,是告诉大 家什么是正确的参与。参与不一定是要身临比赛现场,媒体参与也是很重要的方式。
为了达到使媒体免费传播,国际奥委会做了很多年的艰苦努力。去场馆里看奥运比赛并不是常态,奥运会的展示由于 媒体而更加丰富深刻。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各级各类的学校是奥运教育的主要基地,国际上,奥林匹克教育是怎么开展的?
李红:西方不用讲那么多奥林匹克知识,就是给孩子们自由的运动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自己自发参 与的活动才是真正感兴趣的。
北京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第一次拿出新媒体和互联网平台销售的奥运会,我们意识到需要找一家转播商来覆盖互联网和 手机,就是为了青少年这个受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