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赵嘉麟/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图阿普谢报道
中方代表团团长、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立生说,赴俄疗养的学生大都是地震中的“小英雄 ”,以及失去亲友的孩子,其中包括16名孤儿,科级以上干部的子女一律回避
当碧波浩渺的黑海终于出现在车窗外的时候,陈赛和小伙伴们一阵惊呼。这些山区娃娃从没见过海,更没出过国。“ 太美了!我真想现在就去游泳!”14岁的陈赛兴奋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7月19日,184名四川地震灾区的中小学生来到了距家乡万里之外的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他们将在图阿 普谢市的“小鹰”全俄儿童中心度过21天的疗养假期。
为了说句“你们好”,欢迎人群在烈日下晒了一小时
搭载四川灾区学生的两架波音737客机于莫斯科时间下午3点(北京时间晚上7点)降落克拉斯诺达尔国际机场。 舷梯架好后,俄方海关和边检人员先行登机办理入境手续。由于简化了程序,一架飞机用时仅5分钟就通关---而平时,一 个人过关都不止这点时间。
穿着运动服的中国孩子刚走出机舱,列队等候多时的150名俄罗斯学生便挥动手中的中俄两国国旗,微笑着用略显 生硬的中文欢呼:“你们好!”“中国、俄罗斯---友谊!”中国小客人们还得到了俄方赠送的鲜花和气球。
克拉斯诺达尔第33学校学生克拉西莫娃说:“我和同学们两周前就开始准备这个仪式了,中文欢迎词是我们反复朗 读后背下来的。”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俄罗斯总统驻南方联邦区代表乌斯基诺夫、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行政长官特卡乔夫亲自到 机场迎接。特卡乔夫说:“希望这里温柔的海水和热情的民众能够帮助中国灾区的孩子们忘记不幸。”
前来疗养的学生被分成7个班,坐上驶入停机坪的大客车。虽然经过8个多小时的飞行,彭州市白鹿镇九年制学校八 年级学生陈赛毫无倦意,兴奋地朝车窗外的俄罗斯小朋友挥手。他不知道,为了说句“你们好”,欢迎人群在烈日下晒了约一 小时---当天气温超过了30摄氏度。
配有手语的《感恩的心》
大客车驶往“小鹰”全俄儿童中心的路途上,被编入七班的陈赛对本刊记者说了对俄罗斯的第一印象:“从飞机上看 ,这里农田好平,都是长方形,和我们那里的(梯田)不一样。整体感觉非常好!”
随后,小男孩掏出手机,让本刊记者看他拍摄的自家房屋:一株红梅掩映着两层小楼。当他揿下按钮后,画面顿时变 成残垣断壁。陈赛说:“地震后房子没了,梅花还在。”他语气平静,仿佛一切不曾发生。他笑笑说,家里的电视机从废墟被 挖出后竟还能看,被搬到了搭建的板房里。
和性格坚强的陈赛相比,同样分到七班的崇州市怀远中学初二学生王沙回忆起地震一刻,仍有些激动。说到母校的老 师为救学生而献出生命时,她的眼眶湿润了。不过,在其他同伴鼓励下,王沙平复了情绪,唱起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
一路上,七班学生的歌声不断,除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共青团员之歌》等苏联和俄罗斯老歌外,还表演了配 有手语的歌曲《感恩的心》。停车小憩的时候,活泼的陈赛即兴“秀”了几段自学的街舞。俄罗斯辅导员沃尔科维茨卡娅说: “孩子们这样乐观开朗,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
面对本刊记者的话筒,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对社会各界关心和爱护他们表示感谢。江油市永胜初中三年级学生马枭 的发言赢得了众人的掌声,他说:“我想告诉其他灾区的孩子,你们要坚强,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疗养的孩子如何选拔
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后,四川灾区孩子们来到目的地---“小鹰”全俄儿童中心。这里三面环山,正对黑海,绿树成 荫、花草遍地。300多公顷土地内,宿舍、食堂、医院、运动场、电影厅、游泳馆、航空航天馆等设施一应俱全。中心始建 于1960年,目前每年接待1.6万人。人类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俄前总统普京等各界人士,都曾来此探望孩子 。
灾区儿童被安排在“友谊”营地居住。营地外的旗杆上升起了五星红旗---“小鹰”首次迎来中方代表团。宿舍每 间配置了6至8张单人床,以及柜子等简单家具。安顿下来后,陈赛介绍说,临行前每人都发了鞋帽袜子、内衣外套、背包雨 伞、洗漱用具等必备物品,总价值3000元人民币。
中方代表团团长、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立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赴俄疗养的学生大都 是地震中的“小英雄”,以及失去亲友的孩子,其中包括16名孤儿。选拔时,科级以上干部的子女一律回避。随队老师也是 抗震救灾的杰出代表,其中包括为疏散学生而放弃拯救妻子的都江堰市紫坪铺学校龙池校区校长肖明清。
灾区儿童出国前在位于成都市双流县的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培训约一周,内容涉及组织纪律、俄罗斯国情、俄语简 单会话等。王立生表示,疗养前两周侧重让孩子强身健体、扩大眼界、结交朋友;最后一周将把主题转移到关注北京奥运会, 比如教这里的俄罗斯孩子学唱歌曲《北京欢迎你》等,“以这种方式结束这次疗养更有意义”。
食堂做的还是俄餐,但口味尽量向中餐靠拢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刚到“小鹰”,就碰到了难题:吃不惯俄餐。
虽然,食堂准备了炖牛肉配干面条、西葫芦泥、酸苹果等俄罗斯孩子喜爱的食物,但与麻辣口味的川菜相去甚远。陈 赛抬起头向本刊记者问道:“这一定要吃掉吗?要是有辣酱就好了。”崇州市怀远镇中学初二学生朱睿和其他孩子表示,走进 食堂一闻到奶油的味道就反胃,“最想吃的菜是炝炒土豆丝”。此外,俄方的饮食安排也让灾区孩子们难以立刻适应:每天五 顿饭---除早中晚三餐外,还有午睡后的茶点(酸奶、面包),就寝前的夜宵(橙汁、面饼)。
王立生对本刊记者说,对孩子们来说,头三天最重要,必须克服时差,以及习惯当地饮食。他同时也表示,在过“饮 食关”时,也会听取孩子们的反映。
来自四川省宣汉县的厨师龚晓兵在俄罗斯工作了四年,这次被“小鹰”请来帮厨,却没法掌勺。他对《瞭望东方周刊 》说,因为“小鹰”的厨房都是电器炊具,如果动明火需报消防部门审批,手续繁琐。此外,因为有规定不能给孩子提供刺激 性食物,因此川菜中的辣椒等调料没法用。
不过,中俄双方工作人员开会后,孩子们的食谱得到了调整:红菜汤里不放酸奶油,酸苹果让位给水蜜桃,腥味太重 的菜被舍弃。龚晓兵说:“俄方对我们的意见很重视,生怕孩子们吃不好。现在,食堂做的虽然还是俄餐,但口味尽量向中餐 靠拢。”
据王立生介绍,代表团随行带了四五十箱中国食品,包括方便面、牛肉干、香辣酱等,“打算让孩子们想家的时候吃 一点”。起初因卫生检验的问题,俄方不允许给孩子们提供。在中俄双方沟通且俄方人员试尝后,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重在“疗心”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的周仲伟是中方三位随团医生中的一员。他表示,俄方对中国孩子的健康给予了充分关注:每 天早上和中午给孩子们测量体温,如果发现异常情况,比如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就会把他们送到观察室至少观察24小时。避 免发生交叉感染。
周仲伟表示,灾区孩子刚到“小鹰”的时候,由于旅途劳累,部分儿童出现如呕吐等晕机和晕车症状。还有个别孩子 对当地环境和气候不适应,导致出现了如恶心、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症状,以及咳嗽、打喷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经过中俄 双方医务人员的治疗,已经基本没有问题了。
周仲伟说,从地理环境来看,“小鹰”全俄儿童中心靠海,适宜儿童修养,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有很大帮助。他同时 指出,这些孩子目前最大问题在于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因此必须进行心理开导,“儿童中心开展的一些游戏和运动有 利于适当舒缓孩子的情绪”。
本刊记者发现,在灾区孩子们的疗养日程安排表上,绝大多数活动被安排在户外,如游泳、爬山等,使他们有充分接 触大自然的机会。另外,“小鹰”全俄儿童中心主任杰乌斯表示,将安排中国学生参加两个中心组织的文化节,发掘他们在艺 术创作方面的潜能。他还说,中心设有心理医疗机构,可以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治疗。
有些孩子当场流泪了
7月20日晚举行的欢快热烈的开营仪式上,中方代表团的老师们向王立生反映了一个情况:个别孩子,甚至是年龄 比较大的男孩子,当场流泪了。王立生和这些学生谈话后了解到,原因除了激动之外,还因为他们毕竟第一次出国,免不了对 家乡亲人的思念。他表示,将对此特别关注,及时进行疏导,“让孩子们尽快融入到大家庭之中”。
本刊记者此后经过几天观察发现,灾区的孩子们已逐渐适应了新环境下的集体生活。
此前,中国孩子在营区碰到俄罗斯小朋友时,往往因为害羞而默不作声。而现在,他们能主动用俄语热情地招呼素不 相识的俄罗斯小伙伴,而且还互相合影留念,交换礼物,打成了一片。
另外,孩子们与中国老师和俄罗斯辅导员的感情日渐深厚。
彭州市通济小学教师谭英带领的是代表团中成员平均年龄最小的一班:21名学生中,最小9岁,最大的不到11岁 ,其中包括两名都姓马的孤儿。谭英亲昵地叫他们“小小马”和“小马”,并鼓励他们“要乐观,要快乐,要微笑面对每一天 ”。“现在两个孩子基本每天有什么事就主动找老师。他们都挺高兴的,也爱说话了,爱笑了。”
俄罗斯辅导员和孩子们接触的时间也不短,每天早上8点多就带领他们做早操,开始一天的活动。他们还一同扎起黄 色围裙,在食堂值日:或摆放餐具,或倒茶上菜。彼此以简单的汉语、俄语、英语,还有手势互相沟通。五班辅导员博拉努科 夫对中国孩子大加赞赏:“他们热情、乐观、有教养、纪律性强。”对于彼此之间语言障碍,博拉努科夫说:“这不妨碍我们 沟通。我们向他们学汉语,他们向我们学俄语,有时候完全可以不用翻译交流,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