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下一个新闻发言人会是传声筒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14:47  瞭望东方周刊

  文/杨一民

  一个级别不太高的官员的正常调任,何以引起那么多的关注

  7月18日之后,王旭明的身份就变成教育部下属单位语文出版社的社长了。此前五年,善于制造惊人观点的王旭明 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对于工作变动,王自称“欲哭无泪”。

  王的惆怅情绪似乎也引发了媒体的反应,《中国青年报》甚至为王旭明专门制作了一张“孤本”报纸,满满四大版都 是王旭明的旧闻。一个级别不太高的官员的正常调任,何以引起那么多的关注?

  出位的发言人

  王旭明知名度很高。与其他一些部委正经严肃的发言人相比,王的风格显然更容易被人记住。

  有人用“出位”形容王的风格,在过去五年间,王旭明确实发表了不少“奇谈怪论”:“媒体无知论”、“名校生养 猪论” “不报贫困论”。为这些观点,王旭明没少挨骂,但他依然斗志昂扬,而且几乎每骂必还。

  这种风格在媒体圈颇受欢迎。有记者称他是一个“实话实说”的“性情中人”。尤其是不久前对范跑跑的公开表态— —“我们可以不崇高,但是不能允许无耻”,更是赢得了不少支持。

  尽管有人认为王的说法不符合其官方部门身份,但他并不在乎:“我说一个人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这已经是考 虑到我的发言人身份。要是表达我自己的看法,可能说出来会难听得多。”

  关于发言人身份,王旭明有自己的理解,这五年来,王的表现实际上都在超越“新闻发言人是传声筒”的固有模式。 “如果只是以文件说文件,以会议说会议,那还要新闻发言人干什么?”

  在讲究表达技巧的发言人中,王旭明特别喜欢打比方。像他的“教育买衣论”,把上大学比作去商店买衣服,说“北 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商店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 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这个比方让王几乎被口水淹死。

  与其他新闻发言人稳健沉着不同,王旭明似乎过于冲动了。很多人都观察到,在一些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发言人的王 旭明“怕一些人总也问不到点子上”,情急之下干脆替记者发问了。

  对此,王本人的解释是,“我想公众期待看到的也是一个能哭会笑、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哪怕偶尔有一点失态……” 有人猜测这是他被调任的原因。甚至有评论认为,这个王大嘴“经常口无遮拦,混淆了个人观点和政府观点”。如果一个新闻 发言人总是如此,他是否还适合继续在这个职位上干下去呢?

  做记者的朋友

  7月18日是王旭明最累的一天,这一天,他参加了无数的告别,也接受了很多祝福。他手机里的200多条短信, 大部分都来自他的记者朋友。

  王旭明坦陈,当新闻发言人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经常联系的可以称为朋友的记者就有一二百 人”。

  从1991年至1998年,王旭明在《中国教育报》做过七年的记者。此后,先后担任过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 、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直至2003年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他说,自己当记者的时候,因为政府部门不能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也尝过苦头,所以能感同身受。

  或许是这样的经历,让王旭明在新闻发言人的位置上如此与众不同。他将发言人比作一个搭桥人,上面连着政府,下 面连着媒体和公众。桥搭得好,人家就更愿意来。而不是某些专家所鼓吹的“发言人和媒体是对手或敌人”。

  王旭明一般不会拒绝记者的采访要求,也从没在发布会上说过“无可奉告”。他经常跟记者们开着玩笑,甚至关心他 们的婚恋问题。对记者的友好态度,以及他的“言之有物”准则,让王旭明在记者圈内有了很多朋友。

  有记者将他的离开称作“一个时代的结束”——作为新闻发言人的王旭明,友好、坦诚,这些让他的记者朋友们将其 调任看成一件憾事。

  不做传声筒

  “如果我给自己的提问打分,客观一点,60分,自己表扬一点的话,顶多80分。”这是王旭明给自己的新闻发言 人生涯的评价。

  不说“无可奉告”,这是他颇为自豪的一件事情。尽管他解释那是“因为很多记者朋友不愿意为难我”,但实际上, 恰恰是不讲无可奉告的原则,成就了记者,也成就了他自己。

  新闻发言人究竟是一种什么身份?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曾经说过,“新闻发言人不应该是政策的传声筒,应该 对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和说明,并有充分的新闻素养。”

  不是传声筒,与不做传声筒,还是有着区别的。前者只是理论上的论断,而后者是实践上的行动。在信息公开和透明 政府的大潮流下,新闻发言人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成为信息的把关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很显然,王旭明选择了后者。“不做传声筒”的践行者,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技巧。中国社会正处于复杂多变的 时期:体制的转轨、社会的转型、政策的走势、形势的变幻,让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业充满了风险,很多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能做到实话实说的人,并不多见。

  类似的发言人不独王旭明,公安部的武和平也算是一个。看看他在媒体上发表的《让媒体说话,天塌不下来》,已足 见其过人的胆识。

  尽管中国1983年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中央政府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 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的趋势,信息社会的到来,通讯技术的进步,客观上使得透明、公开、交流和对话成为时 代的主旋律。这迫使宣传思维必须向新闻转变,从而再向传播转变。

  应该说,王旭明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变化,他屡次提及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方式的问题,清楚地定义了新闻发言人的职 责:新闻发言人不是政府的传声筒,应该是政府政策信息的真实的传达者和解释者,同时也是媒介和公众的可靠的信息提供者 。

  王旭明的离开所引起的惆怅情绪,背后所隐含的也正是这样的担忧:下一个新闻发言人会是传声筒吗?-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