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的增长率,是我们保证就业和经济不至于崩溃的底线
熊仁宇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30个年头,而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也遭遇了之前30年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以猪肉为发端,物价突然发力上涨。官方寄希望于猪肉、粮食的生产周期回调而将通胀遏制在“结构性”之中,而事 情的发展并未在预设轨道中运行。我们的预测错了,猪肉的问题并不出在猪的身上。一段时期以来,以房地产和出口加工企业 为代表的城市经济能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高的收入,农民因此离开了农业,本应用于猪肉生产的资源转移到了其他部门,猪 肉价格的上涨其实是经济过热的结果,而非原因。
仅仅是过热的经济导致的通货膨胀还不足以令决策层乱了方寸,“软着陆”是中国经济管理部门擅长的。但今时不同 往日,中国之前成功遏制经济过热的法宝遇到了全新的问题。经历过多次过热的中国经济之所以一再成功“软着陆”,一个决 定性因素就是——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力量的民营中小企业始终保持着活力。尽管宏观政策一再紧缩,民营企业却因为自有的融 资渠道和生产方式免受影响。
其实民营企业并没有什么秘密武器,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保证了低成本的生产,而低成本武器在世界各地所向披靡。 但是现在转折点已经来到,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对民营企业来说,劳动力成 本不再是可以忽略的问题。成本上扬带来了销售的困难,资金链紧张使得曾经低廉的地下金融成本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已经不 能独立于紧缩政策之外,此次受到的影响与国有经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既要防通胀又要防衰退的困境,使我们想到一个相对遥远的词汇——“滞胀”。严格来说,现在中国10%以上 的经济增长率,离滞胀定义中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状况相去甚远。但是中国的特殊性,决定着这种比较又有着合理的 部分,7%的增长率是我们保证就业和经济不至于崩溃的底线。
对于中国目前的困局,国内和国际的经验仅具有参考价值,我们所面对的经济形势已经不是20年甚至10年前所能 比的,全球化已经将中国深深地嵌入国际经济整体之中,目前所有的问题是国际经济周期的延伸。
全球经济在网络泡沫破碎之后经过了长达7~8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了衰退周期。即使没有任何事件发生,高增 长、低通胀的好日子也已走到了尽头。不巧的是次级债危机在这个时点爆发了,美联储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以罕见的速度 减息,这一过程将经济危机转化为流动性过剩,在世界范围传播。通胀的源头在美国,其表现则是全球性的,数据显示,目前 全球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两位数通胀的煎熬之中,与之相比中国的通货膨胀显得还不那么严重。
受国际经济局势所限,现在中国的宏观政策空间相当狭窄,所谓的紧缩货币政策集中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公开市 场业务等数量型工具,而加息等价格型工具却受到美联储不断减息的限制无法施展。目前虽然美联储暂时停止减息,但由此认 为美联储政策转向未免过于乐观。衰退问题更是事关全球经济冷热,如果美国经济衰退成为现实,中国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影响 。据权威机构研究表明,美国经济增长若像预测般放缓0.7个百分点,则中国经济放缓0.94个百分点;若美国经济增长 放缓1.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将放缓2.28个百分点,其中受影响最大的部门就是外贸,而出口企业正是中国民营企业集 中的部分。
等待不是等死,我们并非无事可做,目前中国经济中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政府应该发出明确信号停止人民币 升值。人民币升值并没有一个所谓合理的区间,对于将要升值到什么地步各种说法给出各不相同的区间,若放任升值很可能带 来本币暴涨暴跌的不利局面。停止升值既有利于缓解通胀,又有利于减轻企业压力。
第二个就是理顺资源价格扭曲的现状。出于对通货膨胀的考虑,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压低能源、资源价格。结果一 方面造成了能源、资源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造成能源、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费。对于管制价格抑制通胀的办法是否有效, 尼克松时代的美国会给我们启发。为应对滞胀危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实施所谓的“新经济政策”,核心内容就是实行工资 物价管制和停止用黄金兑付美元,第一次管制仅仅执行了两个月就以煤矿工人增加工资15%宣告破产,而1972年物价在 管制的条件下仍上涨3.2%。尼克松至此仍未放弃对管制价格的迷信,并认为前期政策失败是因为管制力度不够。1973 年6月他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却在1974年最终创下了物价上涨12%的历史最高纪录。
理论和历史都已证明,管制价格只能带来经济的扭曲,而无助于解决通货膨胀。改变资源价格扭曲的现状,对合理配 置本已稀缺的资源意义重大,长期来看,高效、合理的市场体系,对于经济中的风险具有更强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