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调控首先要做的是放弃行业准入限制,放松价格管制
叶檀
近月以来,中央高层密集调研浙江、江苏、山东和广东等省:7月4日至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江苏、上海;7 月4日至5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赴广东考察;7月6日至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赴杭州、温州调研;7月3日至5日,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赴山东调研。除了中央领导之外,相关各部委如商务部、银监会、国税总局等负责人也纷纷出动,多次造 访浙江、广东等地。领导与当地民营企业座谈,探讨应对危机的策略,说明有关方面对这次中国经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十 分重视。
2008年特殊的经济形势提供了难得机会,可以让我们冷静反思以往的调控政策。对于再次捧出的有保有压、或者 政策扶持的论调,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
事实上,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他们需要的环境不是扶持,不是保护,而是公平、公平、再公平。
民企戴上荆棘之冠
2004年,上游产业投资过热,水电煤全面紧张,有关方面进行了选择性的惩罚,将进入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的民 营企业一一逼退,同时在短时间内控制对房地产业的信贷,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2008年,民企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 严冬,各种压力集于一身,外有出口市场缩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内有新劳动法实施、信贷紧缩、资产品价格下降,民企戴上 荆棘之冠。
宏调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抑制民企,但结果有违初衷。歧视性的行业准入政策,与宏调的粗糙而强硬的行政手段,两者 叠加,对民企的伤害刀刀致命。
2008年4月底,温州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应温州市政府要求提交的一份调查报告反映:温州40%的中小 民营企业目前已经处于关、停、半停工状态,甚至倒闭。5月,据人大温铁军教授的研究,温州地区的民间地下融资利率达到 了月息2至4分。在信贷骤然紧缩的2007年底,东莞、顺德、温州大批民营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财经作家吴晓波呼吁,政府对民企最大的帮助,就是不要过于关注民企,让这些素来在国际市场大风大浪中闯关的企 业,自行度过经济周期。
笔者以为,既然存在政策调控,民企就无法自生自灭,让民企置身于经济体系之外是不现实的。我们寄希望于,有关 部门认清经济忽热忽冷的本质问题,以更加富有弹性的市场化的手段调控经济,认清价格扭曲、体制性能源短缺、利润倾向性 分配才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天敌,从而在根本上为民营企业松绑。
希望度过严冬的民营企业
实际上,宏调的根本是发挥市场机制,纠正失衡的价格体制,使经济恢复市场纠偏能力。
历次经济过热之前的征兆,就是电煤油供应全面紧张。一旦出现能源供应紧张,有关方面常采取头痛医头的方式调控 产业发展,剥夺一些企业的生存权,达到供求平衡。
所以,宏观调控首先要做的是放弃行业准入限制,放松价格管制。
我国能源紧张恰恰是管制带来的恶果,体制性油荒、电荒循环往复。价格管制使企业缺乏生产动力,电、煤、气之间 存在价格失衡,垄断能源企业以各种手段与政府博弈,寻求利益最大化。
其次,整理税费,该征的必须征,该革除的坚决革除。增加能源行业竞争,达到能源价格市场均衡,由供需为现货能 源定价。
另外,在融资方面,行政性的信贷紧缩实行一刀切的数量调控,使中小企业失去喘息之机。据浙江中小企业局统计分 析,由于受银行利率上调和民间高息借贷等影响,2008年1~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55% ,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18%。这样的信贷环境把大部分民营企业直接推入了绝境。
形势正在转变,从9月起,浙江省首批小额贷款公司将正式营业,并原则上允许每个县(市、区)设立一家小额贷款 公司。但仅靠没有吸储权、贷款利率受控的小额信贷公司是不够的,中国市场经济需要更灵活的融资模式,比如使民间资金可 以成立小型银行等。融资模式的变化,才能带动企业生存模式的改变。
笔者认识的浙江两个民营企业家,在本轮紧缩开始时,将工厂半停产,依靠前两年的利润,逍遥当寓公。这是中国经 济的悲哀,如果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就此停滞,我们无法对市场前景保持乐观。幸亏,更多的企业仍然在困境中求生,他 们希望度过严冬,与中国经济一起,迎接越来越开放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