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玉伟:金牌、摩托车和移动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11:1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特约撰稿鄂/沈阳报道

  错过汉城奥运会,让他时时悔恨与惋惜:1988年后,50米移动靶不再是奥运项目

  1984年7月29日上午,洛杉矶的天气有些闷热。一个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走进休息室,兴奋地宣布:许海峰 刚刚在自选手枪慢射项目上夺冠,这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

  19岁的李玉伟听到这个消息,内心腾起一股期待。在刚刚结束的男子50米移动靶决赛第一组比赛中,这个年轻人 遥遥领先,一枚金牌几乎已被他收入囊中---只要第二天不出现重大失误。

  “当时的想法是,他得了金牌没什么,因为我第二天也会得。好像已经能够感觉到获得金牌的那种光荣,而且更加期 待比赛。”整整24年后,李玉伟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淡淡的语气里,似乎并没有与“第一金”失之交臂的遗憾。

  第二天,李玉伟果然以587环的总成绩摘金,而这已经是第一次出征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收获的第四块金牌。

  时间如水,2008年7月末的一个中午,辽宁省军事体育陆上运动学校破败的俱乐部,门窗油漆剥落,一楼训练室 里满是灰尘和蛛网。当本刊记者与李玉伟对坐讨论有关“第一金”的种种假设时,隐约可以感受到这个43岁男人内心泛起的 些许波澜。

  不过李玉伟承认,即使假设实现,他也不一定能“把握好”。当然这不是指获得金牌的机会。“可能那种荣誉和关注 放在我身上,我会不知所措。咱们知道自己的分量。”他的沈阳口音很重,说着说着偶尔会沉默。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也偶有朋友会向李玉伟提出类似的假设:如果50米移动靶先于自选手枪慢射举行,抑或两组 比赛都在一天完成,他和“第一金”得主的命运会否发生转换?

  李玉伟总会憨笑着,摇摇头说都过去了。

  真的过去了吗?直到今天,李玉伟仍然清晰地记得那600发子弹中的每一个细节:倒数第八枪是个9环,然后7枪 全部10环。

  辽宁营口人李玉伟说,金牌改变了他的生活,金牌也没有改变他的生活。

  “计划外”的金牌

  如果没有“文革”,李玉伟也许不会在1979年进入沈阳市陆上运动学校。动乱年代,少年李玉伟没学到什么知识 ,父亲心中有些着急,托朋友把李玉伟送去学射击。

  “一是男孩喜欢打枪,二是他想找个地方管管我。”李玉伟的成绩一路打了上去,进入辽宁省射击队,“那时候进省 队就算有了正经工作,我家是农村的,进专业队还是农转非。”

  1983年,“枪龄”只有4年的李玉伟连续获得两个大赛冠军。这对他入选国家队、从而进军奥运会至关重要。

  洛杉矶奥运会,射击项目夺金的希望本来并不在李玉伟身上,王义夫、吴小旋都是焦点。但24年后,李玉伟说,出 发前他就有夺金的预感。“你知道自己的状态什么样,对手的状态什么样,心里有数。”后来在决赛中,虽然他一度有波动, 只打出7环,但仍然如愿夺冠。

  由于是“计划外”,后来人们看到的李玉伟比赛的情景,都是赛后从外国电视台买回来的。

  颁奖时,正赶上吴小旋比赛,摄像又赶了过去,只有新华社记者拍下了李玉伟的光荣一刻。

  比赛结束后,李玉伟、许海峰、吴小旋等人并没有和射击队一同返回国内,而是一直在美国等到奥运会结束,因为在 代表团回国的迎接仪式上,需要所有冠军在场。

  1984年的奥运冠军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荣誉---奖状和荣誉称号,到大中小学做报告;不过也有实惠---国家 奖励每人8000元,霍英东还给了1500元外汇券。

  李玉伟的工资也由54元连跳三级涨到了88元,这个收入水准大体与处级单位辽宁省军事体育陆上运动学校的校长 相当。

  各级领导包括老家的公社队长都来看望奥运冠军李玉伟,乡下的亲戚也免不了跟他借钱。单身一人的李玉伟最后买了 一辆摩托,在大院里呼啸往来,风光无限。

  错过汉城之战

  1985年没有国际大赛,1986年李玉伟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1987年又获得两个世界冠军。这种从198 3年就开始的上升势头直到1988年初汉城奥运会选拔赛时戛然而止。

  那年持续4个月的选拔赛,是李玉伟心中一直解不开的疙瘩。

  选拔赛前,高强度的训练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原来半小时一节的训练延长到了45分钟,但是15分钟的休息时间 并未增加。“射击训练就是一动不动站在那瞄准。现在讲就是量上去了,但是恢复没有跟上。”

  为了保证队员们的体力,队医用人参和中药熬了补品,年纪最轻的李玉伟总觉得全身冒火,充满了力量发泄不出来, 脾气也大了起来。

  到选拔赛开始时,李玉伟心中再次生出预感。但这次是不祥的预感。“那个时候看见枪就烦。”但是看着教练急迫的 眼神,他几次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李玉伟当时还有一种想法,选谁出征汉城不会只看这三场选拔赛,毕竟4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20年后,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时心理和身体已经极其疲劳,很多枪打得很随意。这让他抱憾终身。

  1988年5月,李玉伟得知自己落选。两个月后他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国内大区赛,巧合的是他打决赛那天正是奥 运会同一项目的决赛日。

  那天,李玉伟打出了592环,而新科奥运冠军是591环。中国选手只获得亚军。他说,自己鼓了一股劲在那里, 那天之后,气就泄了。

  命运之神没能给李玉伟任何关照,反而使他更深地陷入悔恨与惋惜:1988年后,50米移动靶不再是奥运项目, 取而代之的是10米移动靶。

  距离缩短了40米,口径枪换成了气枪,子弹的初速明显变化。

  1992年,李玉伟也曾再次争取过,但失望而归。

  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的射击项目在四川举行,年近30的李玉伟仅获第五名。这年底,他没有再进行每年一次 的运动员注册,从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教练员生涯。

  拒绝了韩国的邀请

  其实从1990年起,李玉伟就开始兼任教练。身份之间的摇摆,折射着这个射击史上最年轻世界冠军的内心挣扎。

  在参加国际比赛时,韩国队的翻译找到李玉伟,希望他到韩国做教练,被拒绝。

  事实上,1984年奥运会夺金的运动员中有一半都曾出国。对于自己“不合时宜”的选择,李玉伟解释说,家里四 个姐姐,就自己一个男孩,他觉得需要留在辽宁为父母养老送终。

  那时候,他也成了家,妻子是当年在业余队的队友,后来在民政局上班。1990年,他有了孩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冠军光环还在李玉伟的头上熠熠生辉。他带的射击队,报名者“多得推不开门”。虽然东北老工 业基地开始遭遇一系列困难,但奥运金牌还是给李玉伟带来了一些保障,那时他每月工资有1000多元。直到今天,如果只 算工资,他仍是辽宁省射击学院最高的之一。

  1993年前后,李玉伟开始接到来自南方的邀请,除了房子,对方许诺工资每月可达五六千元。而现在,他的月薪 也不过3000多元。

  从那时起,李玉伟隐约感觉到经济对体育的影响。他所熟悉的一些辽宁的世界冠军们,开始与他告别。包括年轻的体 育苗子,也在各种补贴的吸引下离开家乡。

  “过去从辽宁出去的人都是我们刷下来的,后来就不行了,都是正当年的和好苗子。”但是李玉伟再次选择留在家乡 ,“一句话,故土难离。”

  说到这里,李玉伟再次强调那句话:人要知道自己的分量。他觉得,自己还能从事射击运动,就已经非常满足,况且 生活并无窘迫。

  有时会想起往事,想起少年的骄傲与鲁莽,李玉伟还会懊悔,但时间就在平稳与平淡中慢慢流逝。

  2008年又在“坎”上

  尽管不太情愿,但李玉伟有时也被拉去“走穴”。朋友间总有些磨不开的情面。不过这些年,射击确实有些“冷”。

  虽然移动靶项目前后为中国带来三枚金牌,但由于未被列入2008年奥运项目,辽宁目前已经没有男子移动靶选手 ,只有李玉伟带了三名女运动员。

  而全盛时,辽宁在移动靶项目上男女各有100多名队员。

  如果下届奥运会这一项目再不入选,上级部门可能解散所有队员,把资源放到奥运项目上。所以按东北话说,李玉伟 的2008年又在“坎”上。

  “射击比赛观赏性不强,参与度也不高。如果再不是奥运项目,就很难得到各种资金支持。”现在射击队还在使用1 976年建设的房屋,大部分建筑都是1995年以前兴建的。

  看到各地解散了市队,2001年,李玉伟向辽宁省军事体育陆上运动学校提出建设一支射击二队。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每月交不到1000元,李玉伟再按每人100元向学校交纳住宿和场馆费,条件是好苗子优先 由辽宁队选择。

  这个运动队管理十分严格。队员想买东西要去找李玉伟,说明原因才能领到钱。李玉伟会向家长提供零花钱的去向。 队员的手机也由他集中管理。有家长觉得过于严格,他说既然把孩子交给他,他就得负责。

  李玉伟经常给孩子们讲两个例子。一个是关于他的正面例子: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训练要刻苦;另一个是关于“某 运动员”的反面例子:必须认真打好每一枪,否则后悔一辈子。

  总教练李玉伟下面有四个教练,现在已经有一名队员进入辽宁省射击队,几个队员入选其他省射击队。

  朋友们现在经常鼓动李玉伟搞些宣传,为射击二队吸引资金支持。而以前李玉伟一直告诫他们,在陌生人面前不要提 过去的事情。

  北京奥运让前奥运冠军的身份又热了起来。学员们恍然大悟地问李玉伟的孩子,这个报纸上的奥运冠军很像你爸爸。

  问起李玉伟那块从美国带回来的金牌,他说一直在抽屉里。前些天,李玉伟担任了沈阳第五棒奥运火炬手,虽然跑时 很兴奋,但火炬后来也被他放进了抽屉。那里面还有各种世锦赛、世界杯的奖牌。

  李玉伟说,过去的,就过去了。-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