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燕红:奥运金牌的分量越来越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11:1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特约撰稿鄂/北京报道

  “8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我们都是被计划的,由领导决定未来。”24年后,马燕红眼看着如今的奥运冠军们有了 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出路,笑着感慨

  “如果不是在中国,也看不出奥运金牌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马燕红,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子体操高低杠冠军 ,如今的北京财讯广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笑语盈盈。

  夺金时马燕红只有20岁,“什么也不懂,对金牌毫无概念”。那时的她并没有想到,这枚奥运金牌将在她今后的生 活中至关重要。

  “尤其是自己的国家申办奥运成功以后,社会对奥运会关注度越来越高,金牌也似乎越来越重。”马燕红说。

  得冠军后剪掉马尾辫

  1984年8月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波利体育馆,第23届奥运会女子体操单项比赛就要开始了 。

  对于美国观众来说,最感兴趣的也许就是高低杠项目。经过团体和全能比赛之后,美国选手麦克纳·马拉和中国选手 马燕红积分相等,另有一名美国选手比她们的分数稍低一点。

  比赛尚未开始,看台上就有很多美国观众摇晃起手中的国旗。

  “当时我心里并不紧张,就觉得这事不办也得办,顺其自然就行了。”马燕红说,自己15岁时就已经代表国家参加 亚运会了,五年之间经历过夺冠、伤病、低潮等各种起伏,到洛杉矶奥运会时已经感觉自己“很老到”了。

  1964年出生的马燕红,8岁时在北京什刹海体校开始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当时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是“三从一 大”---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竞技体操更是一项难度高、要求严的运动项目,由于与器械接 触多,又缺乏完善的安全措施,运动员们跌跌撞撞是家常便饭。

  “那时候体操队员练习的时候都没有护掌,手打开一看全是裂纹。上场以后做动作要是疼起来,影响比赛怎么办呢? 他们就在上场之前使劲扳自己的手,让裂纹张到最大限度,疼到最大限度,这样上场之后就不会感觉到疼了。”

  新华社已退休的体育摄影记者胡越向本刊记者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体操队的训练情景。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 会上,正是他拍下了马燕红分腿腾跃的优美一刻。

  至今,胡越还记得当时马燕红出场的情景:几步快跑、分腿上杠、回环、转体……这个被称为“东方的燕子”的小姑 娘,轻盈地穿梭于高低杠之间,最后以她招牌的“马燕红下”(即腹回环绷杠团身后空翻转体360度下)稳稳落地。

  “十分!”马燕红又一次获得满分,此前她在团体赛自选动作和个人全能的高低杠比赛中也获得了两个满分,这样的 成绩相当少见。

  最终,马燕红与麦克纳·马拉并列第一,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第13枚金牌。

  出人意料的是,在登上冠军领奖台之后,马燕红就走进奥运村理发店,剪掉留了多年的长发。当时她对媒体说:“外 界总有一个印象,梳个马尾巴就是练体操的,我希望体操在我这里就此告一段落了。”

  我们都是被计划的

  不想练体操了,马燕红想做教练:“国家队(教练)吧,那时候觉得自己可以。”

  作为当时唯一的女子体操奥运冠军,她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在她之后10年才出了第二个。“但是领导没挑中我 ,我有权处理的只有自己的头发。”

  “8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我们都是被计划的,由领导决定未来。”24年后,马燕红眼看着如今的奥运冠军们有了 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出路,笑着感慨。

  在马燕红的时代,退役运动员无非几条出路:当教练、做体育官员、进修深造或者听从组织安排分配其他工作。别的 路走不通,马燕红选择了读书,1985年正式退役后,她去了山东体育学院。

  “那个时候不知道以后该怎么走,也没有那么多可选择的余地。”读了两年之后,马燕红决定去英国留学,“当时觉 得这是唯一能办的事。”

  当时出国潮正热,“走出去”取代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那个时代一部分青年的行动指南。

  “其实出国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就是觉得不得不这样。”马燕红反复提到当时的茫然。

  后来她回到夺得奥运冠军的洛杉矶,在加州大学攻读企业管理。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身份,褪去冠军光环的她慢慢意 识到:不再有教练队友照顾你,遇到问题要自己想办法。

  她利用课余时间在洛杉矶体操俱乐部做教练,自己赚学费。俱乐部老板给她配了一部二手车,车子第一次出问题时, 她打电话给老板,很快就有人来修理了。第二次出问题时,她又习惯性地打给老板,电话里却传来这样的声音:“Amy(马 燕红的英文名),我不是你的保姆,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从小在“一条龙”体育培养体制中长大的马燕红,至今仍然觉得,这是她在孤身投入社会后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在美国做教练期间,她也感受到东西方体育培养的巨大差异:美国运动员虽然也刻苦训练,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娱 乐、成就感;中国运动员则都是被选择的状态,从市队选到省队,再从省队选到国家队,一旦被选了,就必须努力。

  在中国队时,即便如马燕红这样的优秀运动员,也经常被教育说:你还不行,你还有潜力;而面对美国运动员,马燕 红则必须调整自己的习惯,一再对取得了一点点进步的队员们说:做得漂亮!

  有了知名度,谈各种项目方便很多

  在国外的经历让马燕红摆脱了迷茫,开始独立规划自己的道路。

  1994年,马燕红回国,任国士体育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后来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任职,专门负责 高尔夫球赛事的推广。她还牵头组织了北京马拉松、网球、围棋等领域的比赛,“有机会就做一点对体育和运动员有益的事情 ”。

  在这个过程中,奥运冠军的身份给了她很多帮助---有了知名度,谈各种项目和合作时都方便很多。

  提起当年没得过奖牌的同队小姐妹,马燕红沉思一下说:“我不是完全了解所有人的状况,但是我想我们的人生还是 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差别非常大。”

  马燕红正在关注退役运动员的出路。2007年12月,“马燕红·奥康优秀退役运动员脊椎矫正康复计划”在京正 式挂牌启动,这个公益行动由马燕红牵头、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奥康集团捐资,旨在帮助优秀退役运动员进行有效的脊 椎矫正康复治疗。

  “本来奥康公司作为指定供应商也要拿很多钱出来做广告,我想与其这样不如把钱用到运动员身上。”马燕红说,“ 这也是北京奥运会给的一次机会。”-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