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绿色北京将转化为巨大监督和推动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3日10:50  新民周刊

  奥运之后还“绿”吗?

  市民对于环保的要求是刚性的。这次亮相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绿色北京”,这种“习惯”将转化为巨大的监督和推动力量。

  撰稿·王 东(特约记者)

  8年前,悉尼奥运会首次实践了“绿色奥运”,赢来好评如潮,奥运盛会也因此承载了“环保”这一世纪性、全球性的新使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高唱三大主题,“绿色奥运”排在首位。如今,承诺正在经受检验。

  两年前的春天,记者在北京用镜头记录下沙尘暴的“面孔”:天空灰蒙蒙一片,雨水打在玻璃上,留下的也是淡淡泥点。“漫天都是沙子,别说在外面锻炼身体了,连散步都不行,一出门就一身沙子。”家住海淀区的赵女士当时对我抱怨说:“要是2008年奥运会赶上这种天,肯定扫兴。”

  两年后,记者再次来到北京,用相机记录下的是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古都之秋与春天固然不同,但无论从哪一项指标来看,北京的环境质量同比有明显提高。2007年北京的“蓝天”数为246天,比2001年申奥成功当年提高了15.6%。国际空气质量监控机构对北京空气质量的评估结果显示,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不会对运动员造成任何影响。

  据了解,自2001年赢得奥运会主办权以来,北京已经在环境治理项目中投入了大约12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去年的报告中认为,北京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走进奥运村以北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和满眼翠绿,令媒体记者们赞不绝口。奥运会期间,数十位境外媒体记者参观了这座总面积680公顷的“城市园林”。

  森林公园位于奥运村北京中轴线北端,整个工程历时3年。站在森林公园的山顶上,“鸟巢”等尽收眼底。公园内种植了180多个品种、50多万株乔灌木。它将成为城市的一道绿色屏障,阻挡春天肆虐的沙尘暴。每年吸收约7200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5400吨氧气,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绿肺”。公园内的人造湿地每天能处理2000吨再生水和20000吨主湖循环水,是体现公园科技和绿色理念的最大亮点。“这里有很多水域、很多绿色植物,空气非常好。它让我感到很舒服,几乎忘了自己正身处一个拥有160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乌克兰通讯社的女记者塔纳斯库说。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很可能会成为北京奥运会留下的最成功的遗产之一”,印度某媒体在报道中这样指出。作为北京最大的人工绿地,占地680公顷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很快将对公众开放,这将是奥运会送给北京的一份绿色礼物。

  2008环保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吴竞军,对于北京奥运会在节能、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了然于胸。他告诉记者,从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一些细节中,就能看出“绿色奥运”的精神如何得以体现。比如,“鸟巢”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雨水利用,通过雨水收集、处理、回用三个部分,雨水可用于比赛场馆草坪灌溉、空调水冷却、冲厕、绿化、消防等9类用途,与市政优质中水共同组成国家体育场的回用水系统,平均每年可以节水近6万吨。

  奥运村里6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也很抢眼。这套工程的规模和技术先进程度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历届奥运会之最。奥运会期间,这套系统将为16800名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奥运会后,将供应这一地区2000余户居民的生活热水需求。

  奥运开幕前夕,北京的空气质量是否合格,曾经是一些国外媒体试图炒作的话题。有人说,运动员要戴着面具参加奥运会比赛。面对这些直接而尖锐的质疑,北京奥运的组织者没有回避,而是实事求是,公开透明。事实胜于雄辩,这是不变的真理。

  市民对于环保的要求是刚性的。这次亮相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绿色北京”,这种“习惯”将转化为巨大的监督和推动力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北京奥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