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正平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召开的“改革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专家座谈会上,来自全国人大、财政部、发改委、 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众多学者,讨论分析了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开放趋势,认 为改革开放的红利时代已经结束。
专家们认为,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从国内情况看,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从国际的趋势看,信息技术革命的红利开始递减。
在这个背景下,人口红利的消失,将使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态势开始改变,新材料与新能源革命的不确定性也将深刻影 响到宏观经济走势,这使新阶段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
当前,改革的社会认同度在发生变化,重构改革的社会共识难度加大;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环境成本明显增加是客观事实;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社会结构分化,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凸显;经济增长“一俊遮百丑”的 时代基本结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和挑战。
因此,改革开放开始进入高成本时代,从国内外形势看,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中国很难独自改变。
中国加入WTO后,利用廉价劳动力提高制造能力,享受了某些全球化红利,俄罗斯等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随着能 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享受到了全球化红利,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利用在金融资源全球配置的主导权,分享了更多的全球 化红利。但次贷危机的发生,标志着全球化红利时代行将结束,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收益在逐步缩减。
专家表示,伴随着红利时代的结束,政府应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经济、社会政策,防范中小企业、房地产业和中小 银行倒闭破产引发的经济风险,化解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
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主要是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正当的利益表达,但是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机 制,个别问题演变成了有影响的社会事件,对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快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利益均衡的格局 。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形成规范的利益协调与谈判机制,以防范在经济拐点上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
还应充分考虑为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而推进的结构性调整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压力,提前做好相关的社会政策安排, 推出积极的社会政策。在推进价格改革的进程中,针对弱势群体,采取包括补助在内的相关社会政策。例如,为农民的农机用 油提供相应补贴;采取食品券、教育券等方式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增强其抵御风险和压力的能力。
在新形势下,不能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剩下的只是以完善为目标的扫尾工作,恰恰相反,改革在新阶 段面临的局势更为复杂,需要完成的任务更为艰巨,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也需要调整。
在对外开放领域,从国际经验看,日本的发展经历了从贸易立国向投资立国的转变。当前,中国对外开放也处于这个 转变的关键期,“走出去”是扩大开放的大战略、大趋势。专家们认为,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三个重点区域:一是东盟;二 是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三是非洲。
他们指出,鼓励企业走出去,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与体制作为支撑。为此,需要推进全面制度建设,包括财政政策、金 融政策、投资政策、外交政策、移民政策等在内的政策与体制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在改革领域,专家们建议,应合理安排改革的优先顺序:短期内,重点是推进价格改革,在CPI承受范围内,逐步 理顺能源资源、农产品和要素价格;中期内,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改变经济建设型财政,建设公共财政体制;长期内 ,改变出口导向型的政策,不仅产业要走出去,人民币也要走出去,尽快成为区域性的重要货币。
所有改革,矛盾将逐步聚焦于政府改革,政府转型成为新一轮改革的主线和突破口。因此,政府要有主动改革的意识 ,敢于承担改革的风险,目前一些主管部门很清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但不愿意承担改革风险,采取能拖就拖的策略,将贻误 改革的良机,并使社会风险和社会成本不断积累,加大改革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