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奥组委交通部部长于春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8日10:55  三联生活周刊
专访奥组委交通部部长于春全
奥组委交通部部长于春全

  我们这样解决奥运会的交通需求

  ——专访奥组委交通部部长于春全

  “我们几乎没被投诉过。”于春全说,“只有我们自己检查出一些小漏洞,而且立刻想办法纠正了。”虽然“现在还没到总结的时候,可是,交通工作确实被国际奥组委肯定了,说是历次奥运会中最出色的”。

  记者◎王恺

  北京奥组委交通部的办公室像一个大型会议室般庞大,墙上贴满了奥运会各场馆地图,上面是密布的围绕各个场馆的各种颜色的线条,像野战军队的作战图——后来才知道,这个让人震撼的地图组合只是奥组委交通部最简单的地图之一。在交通部的总指挥办公室里,有真正复杂的分层次的电子监控地图系统,整个奥运会期间,5000辆由交通部指挥、调度、管理的车辆,全部在上面能显示出来。“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不出差错。”交通部于春全部长说。

  因为奥运会闭幕式举行在即,每两三分钟,我们的谈话就会被匆忙找他请示的工作人员打断。于春全的状态非常焦虑,他是北京交管局副局长,又曾经具体组织过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种大型运动会交通工作,按道理来说,对整个北京的交通了然于胸,可是在整个奥运会期间,他却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这次完全不一样。”

  确实完全不一样,要面对运动员、技术官员、奥运会官员和媒体人员等5万多人的不同的交通需求,要安排手下包括志愿者在内的2.5万多名工作人员的工作和后勤保障,要保证所有的工作按照国际奥组委要求的“安全、准点、可靠、便利”来运作。而交通部门,是历来奥运会期间,被投诉最多的部门之一。

  2001年,作为交管局副局长的他就借调到北京奥组委的交通筹备组。2006年,奥组委交通部成立时,他被任命为交通部部长,而这,才是他“真正了解奥运会交通的开始阶段”。随着谈话的深入,于春全的表情开始丰富起来,也比较能说出奥组委工作人员在奥运会期间的巨大甘苦。

  国际惯例和尊重个性

  对于春全部长而言,在交通部工作的2007年,他真正理解了“沟通”的含义。“沟通”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而意味着把国际奥委会的无数要求、无数难题,全部化成具体化细节。

  三联生活周刊:您曾经提到过交通部的服务客户群将达到5万人,而且是分为运动员、奥运会官员、媒体人员等不同人群,这样一来,交通难度势必加大,加上北京交通自有的问题,是不是会使交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于春全:其实,场外交通问题到了一定时候就好解决了。从申办奥运会成功的2001年开始,北京市政府为了奥运会就开始大量投入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奥运会前夕,已经有200多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加上管理水平上向发达国家的看齐,所以,场外交通的困惑在逐步减少之中——在奥运会召开前夕,7月20日单双号管理开始,社会交通协调运转井然有序。

  我们交通部的任务是“为赛事交通提供保障”,这是一个大难题。你提到的5万人不同的交通需求是个问题,而这不仅是量大、要求庞杂的问题,这个体系不是能简单说清楚的。提供服务的免费车有5000多辆,人有2.5万人,光交通指南我们就有厚厚的7本书。对运动员、对媒体人员都有不同的指南系统。

  还有一个遵从国际惯例的问题。我们从2006年开始筹备,可是真正掌握到最新的国际惯例是2007年9月份的事情,必须按照最新的惯例全盘调整我们的计划和安排。

  三联生活周刊:我看您曾经在各种谈话中强调遵从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这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难在哪里?你们是怎样和北京的实际交通情况进行协调的?

  于春全:此前的亚运会、大学生运动会虽然也是大规模的运动会,但是那种运动会比较好安排,只要保障交通顺畅、安全就可以了,有什么具体要求,我们主办部门给你一一解决。

  可是国际奥委会完全不同,它举办过28届奥运会了,知道交通的难题在哪里,哪些需要重点解决,所以它有详尽要求。2006年,我们就一直在具体筹备交通工作,可是2007年拿到那本厚厚的国际奥委会的交通技术手册,还是傻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大开本,还有200多页,可见要求有多么详细,而且很多东西和我们想象完全不同。

  我给你一个具体例子。比如交通优先权的问题,我们心目中,很可能是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优先,罗格先生优先,可是他们的要求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结构,优先权自上而下分别是:运动员、技术官员、奥运会工作人员、媒体,然后才是奥委会官员、各种国际组织官员,最后是赞助商、观众。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准备的交通规划。在我们观念中,排在最前面的肯定是“国际贵宾”,比如奥委会官员,所以,我们的规划是按照我们的观念做的,现在就要重新调整完善。

  我们本来有一本2005年的“交通技术手册”,可是这本手册中的很多东西也修改了,雅典奥运会后添加的很多东西在这里没反映。所以,2007年开始,是紧张地去理解国际奥委会的规则的一年。

  三联生活周刊: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观念不同导致了一切操作方式的不同?

  于春全:对,是整个操作方式、操作内容的变化。比如地图,我们以往的大型活动地图,最多是可示意性的大活动图,可是国际奥委会要求我们是计算机的CAD地图,地图上要能显示交通方案、工程信息、安保信息等等,各种信息要求叠加在这张地图上,而且比例精细,国际奥委会要检查到细节。比如安检口到入口有多远,超过50米有没有摆渡车等等,这些规则你不能不遵守,而遵守这些规则花费了我们特别大的精力。

  他们的规则要求特别细节化,对每一个客户群的要求背后都有观念支持。我们按照我们的待客习惯去走的东西会走不通,比如交通安检,所有运动员的班车、媒体的班车,从奥运村到运动场馆实行的是“干净区”到“干净区”的政策,人员、车辆都是免检进入,提供了更好服务。而国际奥委会官员的车辆和人身都要安检,这也体现了遵从国际规则。

  三联生活周刊:在交通的各项工作中,与国际接轨花费的精力最大吗?

  于春全:不能说最大,但是肯定相当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奥运会组织工作做到“遵守惯例、标准统一、尊重个性、注重细节”,在交通工作中,我们把这个精神贯穿于工作之中。

  我们在开始时做到了标准统一,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官员还是运动员,都是标准一样的。你坐什么车,我们提供什么服务,持什么卡免费,我们全部写在指南里。这都是我们经过细细消化来的,针对不同客户群的标准。

  可是标准统一了,不表示就没有变化,根据不同要求,每天都在变化具体的服务细节。比如针对媒体,这两天去这个场馆的多,过两天又不同,而且每天不同的时间段都不同,所以,我们的计划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要随时随地根据客户的需要改变计划。

  三联生活周刊:那岂不是没有停歇的时候?我本来想问您,是不是在“好运北京”的测试赛后心里基本有谱了,看来不是这样。

  于春全:“好运北京”测试赛对场馆层面进行了充分测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交通服务而言,奥运会确实与测试赛有极大的区别。赛时每天不断的变化,要求你不断调整。比如说刚刚有个国家的主席要去北京六环外的某个小学看看,我们要安排车辆。虽然这是在六环外,不属于场馆交通范围,可是你还是要满足客人的合理要求,这些标准和规定不能是死的。

  再比如闭幕式的交通,我现在还因为当日下午还有4个场馆在比赛,我要保证在比赛完结后迅速把运动员、技术官员、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送到主会场。

  交通服务是人性化的服务,要考虑做好各种特殊服务。比如我们在所有场馆、主要设施外提供的T3服务,就是说在安保线之外停一批车辆,保证我们的客户群随时随地有车用,这是以往的大型活动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项目。开始我们也觉得这个系统非常难完成,可是你必须解决,因为T3的客人五花八门,甚至有国家奥委会主席、秘书长。有可能一些重要官员把自己的车辆给朋友坐、家人坐,自己去坐这些车辆,那就要求T3系统时时刻刻保有车,不能靠简单的车辆调度系统来解决。

  再比如说尊重个性,其实个性和标准是矛盾体,可是我们要做到统一。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个性要求,我们要满足他们,靠什么?靠沟通。2007年之前,和国际奥委会的沟通没那么多,一年4次会议而已,2007年之后,我是深刻理解了“沟通”这个词,也知道沟通有多么重要了——就要不断地与各客户群交流,不断理解、知晓别人的要求,然后再想对方为什么有这种要求,之后提出我们的想法和对策。

  三联生活周刊:如此庞大的系统,要满足每个人几乎不可能,是不是还有人投诉或者提出问题?

  于春全:我非常满意地告诉你,几乎没有人投诉,提一些小意见是有的。比如刚开始,我们的司机是针对不同的代表团的,都经过培训了,也都清晰场馆所在地。我们的培训非常细节化,甚至连下雨时候哪里会积水,志愿者司机们也知道得一清二楚。

  可是当天来的时候,有些代表团提出要去使馆。有的司机就要问路,人家就说,怎么你们北京司机不认路?但是我们迅速补救了,让代表团提供给我们他们要去的地方的清单,然后再根据这些对司机培训。

  我们宁愿自己发现问题,而不是让别人提出来。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北京 奥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