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于春全:我们能留下什么样的交通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8日10:55  三联生活周刊

  北京经验

  在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里,像北京这样特大型的城市还不多见。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雅典市民对奥运会的态度较为平静,据统计有45%的居民选择了离开雅典外出度假,这大大缓解了雅典的交通压力。

  此前拥有私车的雅典人没有使用公共交通的习惯,因此市区交通的压力一直很大。为了确保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畅通,政府号召留下来的市民尽量使用公交系统,并施行了严格的停车和交通管制等措施。通过宣传,奥运会期间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的人数大大增加,交通大为改观。其实并非雅典一家如此,大力发展和倡导公共交通也是很多举办过奥运会城市的首要选择。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除了专门修建了一条5.3公里长的环行铁路外,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交通管理机构,大力增加了公共汽车服务。公共交通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有优先车道,确保把观众按时运送到比赛场馆。

  现在北京,除了大力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对机动车辆行驶采取了限制性措施,还设立了奥运会专用车道,然而奥组委交通部仍要面对巨大压力。因为相比雅典、悉尼、巴塞罗那、亚特兰大这些城市,北京的城市面积大得多,何况北京本身就有其复杂的交通难题。

  除了依靠国际通行的经验外,北京的交通经验还有些值得拿出来和别的大都市分享。

  三联生活周刊:和以往那些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相比,作为特大型城市,我们的难题是不是更多?北京的现实交通情况、基本的人员服务情况,和那些城市都不相同。我相信您也去了很多奥运城市考察,有什么作用吗?

  于春全:我去雅典考察了赛程前半场,悉尼是奥运会结束后去的。我们的情况和他们非常不一样,那些城市,包括亚特兰大,都比北京小很多。北京城市人口多,又是祖国的首都,我们不仅在奥运会期间要解决国外观众的问题,还有大量国内观众的问题。不像雅典,当时有很多雅典人出城度假去了,北京并没有这样,所以,我们要解决的交通难题大很多。我们也采用了一些交通限行措施,但是,我们交通流量肯定不会像雅典下降得那么多。

  可是,我确实感觉我们居民的交通素质在提高中。不管道路多么堵,也没有车辆去占用奥运会专用车道,何况在现场,并没有那么多警察去监督管理。所以我感觉,主办国的民众素质,以及背后全社会的支持,是奥运会交通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这点上我很自豪。

  另外,我们建设的公共交通系统起了很大作用,基本保证了所有观众能及时到达场馆。我们的硬件设施甚至好于很多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

  三联生活周刊:是不是想要专用车证的特别多,有没有亲戚、熟人托您办专用车证?

  于春全:有,但是一个都办不成,所有的车证管理是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严格规定进行的,非常规范。必须是注册人员,才有可能有奥运会专用车证。

  三联生活周刊:您提到全社会的支持,我们很多问题的解决是靠国家优势完成的,在交通问题上也是这样吗?

  于春全:我们的体制优势超过了你的想象,很多问题,要不是社会支持肯定解决不了。比如团队培训,我们的上万名司机大部分是志愿者,完全是从社会招募产生的,这些志愿者不能同于一般的志愿者,他要有驾驶技能,还不能有不良记录,像有酒后驾驶这样的记录是完全不能当志愿者,而且他要有两个月的时间,来服务于整个奥运会和残奥会。

  而且,他们还不能进场馆看比赛,在志愿者中也属于辛苦的。另外,还要解决他们的后勤问题,每个司机每天4瓶水,你说光靠我们怎么解决?

  2008年6月志愿者才全部招募齐,我们的体制优势也开始发挥作用,北京国资委给我们1400多名优秀的志愿者,而且前期培训都由他们解决,而中央的国资委也从他们的系统中提供了大量的志愿人员。最可贵的是,这些志愿者都不是司机,虽然有驾照,但是他们平时不怎么开车,经过培训,他们全部在奥运会期间成为最优秀的司机——在安全系数上、责任感上,包括在语言交流上。

  这些司机的后勤问题也是靠我们的体制优势解决的。上万名司机、上万名其它交通服务人员要休息,要吃饭,我们需要特大型的场站系统。像东城区,经过动员,他们在1个月时间内就贡献给我们一个大型场站,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这些体制优势,是我们独有的特点。

  三联生活周刊:北京的奥运会交通是否有什么经验,拿出来和别的将要举办奥运会的特大型城市分享?

  于春全:这个体系太复杂了,各个城市都有各个城市的问题,很难说我们的经验可以被别人照搬。但是,在尊重国际规则和应变的能力上,我想我们还是有很多值得大家分享的东西。

  我们能留下什么样的交通遗产

  于春全在早些时候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向北京市民有过一个许诺,那就是北京奥运会肯定会留下一笔丰厚的交通遗产。奥运会后,北京的交通至少在3个方面会有很大的变化:一是北京市的交通基础设施会有一个非常快的发展;二是通过奥运会广大市民的交通文明意识会得到提升;三是在科学的交通管理方面,依法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也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三联生活周刊:您提到过交通遗产问题,有形的遗产。比如轻轨线路、交通科学管理,我们都比较容易理解,可是,您觉得交通文明意识能够通过这短短的几十天有巨大变化吗?它是不是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养成?

  于春全:我首先把希望放在那一大批志愿者身上。这批志愿者的名单都已经被我们录入名册,他们在奥运会期间,在城市交通服务方面养成的奉献、文明、宽容的观念,面对突发问题的处理解决方式,都是我们的财富。不仅以后中国举办大型国际化活动需要他们支持,而且,我相信他们会把这种交通的文明意识传播到他们周围的人身上。几万名志愿者,一开始也许只能影响周围的几十万人,但这个圈子肯定是慢慢扩大。

  三联生活周刊:还是“遗产”中,您提到了科学管理。这次奥运会交通系统一定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您能不能加以介绍?另外,科学管理中肯定需要很多新技术支持,这次整个交通系统管理中都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于春全:在我们的应急专业保障队伍里,就有专门的科技系统保障小分队,可见科技在本次奥运会交通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同时,首都交警所有科技执勤设备全部投入使用,科技给交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比如我们有大客车的调度系统、计算机调度系统,有小客车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有我们所有的车辆的GPS的全球定位系统,也有现在我们大量使用的数字无线集群系统,这在历届奥运会绝对是没有的。

  通讯方面,我们的总调度室就可以指挥到每一个团队,甚至突发情况能够指挥到每一辆车,应当说这是历届奥运会无法比拟的。不同的管理人员分层级管理各种奥运会车辆,一旦有什么情况,全在掌控之中。车辆掉队或者拥堵,可以在瞬间解决。同时这个系统和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也融合在一起,奥运会车辆的相关信息要提供给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奥运会班车几点出发,北京的交管部门全部知晓。这些科学的管理办法全部会在奥运会后留下来,作为解决北京交通难题的重要工具。

  三联生活周刊:您在整个奥运会期间,最紧张的、感觉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候?是开幕式的时候吗?要保证那么多贵宾准时到场?加上1万多名运动员,每个人都不能有疏漏。

  于春全:其实那时候没那么困难,运动员从奥运村到“鸟巢”外面去集结,方案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代表团根据不同时间段去上车,提前安排好就行了。国家元首按照先后排序严格执行,几点几分怎么走,加上北京实行了严格的交通管制,所以那天去的时候还是很畅通的。

  比较紧张的是结束的时候,散场非常困难。除了上面说的贵宾和运动员,包括大量的演员、观众、媒体记者,他们要能准时回到自己所住的地方,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和难题,在我们精心组织和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我们也顺畅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北京 奥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