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湖州80后女作家群崛起
-观察记者 戚永晔
今年7月13日,包括著名文学事件“韩白之争”的主角之一、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家白烨;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主编袁敏;著名诗人雷抒雁;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李国平在内的全国40余位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齐聚江南,在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里,他们谈笑鸿儒、他们指点文字。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文学群落,被他们提到了话题的中心。
文坛名流们齐聚的城市,就是被誉为“人文甲天下”和“天堂中央”的文化名城:湖州。
文坛名流们讨论的话题,就是近年来在当代文坛崭露头角的湖州“80后”女作家群体。
人文环境孕育理想
湖州,是个很独特的地方。
驱车飞驰在从杭州到湖州的高速公路上,前一分钟还是高低起伏,满目翠色的丘陵。后一分钟就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一个富庶安逸的鱼米之乡,以惊艳的方式呈现在记者眼前。
这样的地方,适合颐养,适合吟咏,适合人文理想的生根、发芽。
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说到人文,能够称得上“甲天下”的,就应当是湖州。跟桂林相比,湖州的名气并不大,但它的人文价值跟桂林山水一样,也是举世无双的。
这里是中国书画家最多的地方。书画界早有评价:中国书画史有半部是湖州人写的。
这里出了一大批文学巨匠,妇孺皆知的唐诗《游子吟》是湖州人写的,《三言二拍》中的《二拍》是湖州人写的,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也是湖州人写的。还有陆羽、吴承恩、张志和、苏东坡、颜真卿等墨客文豪都曾长期寓居湖州,受当地人文山水的熏染,创作出无数鸿篇佳作。
这里出了藏书盖过朝廷的古代藏书家,也出了影响世界的近现代私人藏书家。这里出了为中国研讨定单律、著《四声谱》,以平、上、去、入四声定韵的学者。
这里既是中国古代出进士最多的地方,又是当代出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最多的地方之一。这里出了我国两代导弹驱逐舰的设计师,出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师,出了三位北京大学的校长。
这里既出文臣又出武将,三国时逼关羽败走麦城的是湖州人,南北朝陈朝的开国皇帝是湖州人。历史上这里还涌现了六位世界体育冠军。中国第一所体操学校就是湖州人创办的,新中国杂技事业最重要的开拓者也是湖州人。
这里是中国近现代最富庶的地方。这里也是当代江南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它曾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丝绸,被誉为丝绸之府,曾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淡水鱼,被誉为鱼米之乡,曾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竹子,被誉为中国竹乡。
再比如湖州的湖笔制作工艺,湖州的羽毛扇、刺绣、绫绢,湖州的百叶龙、扫蚕花地等等民俗,湖州古老的防风庙会、蚕花庙会,湖州的千张包、粽子等小吃,都是值得一提的地方文化。
天下英才、中华文化为何湖州独众?很多人解释为“崇文尚教,耕读相兼”的人文风气,其实,湖州英才独众的人文现象,不是某个时段某个人创造的偶然现象,而是整个地域长时期人文积淀的必然结果。这种人文积淀大体分为纵向的两条线路:一条是产业技能的长时期传承,它造就了大批的产业英才,并创造了湖州历史上大范围、长时间的富庶。这种特殊的富庶导致了第二条人文传承线路。因为长时间的富庶,湖州人对文史哲等精神领域的追求就超越了某个时段富人们的短暂休闲,从而能通过家教把这种追求世代传承下来;因为大范围的富庶,湖州人对文史哲等精神领域的追求就超越了极少数富人的休闲,而是能通过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氛围。这两条线路相辅相成,最终创造了湖州英才辈出的泱泱大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州的英才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湖州。湖州的人文积淀,形成了湖州人从古至今对财富的淡漠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进而形成了湖州人独特的人生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熟知的《天下粮仓》、《汗血宝马》、《一江春水向东流》、《玉卿嫂》、《孔雀树》等一大批知名的影视剧作,无不是影视“湖军”的成果,近年来,这个团队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等省部级以上大奖近30人次,在全国也属罕见。
湖州的人文积淀是浑厚的。经济有时可以一蹴而就,但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可不是二三十年可以积出来的。湖州的文化软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彰显出来了。昆山、顺德等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可以超越湖州,但文化积淀却是短期内无法逾越的。
记者采访到了湖州市作协副主席,著名电视剧本《一江春水向东流》、《玉卿嫂》的作者金一鸣老师。金一鸣说:“ 湖州是一个让人住下来就不肯走的地方。”
金一鸣觉得,与湖州有过渊源的那些文人,在他们作品的字里行间,总能找出湿润的、原生态的“江南味”。
“《茶经》里那种温婉含蓄、娓娓道来的行文自不用说了,再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句子,里面有太多湖州的影子。到今天,去湖州的街道上走走,那江南水乡特有的人文气息至今仍深深地蕴藏在小巷古宅中,让人割舍不下。”金一鸣表示,湖州“清氛源远,韵致流长”的文化内涵孕育了湖州人“文气、灵气、大气、和气、豪气”的性格特点。
谈到而今的“湖军”作品,金一鸣觉得,湖州文人取得的一些成就,离不开其先天的文化基因。那些作品,都是对文化的一脉相承。“当代的湖州作家和作品在数量上从来不缺,但是,我们缺的是可以在文坛留名的大师,缺的是冒尖的作品。恐怕这也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但对湖州这个特殊的地方来说尤甚。出精品、出大师,这是整个湖州文化界的期盼和梦想。”
那么,未来的大师、未来的精品在哪里?
除了老一辈作家继续努力耕耘,向着更高山峰迈进,恐怕更重要的还是对后学新进的提携、培养。
全国罕见的湖州“80后”女作家群,正是在这种充满期待的大背景下诞生。
八朵金花各具颜色
在7月份浙江省作协与湖州市委宣传部、湖州市文联举办的湖州80后女作家群作品研讨会上,集体亮相的女作家共有8位,她们分别是吴雪岚(笔名流潋紫)、潘无依、朱思亦(笔名朱十一)、黄慕秋(笔名红花继木)、吴瑜(笔名清水无鱼)、茅立帅、钱好、黄璐叶丹。虽然严格意义上她们不全是80年代生人,也有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但在她们的作品里,在她们的面庞上,我们能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充满文学激情、充满青春亮色的气质。而这,正是叱咤文坛已10年的“ 80”后文学的特点之一。
文坛前辈们爱怜地称她们八位小字辈作家为“八朵金花”。《浙江作家》杂志撰文说,“一花开五叶”是中国禅宗史上风雅别致的说法……而“八朵金花”,则应当诞生出“一花八叶”的新典故了。
细细来看八位女作家的成长历程和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的惊讶着实不小。
“高知”是她们的特点之一。湖州市作协的前辈介绍说:“和我们当年仅仅靠一支笔和个人见识写东西不同,她们都是有很高文化基本功和文学素养的新一代。”
在这“八朵金花”中,就有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湖州市作协会员,年轻的她们给“作协”这种成熟、严谨的机构带去了青春的血液。她们中年轻一些的,是作协“最小的会员”;年长一些的,则是作协“主席团最小的成员”。她们的学历背景涵盖了工学博士、文学学士和在读大学生。
“家学”是另一个她们共同具备的特点,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着一个文化气息极浓的家庭,或者父母本人平常就爱舞文弄墨、或者长辈从小就注意培养她们的文学水平、或者家庭成员本身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界人士。深厚的家庭文化背景,是她们不可多得的优势。
当然,作为张扬个性的作家,他们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在80后作家群里,她们正以一种全国罕见的姿态横空出世。
如吴雪岚的畅销书《后宫—甄传》,被称为“小说版《金枝欲孽》”,发行量达50万册。吴瑜则在新浪博客安家,连载《上海,不哭》、《情迷夜上海》等长篇小说,成为全国美女博客大赛“最佳才华奖”得主,代表作《上海,不哭》将被搬上银幕;黄慕秋2003年开始创作城市类小说故事,当年就斩获《南风》杂志新人佳篇奖;潘无依先是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群居的甲虫》,后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去年出走的猫》,且已有多篇诗歌、散文被翻译到国外;朱思亦迄今已有3部长篇小说出版,近20万字的各类体裁文学作品发表……
她们的文字也各有所长,表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吴雪岚、吴瑜等人更多吸收了新兴网络文学的营养;潘无依、朱思亦等人则扎根于当代主流文学的土壤;茅立帅、黄璐叶丹等人的题材源自校园,充满了青春阳光和少年人的思考;钱好则坚持维护着古老文学的传统。再如潘无依诗歌的跳跃、朱十一小说叙述主体的分解、流潋紫和钱好优雅的语言、黄璐叶丹和黄慕秋编织故事的能力和吴瑜的悲剧意识等,都是值得一提的特点。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活跃在文坛上的小有成就的湖州籍少年作家远不止这8位,其他的也多半是女性。比如湖州女孩潘亚君(网名“江南清秋月”)的长篇小说《绝恋大清》在红袖添香网上连载销售,连续5个月排名第一,被多家出版社看中;再比如工学博士生张欣15岁就开始发表作品,有多篇武侠小说散见于《名侠与大探》等杂志。并在《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百余万字。还翻译出版传记文学《泰格·伍兹传》。粗略估计,这批“80 后”女作家共有20多位。她们的作品“风格多样、想象奇特、意境深厚”,其疏朗的文体十分适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我的江南女子,就是这样从诗中走来,从画里飘来,吹拂着盛唐和风,滋润着宋朝细雨,掩映着明清圆月。”—这是法国汉学家路易·蒙贝尔为自己题写的墓志铭。
确实,能诗擅文的江南女子秀美细腻,更如一片云,一段梦,惹人遐思。而当这沾染了一段诗意的梦突然以井喷的形式在我们面前出现时,那就不得不受人瞩目了。
湖州“80后”女作家群体很快引起了中国作协前辈们的关注,多数人认为,这是一颗难得的种子,它预示着浙江文学甚至整个中国文学未来的希望。文坛名流们齐聚的“八朵金花”作品研讨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据悉,为进一步发掘培养新生代作家,湖州在包装和打响这个群体品牌的同时,还将出台相关政策,为她们的创作创造条件。
时代造就机遇可期
有人说,这是一个成就女作家的时代。
女性成了湖州市“80后”文学的主力,这是一种巧合吗?代表“八朵金花”发言的吴雪岚说,她们一直扎根在湖州深厚的人文底蕴中成长,重要的是,湖州的人文氛围对女性的包容、鼓励和支持,让她们的写作有了表达自由天地和挥洒才情的自信。
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今社会男性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家庭压力,难以沉下心来写作。相反,女性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文学与女性本身内在的细腻气质很好的贴和。这种情况在湖州这个安逸的鱼米之乡特别典型,所以众多女作家井喷成了不是巧合的巧合。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背后巨大力量的推动。
浙江打造文化大省的战略就是这些巨大推力中的重要一股。
近年来,浙江省在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上着实下了大功夫,几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无不把缔造文化重地的规划提上重要日程。
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说:“要按照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形成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繁荣局面,努力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打响浙江精神文化产品的品牌,不断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
浙江文化界领导对新生代作家也提出了要求: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力争多出优秀作品和重要研究成果,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积累创作资源,汲取艺术灵感,创造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浙江特色、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文化作品。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浙江历史文化为重点,准确选题,创新机制,深入研究,推出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打响“当代浙江文学”品牌。
在这种推力作用下,近几年浙江不断以井喷的方式涌现出新兴文学团体,比如“温州青年作家群”、“嘉兴青年作家群”、“宁波青年作家群”等等,这些文学现象正是文化繁荣所呈现的可喜力量。而今天的湖州“80后”女作家群,则是最吸引眼球的、最具亮点和分量的一角。
当然,除了文化建设推力不断加强之外,女作家们所身处的时代背景也给了她们少年成名、活跃文坛的机会,网络文学、市场化的征文比赛等等,都是她们的平台。
她们的文学创作大多成名于网络,还有的则是从“新概念作文”和“浙江少年文学之星”等征文大赛中脱颖而出。虽然青春年少,但她们却已成为中国文坛最具活力最具人气的一批嫩芽,在中国的“80后”作家群体中占得先机。尤其可贵的是,她们是一群职业作家,发表的作品没有一个是自费出版。都是因其社会影响和写作能力而被出版机构看中,说明了她们在文坛的竞争优势。
网络为中国文坛输送了一大批后起之秀,然而网络是否会冲击传统的纸质阅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李国平说:“我是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当文学的话语权掌握在广大人手中,当越来越多的网络写作、底层写手被社会认同,这是社会开放的表现。这批女作家深受传统文学熏陶,虽成名于网络,但她们普遍具有高学历,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正如浙江省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林所言:湖州的文学创作后继有人,给人一种风起云涌的感觉,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作协党组书记吴天行告诉记者,省委已把培养全省青年作家的任务,列入了刚刚出台的《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5年规划当中。
在建设文化大市的车道上,湖州正踩紧油门,加速前进。
文学人才的前赴后继,让“飞驰”着的湖州储备了充足的“燃料”。
直面争议他日高飞
对于文化繁荣的可喜局面,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主编袁敏感叹,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文学经历了复苏、中兴到新的发展和繁荣,“湖州80后女作家群”正是在这种发展中呈现的力量。
但是,培养青少年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出大家、出名著。显然,目前的“80”后作家们还需提升和历练。不少人认为 ,“80后”作家是非主流作家,因而没能引起主流文学圈的重视,甚至引发了多次的争论。“80后”作家的地位、价值和前途日益成为文坛讨论的话题。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认为:“80后”作家普遍实现了和传统文学观念之间的断裂。他们获得文学滋养的主要渠道,已从上一代人那种对经典的认真阅读变成了向一个更加多元的信息社会全面进军,甚至他们的出场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以前的作家多半是先在杂志上发表作品,再谋求出版,如今,“80后”作家普遍和出版商直接打交道,而越过了文学期刊这一环节,这就意味着文化消费的力量在更加显著地影响他们的写作。
对此,不同观点的专家针对湖州“80后”女作家现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很多专家都直指目前女作家们的不足,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认为,无论是这几个青年作家群的作者,还是他们的作品,无不显示出他们的写作水平存在三个层次,即相对成熟的写作、正在蜕变的综合型写作和处女写作三级梯队,三级梯队构成一个金字塔。他们是浙江文坛在新世纪的预备役和生力军。
但是目前,“浙江青年作家群”这支梯队也遇到了上升的瓶颈。少数相对成熟的作者面临着题材重复和形式突破的困境,更年轻一些的作者则把写作兴趣停留在青春的徘徊上,由于生活经验的稀缺,他们从书本上截获一些灵感便对死亡、爱、生命和风景进行咏叹。最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正在进行自我蜕变的综合型写作群体,他们大多已经或正在脱离校园,承受着生活方式和写作方向断裂“蜕变”的阵痛。
浙江是产生文学佳篇的沃土,文学历史的智者步履铿锵。“但这一代的青年作家能否最终走向成功,主要取决于作家本人的艺术潜质与文学态度以及艺术坚持。”《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说,作家应该拥有自觉和不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不管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不能迷失在个人的物质感官体验之中。
著名诗人雷抒雁直言,忽视了社会上仍需改变的现实,忘记了那么多苦难的普通人,只是在小情感中打转转,就找不准文学的道路,就无法取得文坛的最终认可和读者的青睐。文学创作不仅要对读者负责,也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负责。
中国作协《文艺报》主编张陵认为,湖州80后作家不断的涌现,表明了我国文化的繁荣。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背景下,文学浙军队伍的思想要紧跟时代的潮流,要有所突破。王干建议女作家,“一要学男作家的大气与视野,二要学70年代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湖州“80后”女作家群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认为,湖州“80后”女作家群体起点高、路子正,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她们能够摆脱商业诱惑而从事创作,难能可贵,社会应大力扶持,为她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他透露,他们的一项对近万人阅读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文学的主流读者80%为中学生,所以青春文学的市场需求很旺盛,需要不断地推出新人来满足这种需要;同时,这也是文学接班的迫切需求。
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教授认为,主流文学对于“80后”作家过于苛刻,对他们应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信任和宽容,吸收他们的精华之处,这样才会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我们曾经在文学界对‘80后’作家进行过一项调查,”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说:“有54%的作家认为‘80后’作家有好的作品,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具有很好的价值,‘80后 ’作家中会诞生大师级的作家。”
也有人提到了湖州“80后”女作家在对待社会题材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亮点。
“一场大地震证明了80后,网络无限的力量提供了80后无限的空间。”这是事实,今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80后”女作家提起笔,开始书写地震题材的作品。且不论作品最终能否成功,但她们表现出来的跳出校园的成熟精神,还是让我们隐隐看见了未来大师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