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记者 戚永晔
如果非要拿两个字概括一个人,那么,“谦和”应当是对黄璐叶丹最确切的评价。
严格说来,1990年出生的黄璐叶丹并不能纳入“80后作家”这个概念,但她的谈吐、她的文字、她的思想,已经完全超越了18岁的年龄。更可贵的是,她没有多数“90后”们恃才傲物、离经叛道的缺点。采访中,黄璐叶丹反复表示:“其实我看的书很少”、“我知识面不广”。但事实上,她的气质却告诉别人—这完全是一个在书香里长大的女孩。
正是这种谦和,让黄璐叶丹搭上了“80后”的末班车。如今已经身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理事兼浙江省分会副主席的她,完全有能力与其他“80后”女作家们一较高下。
观察记者:在你的作品里,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与作者实际年龄不相符的关于生死、美、心灵、信仰等话题的探讨,能不能谈谈什么样的客观环境养成你善于深度思考的个性?
黄璐叶丹:小时候我的性格比较“闷”,也就是大人常说的那种木讷、安静。爸爸妈妈开玩笑说,我是那种“赶出去玩都不会玩”的类型。所以家长很早就培养我认字,读书,写东西。
1997年,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同龄孩子刚刚开始学拼音、识字,我就已经开始拿自己的作文投稿了。那些文章曾经先后在《青少年阅读》、《少年文学周刊》、《中国少年作家》、《北大青年作家》和台湾的《国语日报》等三十余家报刊发表。当然,现在想起来,那些作品之所以能被报刊采用,多半是因为父母和老师的指点。
2004年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那年9月,还是一个初中生的我在前辈老师的推荐提携下加入湖州市作家协会,虽然当时还懵懵懂懂不知道“作家协会会员”是怎么回事,但被人称为“小作家”的优越感无疑是对我创作成绩最大的肯定。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努力把思想沉下来,思考一些同龄孩子不会去思考的问题,并把那些感悟书写在字里行间。
2006年9月,还在念高中的我加入了北京大学青年作家实验班学习,这对我来讲又是一次飞跃,在实验班里,我从老师们身上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如果说从前我的文章都是些少年感怀的话,那从这时开始,我就开始以“作家”这个标准要求自己,把写作看成一种使命和责任。虽然写的东西仍然幼稚,但与之前比已经跳出了校园的藩篱。
观察记者:平时喜欢读哪些作品?对自己的作品你怎么评价?
黄璐叶丹:喜欢的作品很多,比如史铁生、周国平、余秋雨、余华那些老师的作品。大的范围来讲应该更偏向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因为我觉得前辈老师都有很好的古典文学功底,写出来的东西是那么典雅丰厚,而他们作品的内容却又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接近。
另外,外国文学和古典文学也看一些吧,自己的作品很难评价了。陈忠实老师说,作家没有一部厚重的作品,那就永远不是合格的作家。拿这个标准来说我是不合格的,因为我多数时间都在写一些篇幅比较小的散文和诗歌。如果勉强要举例,那么发表在北京大学《青年作家》上的散文《一个人的旅行》、诗歌《辗转》、《彼岸花》应该还算过得去吧。
观察记者:你太谦虚了。听说你已经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录取。即将步入大学门槛了,你有什么打算?
黄璐叶丹:复旦是我从小敬慕的一所大学,能走进它的大门让我感到万分荣幸。不过说实话,被中文系录取并不是一件让我开心的事。因为我是提前批录取的,自己没有选择专业的空间。所以现在我还在吵着要转系,转到哲学系呢!
因为我觉得,语文学得好,和能不能成为作家完全是两码事,中文系能让我系统地学习文学知识,却不能激发我的灵感。反倒是哲学知识,对我自己的创作来说更有用武之地。
大学里的打算,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平台,从更多优秀的师长那里学到东西,不仅是知识上的,还有师长们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观察记者:那么,对于你个人的未来,或者说对你个人的创作生命,你又有什么规划?
黄璐叶丹:我觉得我是那种很钻牛角尖的人,我相信真正的文学存在,文学创作在我心里的地位很高,所以我很怕这种信仰某一天被打破。很多前辈告诉我,如果把文学当作一种谋生手段,那就必须要在文字表现自我和文字取悦大众之间做出妥协,但这种妥协是我接受不了的。
所以,我想我可能会选择文学创作之外的其他职业吧,至少这种方式能让我的创作目的更加单纯,文字更加清晰。这也是我大学里不想选择中文专业的一个原因。
姓名:黄璐叶丹
出生年月:1990年4月
代表作:文集《四季,你来了吗》、《我的世界海阔天空》、《45度缅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