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青林 申剑丽 见习记者 超 北京 重庆报道
自9月11日晚三鹿集团承认其品牌奶粉受到污染、卫生部下令各地上报类似病例以来,各地方医院收治的“肾结石婴儿”陆续增多。
记者获悉,按照卫生部要求,国家疾控中心就三聚氰胺能否导致肾结石进行了危险性评估,并将相关报告送交卫生部;而该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专家作为调查组成员赴事发地继续调查。
中国卫生部12日晚间表示,受污染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事实初步认定。
对于此次事件的罪魁“三聚氰胺”,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配方奶粉检测项目中并没有要求检测该种物质,因为三聚氰胺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而是工业原料。这起事件属于违法行为。
专家指出,“肾结石婴儿”事件对刚在部委三定改革后确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出了考验。另外,针对婴幼儿等人群的特殊食品卫生安全体系应该尽快修订,以应对食品安全领域的严峻挑战。
医院继续收治病儿
记者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了解到,该医院目前确诊病例已经增加到22个。
就在记者采访的12日当天,中午医院增加一个病儿,下午2点半左右的时候增加4个,3点15左右继续增加了2个,到4点20左右又来了一个。
泌尿科住院总医师李文辉告诉记者,截至下午5点,医院当天新增加病例8个,其中有3个为重症(婴儿泌尿结石病)患者婴儿。其中3个分别来自兰州市安宁区、城关区和永登县。这3个都距离兰州市区较近,属于城郊区,婴儿才这么快转来就诊。
李文辉称,3个重症婴儿诊断结果都为严重的双肾多发性结石,都属于晚期。最严重的一个婴儿已经诊断显示为严重肾衰竭,危及生命。该婴儿11个月大,长时间喝三鹿慧幼系列奶粉。为确保生命,医院紧急部署12日晚进行手术,之后再进行排石和常规治疗。
其余4个婴儿病症较轻,诊断结果为单发性结石和小结石,都为早期结石患者,无生命危险。其中有一个才4个月大,已经喝三鹿奶粉3个多月,CT诊断为右输尿管0.3公分的结石。其余几个都表现为类似症状,结石大小0.3-0.4公分不等。
李医师向记者透露,4个症状较轻的婴儿中,有一个喝的不是慧幼系列奶粉,而是另外一种品牌。
“可以预计的是,接下来的时间,医院肯定会接受到更多的此类病例婴儿,因为喝这种奶粉的婴儿太多了。因为很便宜,只有十几二十块左右。”李医师说。
记者致电甘肃省卫生厅新闻发言人杨敬科,询问甘肃上报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最新情况。杨对记者称:“无可奉告,统计数和具体的情况我不知道,你问卫生部!”
而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办公室马主任对记者提问,一概回答“不知道”。
北京一家全国著名的儿科医院泌尿外科医师透露,该医院也接收了数位“婴儿肾结石”患者,这些患者大部分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求医的。“这类病状在婴儿群体中很少出现。”该医师表示当时接到这类病例时也觉得很奇怪。
“治疗不算难,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该医师表示,但“由于这不是常见病,治愈后是否有后遗症,谁都不敢肯定。”
食品安全多段监管的缝隙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向记者透露,在9月11日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紧急对策会议之前,按卫生部要求,该中心专家专门就三聚氰胺能否导致肾肾结石进行了相关化学毒理研究分析,最后以“危险性评估”报告形式上报卫生部。
11日国家质检总局表示,要在全国范围内对同类产品进行专项检查。而卫生部也表示,要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对可能由此造成的婴幼儿患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这对整个奶粉行业将会造成重大振动。”北京一位公共卫生专家分析。
“上次大头娃娃事件是由于劣质奶粉缺乏应该有的营养成分,即缺乏蛋白质导致婴儿营养不良。”该专家称,“而此番奶粉中出现三聚氰胺(用传统检测手段,三聚氰胺可增加蛋白质含量)是否是上次奶粉事件的延续,值得考量。”
该事件直接考验着刚刚明确分工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针对日前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此轮部委机构改革“特意”调整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即卫生部牵头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尽管卫生部是“总负责人”,但之前食品安全领域的“分段监管”模式仍没有改变,“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被分给多个部门监管:卫生部牵头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流通环节;国家药监局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
具体到奶粉监管环节是:原料奶归农业部、生产加工环节归质检部门、商场销售归工商部门。
“多段监管,可能存在监管空白。”上述公共卫生领域专家表示。
有卫生部专家向记者透露,其实这次不是监管问题,而是原本配方奶粉的检测项目里就没有要求要检测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完全是一种工业原料。如果简单归咎于监管体制,似乎有偏差。这应该更多地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