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肉搜索的人格“变脸”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6日14:00  新华网

  人肉搜索的人格“变脸”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米艾尼、李子薇/北京报道

  人肉搜索的人格“变脸”

  一旦卷入其中,谁也不可能真正保持冷静和超然的道德感,网友在越来越强烈的情绪纷争之中走向极端的谩骂和发泄 ,而“自然灾害”也就成为一种无可逃避的结局。

  “他们好些人白天可以跟她称姐道妹,晚上上了网就蒙着脸任意谩骂她”。在前段时间著名的Die豹事件中,一个叫hval的网友收集到了一些参与人肉Die豹的网友资料,发现在“搜索者”的名单里,有几个人是Die豹的朋友,彼此会在网上交流有关哲学、电影和音乐等话题。但这些Die豹眼里的“好哥们”、“好姐们”,换了个马甲就过来把她往死里整。

  “他们平时在豆瓣都是文艺青年,但是一变脸,就借助网络来泄私愤和寻找快感。”Hval不乏激烈地对本刊记者说,这并非单纯的情绪义愤和道德感能够解释。

  “自然灾害”的冷静背后

  “人肉搜索,从各方面来讲,都是不断进化的。”长年活跃在天涯论坛的“人肉搜索专家”吉四六,吸纳了一套自拟的“人肉搜索进化论” 。

  “第一个阶段是手工作坊时代。”他说,最初大家都是“散户”,以公布个人资料为重点。 “还是为了玩儿,谁也没怎么当真。”

  2006年2月的“虐猫事件”事件带来了质的变化。“人肉搜索开始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流程规范:先在人格上进行分析,然后推测私人信息,最后发出通缉令。最重要的是,大家开始有情绪了,开始干预‘被通缉者’的个人生活。”

  2006年4月“铜须门”事件中,开始曝露别人生活凭证,还发布了“江湖追杀令”,呼吁社会封杀铜须。“由此 ,一场网络事件,终于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讨伐。”

  “到2007年4月钱军打人事件的时候,网络判决已经开始试图影响法律判决了”。

  到了2007年底,由“打虎网民”层层推进的“虎照事件”之中,大部分网民开始理性地参与讨论,“到了现在, 大家最关注的,是事实真相。”

  正如一个少年心理上逐渐成熟的过程——从玩笑,愤怒,再到平静,人肉搜索的道德水准也在经历一个无声的递进。

  但是,也有人发现,近期的“菊花香香”事件中浓浓的火药味,消解着这种平静的幻象,瓦解着在人肉事件中堆筑起来的道德高台的根基。

  AT——一个23岁的长沙小伙子,跟Die豹在豆瓣上认识很久了。“她经常跟我哭诉,她已经道歉了,但是网友仍然不肯原谅她。”

  对于人肉搜索引发的现实后果,比如当事人被骚扰、解雇、休学,造成的心理创伤,吉四六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你知道什么叫自然灾害吗?就是不可控制的、自然发生的、谁都没有责任的灾害。“人肉搜索”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如果给谁带来什么打击了,也属于自然灾害。谁也没责任。

  “有人说搜索扩大打击面,哪扩大了?没有网络,你在家做了坏事,邻居也会过来敲你的门骂你,现在只不过是全国各地骂你的人多了一些,有什么本质区别?”

  说到这里,吉四六显得很激动,和他起先的平静以及言语中想要体现的冷静显出反差。这也许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旦卷入其中,谁能真正保持冷静和超然的道德感?网友在越来越强烈的情绪纷争之中一旦走向极端的谩骂和发泄,“自然灾害 ”是不是就会变为一种无可逃避的结局?

  我“人肉”我存在?

  “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暗恋一个人,你能拿到她在网上的照片。你特别想认识她,就是不知道她叫什么,住哪里。然后你通过她身边的人或事慢慢地查出了她的姓名、联系方式、地址什么的,做完之后你肯定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聪明的小帅哥”是猫扑赏金猎人群里的网友,对他来说,一次次参与“人肉搜索”最大的原因就是,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人肉搜索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样神秘,只要你有耐心,一步一步终究还是能查出来。这种感觉让人很惊奇,好像在破案一样。通过一些蛛丝马迹,一点点把答案搜索出来,你就觉得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特强,特有自豪感。”

  “聪明的小帅哥”把自己归类为“准福尔摩斯型”,他说在众多热衷于人肉搜索的人中,像他这一类的是最多的。

  “但是也不都是我这样的。”“聪明的小帅哥”在猫扑上有一些朋友,大家在底下也都认识,“有些人是有自己固定工作的。在现实中生活中,他们通常工作不怎么出色,基本上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那个类型,但是他们在网络上就装大爷了。稍微搜着点儿什么结果就四处嚷嚷。”

  这两年新流行的一个概念——“宅男宅女”,“聪明的小帅哥”说,这也是参与“人肉搜索”的一个庞大人群。

  “猫扑上有很多搜索俊男靓女的帖子,一半以上是这些宅男宅女们放上去的,他们也特别热衷于干这事儿。这也怪不得他们,最有活力的时候,却没地方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只能在挖掘别人的隐私里获得点儿自我价值的认同。”

  “另有一些人,是拿它挣外快的。”“聪明的小帅哥”进一步解释说,有的人会在猫扑上发出搜索请求,重金悬某某人什么的。过去在猫扑网上,“重金”指的一般都是“猫币”(猫扑网发行的网络虚拟货币),现在,也逐渐有人拿现金“悬赏”。

  这些各怀心思的人群最终汇成了人肉搜索大军,他们在搜索中的表现会因动机不同而有区别吗?

  “小帅哥”强调,像他这类“准福尔摩斯”型的,从来不参与骂人,这和吉四六或者其他搜索高手的回答一致。但吊诡的是,在记者采访中,并非“准福尔摩斯”的一般人肉搜索网友也少有承认自己骂人的,论坛上那些飞来飞去的“板砖”似乎难觅出处,却又触目惊心地存在。

  “聪明的小帅哥”和“吉四六”汇入一场白热化的人肉搜索声浪之中,有人会问,他们追求技术完美的“精英动机” 与装大爷型的言语以及试图支配他人命运的“道德行为”的区别,又剩下多少意义呢?

  哪一个是我

  在对铜须、王菲、菊花香香、流氓外教等“道德罪犯”的网上讨伐中,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责骂:“贱人”“奸杀 ”“拉出去砍了”——这些言辞,散发出比被“人肉”者更大的反道德意味。

  这些暴躁的“道德评判者”,在现实中摇身一变,可能又回归了一个乖乖女,或者彬彬有礼的绅士的形象。

  “哪一个是我,我说不清,可能都是。我的心,是一个分裂的矛盾体。”大学毕业两年,依然待业在家的小K几乎天天趴在猫扑上,“朋友们都很忙,只有我闲,没工作,也没女朋友。我觉得憋屈,但是不能跟爸妈说。”

  小K过去曾经沉迷于网游,现在他迷上了“人肉搜索”,他觉得其实这跟网游性质差不多,更刺激一些,“在现实里我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我愤怒但是我得压抑着自己。在这里没人认识我,我完成一次搜索,别人就叫我‘高手’,我不高兴了,还可以发起一次‘道德讨伐’,我觉得挺好。”

  “‘人肉搜索’里的确存在双重人格,而且是挺分裂的。”曾经参加过几次搜索的AT坦率地说,“搜索者本身就是一种不认真的态度,其实,不管你是文艺青年也好文艺流氓也罢,骂人是大环境,是在随波逐流。如果你搜索,而你又不骂人 ,那就不好玩儿了,‘不够娱乐’了。”

  AT补充说:“这种表达方式,有时也是种逃避责任的表现。半开玩笑或者骂人时说的那些话,即使说错了,也好推脱。”娱乐和逃避的态度,是人格“变脸”的诱因。

  “我不认为他们是双重人格,而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Hval说。对于网友们批判或搜索他人时赖以立足的道德感,hval考虑了很久后说:“只有自省范围内的,才可以称为道德。”

  曾经被“人肉”过的网友旖°C旎,经常潜伏在Q Q的人肉搜索群上。“我不是为了搜人,我就是想知道我为什么被他们无情地搜索。”

  旖°C旎说,他看到过别人搜索他的资料,但是他不想跟那些搜索他的人正面对话,“现在,我就是一种看戏的心态。”

  谈话中,旖°C旎突然暴躁起来:“你们别高兴,我也能反过来搜你们。”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人肉搜索 网络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