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过两天,“神舟七号”将腾空而起,中国宇航员将实现太空行走的飞天梦想。近日,原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徐克俊先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亲述了从“神一”到“神六”发射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
本报记者专访原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徐克俊——神舟六次“问天”背后的故事
神一:坚持开大底排除隐患
徐克俊称,载人航天工程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设计来优化,既要提高可靠性,同时还要解决航天员的安全问题,1999年发射的“神舟一号”实际上就是运载火箭可靠性的实验。
徐老称,“神舟一号”发射之前,载人航天工程提出的要求是“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安全,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成功。”幸运的是,在发射前的第一次系统检查中,技术人员发现了多个问题。一是在与推进舱连接的大底上的插头出现了故障,导致控制指导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出现了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用于敏感装置的5个陀螺中,有一个陀螺的参数严重超常。按道理来说,5个陀螺中有3个正常就能运行。
“这个陀螺到底换不换?”徐老称,当时大底已经封上,要换陀螺必须要把这个机器捞出来,就得开大底。然而,开大底涉及到几十道工序,上万个零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感觉我们这个设计没什么问题,但我们还是遵循发射安全的原则,地面一旦发现有故障,就必须在地面解决。”徐克俊称,当时,虽然有很多人举棋不定,但他坚持开大底。就是徐克俊这次难得的坚持,“神舟一号”在发射之前,进行了一次大“手术”,排除了隐患,确保了“神一”的成功发射。
神二:发射前火箭受伤了!
徐克俊回忆说,“神舟二号”发射的时候,航天人员又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出在了飞船的分离开关上。
“分离开关的故障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故障,飞船研制部门的同志经过3天的查找,找出了问题,反映到了我这里。指挥部授命我主持排除这个故障,找出原因。这个故障很不好找,因为信号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我们在航天发射时最害怕就是这个东西。”经过细致检查,技术人员发现分离开关的两个电源线外绝热层是金属镀膜的,两个绝热层碰到一起就容易短路。技术人员在进行测试的时候,经常扶着它上去,推一推或拉一拉,两个电缆线就短路,这就是一下子有信号一下子没信号的原因。
问题检查出来了,解决也就容易了,但接下来的一个险情,让所有的人几乎措手不及:发射前,技术人员在操作时,本来是检查副机,结果连接到了主机上,一下子就把活动发射平台、厂房启动起来了,结果“咣”的一声,火箭就撞到硬骨架的工作平台上去了,火箭十几处受伤。
“航天无小事,当时,现场的人都非常紧张,都以为火箭撞坏了不能发射了。”徐克俊得知情况后,建议立即成立4个组进行调查,第一调查火箭受损的情况;第二调查室内塔架工作平台的情况;第三赶紧调查事故的原因;第四请火箭后方的专家鉴定评价火箭受损的情况。通过3天紧张检查、评审和调研,工作平台修复了,火箭的伤也“治”好了,并最终取得了发射成功。
神三:排障延迟了三个月
“神州三号也有故事。”发射前飞船有一个插头居然不通电。后经严格检查,结果发现另一个插头也不通电。“会不会是整个批次的问题?”徐克俊称,当发现第二个问题插头后,质量控制专家就提出了这样的疑虑,因为航天发射最害怕出批次性的问题。但在进一步的检查中,技术人员发现这样的插头一共有77个,控制着几千个供电点,但这些供电点已经全部封好了。怎么办?徐老称,当时,有设计人员称,77个插头发现2个有问题,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但徐老等人却持不同意见。当时的争论十分激烈,最后指挥部决策,从仓库找,从生产单位找同类的插头,看是不是批次的问题。
“当时一共找来了8个,把插头一解剖,就发现设计方案不合理,生产工艺有问题,验收本身不严格,这肯定就是批次性的问题了。”徐老说,这个发现,让所有的人又惊又喜。之后,技术人员将已经装好的飞船拆开,对插头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生产,重新验收,一个点一个点验收。这次致命故障的发现、排除,使得“神舟三号”推迟了3个月才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