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曾万灵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默默奉献12年,炼成“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测控技术尖兵。从神一到神七,梅州客家人曾万灵全程测控火箭升空、飞船入轨,“他是广东人的骄傲!”作为为数不多的广东人代表,曾万灵在基地被同事高调称赞。但和大多数广东人一样,低调的他再三叮嘱记者:不要把我拔高,我只是这里普通的一员。
1997年到2008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12年,也是曾万灵测控技术日渐拔尖的12年。从神一到神七,他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广东籍亲历者。
曾万灵到基地后的第一个岗位是雷达测量站,虽然中途曾到基地机关工作,但后来还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岗位,只是职务已经由原来的技术小兵变成了技术一室主任。
曾万灵说,在历次“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中,测控通信系统都圆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作为其中一员感到格外自豪。回忆起此前的六次发射,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神一联调联试时对一个隐患的排除。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参试人员,测试时显示屏上的一个“跳点”以转瞬即逝的速度晃过了所有同事的眼睛,却没逃得过他的“法眼”。他马上报告指挥官,并推测可能是一个雷测副站的设备出了故障。排查发现,果然是一个副站的B码传输装置受到干扰。就是这样一个小隐患,可能在发射时导致飞船接收不了指挥官的引导数据,无法正常入轨。正是对这个故障的排除,曾万灵荣立三等功。
如果说神一到神五曾万灵的工作还只是配合的话,那从神六开始,他就担纲起具体的测控工作——负责火箭上升阶段测控系统的组织和协调。这一次,他再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荣获神六金质贡献奖章、优秀机关干部等荣誉称号。
说到神七,已参加过多次测控和全系统演练的曾万灵说,神七各项合练非常顺利,只盼最后一飞。
兄弟轮流休学终圆大学梦
少时家贫,父亲逼于无奈想出奇招
8岁那年,父母离异,母亲离开了这个原本无比温暖的家庭,将4个儿子拉扯大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父亲的肩上。随着兄弟几个饭量和学费的日益递增,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经多次和父亲商量后,一个让曾万灵终生难忘的轮流休学计划开始实施。
挑灯夜读打知识基础
出生于梅州兴宁的曾万灵,和大多数“70后”农村孩子一样,经历过艰苦的童年。8岁那年,父母离异,母亲离开了这个原本无比温暖的家庭,将4个儿子拉扯大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父亲的肩上。曾万灵说,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微薄的工资根本无法维持一家5口人的基本生活。因此,白天在课堂上辛劳的父亲,晚上还要打理自家的田地和繁重的家务。
看着父亲日益消瘦的身体,兄弟4人想帮着父亲干点农活,但每次都会遭到劝阻。父亲说,那时正是读书的基础阶段,只希望孩子们把书念好,将来才能有出息。于是,每天晚上,父亲在外摸黑劳作的时候,兄弟4人便聚在一条长桌上挑灯夜读。“虽然艰苦,但也快乐。”曾万灵说,排行老四的他很感激那段时光,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和哥哥们有了深厚的亲情,跟继母带来的儿子也相处融洽。如今虽身处离家数千公里的航天城,但他仍会经常想念陪他度过艰苦而快乐童年的哥哥们。
14岁就挑起家里大梁
1984年,当时正读高一的大哥休学回家,帮父亲打理自家的几亩农田。此后3年,每年家里都有一个小孩休学在家。1987年,轮到曾万灵休学了,那时他正读初一。成绩出众的他并没有过多地留恋学校,而是像哥哥们一样,毅然选择了休学一年。“很多同学骂我傻,说耽误一年后可能就跟不上班了。”曾万灵说,刚上初一的他或许干不了什么农活,但一想到当初兄弟们商定的计划,他就抛弃了所有的念头,决然留在家中。
他回忆说,这一年确实是他人生经历的一笔财富。以前家里虽然贫穷,但排行“老幺”的他一直享受着父亲和哥哥们照顾。但这一年里,他像之前休学的哥哥们一样,挑起了大梁,成为家里的“管家”。“开始还以为自己干不了农活,但下到田间强迫自己尝试后,却发现其实什么都能做。”就是凭着这股子韧劲,14岁的曾万灵在那一年里下地、喂猪、砍柴、做饭,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当他第二年重拾课本时,此前的同学们已升至初二。他没有丝毫抱怨,而是静下心来重新开始,经过六年苦读,终于如愿考上大学。兄弟当中,除大哥在高二时无奈退学外,其他也都是中专、大专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