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太空技术背后的人文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4日16:10  《环球》杂志

  太空技术背后的人文思考

  韩松平川

  9月份有两件科技上的大事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一件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启动,另一件是中国“神七”的发射。如果把世界分成两个方向的话,那么“神七”进入太空代表了宇宙的大尺度,而大型强子对撞机要探索的则是微观世界亚粒子的尺度。它们都关系到宇宙的起源和终结,以及人类的未来生存,所以9月是一个科技之月。

  太空中的“社会”问题

  在“神七”的新使命中,航天员的人数由“神六”的两名增加到了三名。这本身没有令人感到惊奇,因为39年前,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就把三个太空人送上月球了,而后来的航天飞机能同时把七人送入地球轨道,甚至平民也可以上太空。

  然而三个人之所以比两个人更重要,是因为“三”这一数字所具备的社会涵义。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将来要在太空中建立党支部”。他的意思是,人类是有信仰的。这一点意义很大。宇宙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可能是神舟系列飞船今后始终要面对的。

  “神七”的这次飞行中,有一名太空人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这当然首先是个技术问题,而它更深远的意义则在于,中国人可以在宇宙中真正做一些大事情了。无论是登月,上火星,还是将来要移民外星,甚至与可能存在的外星智慧生物打交道,都需要人在太空环境下工作,需要人离开飞船。如果仅仅把几名航天员放进飞船送到天上去逛一圈,那只具象征性意义。

  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体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有着一个深远的主题——太空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是社会化的生物,是要群体生存的,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宇宙中。所以“神七”的意义就在于,它意味着中国人要在这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涉及很多问题,其中许多是别人无法解决的,是到哪里去受训也无法解决的,因为航天技术可以一样,但在人的关系的定义上,我们是与西方不同的。人在太空中并不是仅仅按照军队模式,用纪律化的方式执行严格操作就够了,也有人与人相处的微妙问题。今后太空人多起来,要建立空间站,建立基地,建立移民点,遇到的情况会更多。我们曾与国际宇航大学的外籍专家探讨,对方认为,可能对中国人太空探索产生很大影响的,还是伦理方面的问题。比如,遇到危险了,是不顾性命,把任务放在第一位,用牺牲精神去完成呢,还是先撤退保命再说,任务留待以后呢?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理解和反应可能不同。但现在都还没有完整的答案。“神六”上天时,多年参与航天员心理选拔科研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时勘曾说,大量的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更加倡导集体主义,德行垂范。在心理品质方面,中国选拔出的航天员更会表现出高度的意志品质,责任心和献身精神。不过,中国文化中的“面子”、倡导宽容忍让,有时也可能会导致复杂情况下沟通效果的降低,不利于信息分享,需要在选拔和培训中予以关注。

  人们将发现,不久之后的太空,既会是一个飞翔着各国航天器的太空,也会是一个充满不同信仰和价值观的太空。那么,它们能否很好地相处?这是“神七”的三人飞行组合需要回答的,也是其他文化背景的宇航员集体需要回答的。

  以技术延续文明?

  另一个人们谈得较多的话题是,“神七”上天,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样,中国人又“炫”了世界一把。因为中国将成为第三个能独立把三个人同时送上天的国家,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巩固了航天俱乐部成员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大国身份。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神七”可能是北京奥运会的延续,因为在奥运开幕式上,一条主线就是中国的辉煌文明和文化很清晰地是以技术来支撑的,比如活字印刷,纸张,火药,航海技术……

  开幕式上的另一种形象就是太空人。有两种,一种是穿着宇航服的中国太空人,另一种是李宁展示的太空行走。而祥云的形象,星球的形象,星系的形象,也都暗示着中国要在宇宙的大舞台上表演。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待“神七”,会觉得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个独立的延续。

  余下来的问题可能还是在技术层面,而不是奥运会展示的那种精神象征。比如,活字印刷,毕升据说要刻几千个活字,才能印出一本书,而西方只需要刻26个字母,所以当时印刷术对西方文明的推动更快。再比如航海,开幕式上展示了郑和率领着十五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但同样在那个世纪,西方用少得多的人、小得多的船,完成了环球航行,发现了新大陆,一个原因是西方人发明了快帆船这种小而灵的跨洋交通工具。

  但这背后又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吗?为什么有的文明只用26个字母和快帆船就能表达他们的思想,达到他们的意图呢?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在未来的宇宙探索中还会存在。实际上,除了自豪外,还可以把重大技术事件当作比照和研习的机会。

  改变思维定势?

  “神七”似乎留下了一个问题:太空活动能够改变地面上13亿中国人的思维定式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往往习惯从历史和圣人那里寻找答案,而不太善于去探索未来,这或许是中国过去几百年来没有做出重大科技发明的原因之一。比如飞船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与神舟飞行任务相关的太阳能电池、温度计、拉链、电灯泡、塑料、雷达、晶体管、数字计算机、圆珠笔、集成电路、互联网等等,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这究竟是不是跟思维定式有关?我们可以作些思考。第一次神舟载人飞行是2003年,而中国人把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至今已有38年。太空活动会不会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不过这个问题也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比如至少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字因此而改变。我们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人,更不是外星人。我们要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改造宇宙,而不是让宇宙改造我们。

  环球杂志2008年第19期稿件,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神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