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一昼夜,天上16日。在发射升空的24小时里,神七航天员经历了16个日出日落,飞行了大约68万公里。
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接收到的飞船舱内实时画面上,记者感受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太空生活。
衣变轨时刻要更衣
从出征到发射升空,3名航天员都穿着白色的舱内航天服。飞船入轨1个多小时后,翟志刚进入轨道舱,为大家取来了蓝色的舱内工作服。
工作服用特殊的防静电棉布做成,具有防火阻燃的性能,价值约3000元人民币。中国航天人历经10年研制的舱内航天服重约11公斤,价值数十万元人民币。
但是,4时03分,飞船启动变轨程序。3名航天员再次全部换上舱内航天服。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的个人防护系统,当飞船出现意外失压时,可在6小时内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复杂飞行阶段穿上舱内航天服,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这也是3名航天员换衣服的原因。
飞船变轨,由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这对飞船正常在轨飞行和准确返回至为关键。约64秒后,飞船又进入平稳飞行状态。翟志刚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飞船变轨结束,完毕。”
记者还在翟志刚臂上发现了一支表盘巨大的手表。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室主任刘伟波向记者介绍说,神七航天员带上天的,一共有8块不同大小、不同性能的手表。3人穿工作服与穿舱内航天服时,分别戴不同的手表。出舱活动期间,出舱航天员与另一名留在轨道舱、但同样暴露在真空中的航天员,戴的又是另一种手表。
载人航天活动中的程序,往往精确到零点零几秒。低头看表,或许会是神七航天员最频繁的动作了。
食大快朵颐花样多
这一天里,航天员分别在25日晚上、26日上午和下午吃了3顿饭。可惜的是,进餐的过程,没有出现在画面上。
此前,中国航天员的“大厨”、航天员中心航天食品营养代谢研究室主任陈斌向记者透露,神七飞船上的食品更加丰富,航天员能在太空中第一次吃上真正意义上的炒菜,还可以通过各种调味包来调整饭菜的味道。
因为工作的紧张,3名航天员轮换吃饭。
费俊龙神六飞行归来后,列出了这么几样他觉得在天上味道不错的东西:虾仁、红烧牛肉、烤麸、叉烧肉。不知神七航天员返回后,又会盛赞哪几样太空“大餐”?
睡躺着站着都入眠
26日零时20分,翟志刚、景海鹏开始第一次睡眠。26日上午的画面显示,在返回舱里值守的景海鹏半躺在座椅上,安静地睡觉。他双手抱在胸前,手脚好几次有些微微的调整,眼睛却一直没有睁开。
或许这只能称作“打盹”。因为飞船里真正意义上的睡觉,应该是在轨道舱完成的。
神舟飞船的睡袋固定在轨道舱的舱壁上。这种用保暖织物和羊绒絮片做成的睡袋,重量不到两公斤。航天员钻进睡袋,一拉拉链,就可以睡觉。有意思的是,在微重力条件下,睡觉不受姿势的限制,可以躺着睡、坐着睡、站着睡,甚至倒立着睡。
不过,睡觉时,航天员一定要将手臂放进睡袋里,把双手束在胸前,以免无意中碰到仪器设备的开关。同时,由于失重环境影响,睡眠中的人会有四肢脱离躯干的感觉。一名苏联的航天员就曾在蒙眬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当成向自己飘来的“怪物”,吓得不轻。
神五飞行时,为杨利伟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但他只睡了半个小时。杨利伟说,第一次的飞行机会非常珍贵,我想用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太空的奇妙感受。
神七飞行中,每人每天安排了4到8小时的睡眠。不过,在飞行初期,翟志刚似乎有些睡眠不足——26日凌晨飞船变轨时,出现在返回舱里的翟志刚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
忙各司其职难聚首
25日23时20分左右,刘伯明轻轻托了一下翟志刚的脚,翟志刚像鱼儿一样“游”进了轨道舱——这意味着,航天员开始“干活”了。
这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围绕着“穿衣”来进行的。舱外航天服的启封、组装、测试、穿戴到在轨训练,持续进行了十几个小时还未结束。
轨道舱显然比返回舱宽敞多了。翟志刚和刘伯明很难同时出现在镜头里,即使是“双人照”,也常常只是两个肩膀或者两双挥舞着的大手。在大多数时间里值守在返回舱的景海鹏,则保持着另一种工作状态。他左手拿着手册,右手持长长的黑色操纵杆,在面前的仪表板上进行各种操作。他的双脚,被绿色的束缚带固定在座椅上。
当两位同事在轨道舱里从事舱外航天服的准备工作时,景海鹏全神贯注地坚守着他的岗位——飞船监测与地面联络。
乐失重空间乐趣多
从飞船入轨起,航天员们就迫不及待地体验他们向往了10年之久的太空生活。
船箭一分离,翟志刚放开手中的飞行手册。刘伯明轻轻一碰,手册在空中慢慢地翻转起来。景海鹏随即放开了绑在另一本手册上的笔。
在3名航天员轮流值班的过程中,这成了一个固定的游戏。26日晚上刘伯明值班时,还把手册放在眼前阅读。手册停留了几秒钟后飘走,又被他拨回来。反反复复,乐此不疲。
从太空看地球,航天员们在这一天里饱览了如此奢侈的景色。
26日13时30分,景海鹏拿着相机到飞船的左舷窗开始了一连串拍摄。大概是对照片不太满意,他在检查了一通之后,再次贴着窗猛按相机按钮。
3分钟后,景海鹏把原本已经打开的返回舱舱门往下一拉,双手举着相机冲上拍摄他的两位同事。接下来,他的拍摄角度,又转移到了飞船的右窗。
抬头看飞行参数,记者发现,此时的神舟七号正飞翔在中国的上空……
据新华社
胡锦涛接见神七参研参试单位代表
据新华社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切接见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参加接见。
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昨天晚上,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准确入轨,目前飞船正按计划飞行。能够在发射现场和同志们一道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我感到格外高兴。
胡锦涛指出,现在,我们已经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但今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他殷切希望参研参试单位的同志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再接再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确保神舟七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神舟七号征集祝福
本报开通“神七祝福通道”,接受市民祝福,可以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也可以是一首短诗、一副对联……本报将在神舟七号专题报道中定期发布市民精彩祝福话语。
读者可以将祝福短信发送至13477038528,也可以发送至电子邮箱zhangkunyi@vip.sohu.com,或拨打本报热线电话027-87666666,表达心中喜悦。
本报记者 张鲲翼 实习生 覃华芳
◇祝福选摘
上联:奥运五环连玉宇,赤子光临奥体;
下联:神舟七号渡银河,福娃鸟瞰神州。
——广东读者 余仁杨
三十年沧桑巨变,
九万里风鹏正举。
——长江商报网网友 田野老牛
神舟七号飞天宇,五洲震荡风雷激。四海华人皆庆贺,齐奏中华腾飞曲。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马晓岸
◇你问我答
本报给你解答神七疑问
航天员是如何选拔出的,有哪些指标?航天员出舱时,声音怎么传到地面?返回舱落地时,地面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对于神舟七号,你也许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问?只要你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报都将在“读者点彩”里给你满意的答案。
读者可将你的问题发送至电子邮箱:zhangkunyi@vip.sohu.com,也可以加入“神舟七号飞天”读者QQ 群参与讨论。群号:7632399
读者提问:神七在飞天的过程中除了使用太阳能还使用其他能源吗?
专家解答:在神七飞天的过程中,太阳能提供的只是电能。太阳帆板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并储存在太阳能电池内,这保证飞船的正常工作。但是神七在飞天过程中,太阳能不是唯一的能量来源。在飞船的返回舱内还有相应的燃料能源,供宇航员出舱以及特殊情况下返回地面使用。
本报记者 张鲲翼 实习生 覃华芳
◇连线本地
乌云密布 江城上空未见神七倩影
明日凌晨6时是最佳和最后观测机会
昨日,江城阴云笼罩,天公不作美,市民没有看见神舟七号的倩影。省天文学会专家介绍,随着神七运行轨道切面不断西移,明日凌晨6时左右将是武汉地区最佳的观测时间,同时也是最后一次观测机会。明天白天,神七就将返回。
未见神七 市民遗憾
昨日,原本要一览神七倩影的武汉市民非常遗憾,满天的乌云挡住了星空。昨日,理论上武汉可以看见神七,但是一整天乌云密布,神七与武汉市民擦肩而过。在不少高校的操场上,不少学生还拿着相机,准备记录下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但无奈天不遂人愿。
明日凌晨再次“约会”
不过,昨日并非武汉地区的最佳观测时间。省天文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高布锡介绍,神七飞船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轨道飞行时,轨道高度比较低,而神七本身体积比较大,当符合光学可见条件时,人们有机会用肉眼看到神七。而昨日神七运行轨道离武汉较远,只是理论上可以观测。明日凌晨6时左右才是武汉地区最佳的观测机会,由于神七明日就将返回地面,所以明日凌晨也将是武汉市民最后一次观测机会。不过,专家介绍,当日如可以观测到,神七也将是一个在天空中缓慢移动的亮点,速度通常比流星雨慢,比夜航飞机快。
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明日江城还将是多云的天气,能不能看到神七,还将是一个未知数。
本报记者 张鲲翼 实习生 覃华芳
神七主着陆场昨日全线封闭
随着神舟七号飞船的顺利升空,国人的目光开始紧盯身处太空的三名航天员。在许多人看来,神七的安全升空即标志着此次发射的圆满成功,但殊不知,安全返回才是载人飞船的最后一关,也是载人航天成功的标志,因此神七能否顺利返回,并安全着陆在预定回收点格外重要。内蒙古四子王旗则是神七的主着陆场,近日,记者潜入其中,与牧民一同目送神七升空。从昨日起,四子王旗全境开展大排查,按照要求,一切与神七回收无关的人员都将被清理出去。
23日4点钟左右,记者突然听到空中有巨大的响声,顺势看,五架迷彩色军用飞机盘旋在草原上空,演练一直持续三个多小时。当地牧民对记者说,这是搜救队在对神七回收搜救做最后的演练。据当地牧民讲,演练开始时,车辆和直升机以网状分布,一点一点的排查,最后锁定目标。
“有个铁蛋蛋(模型飞船)躺在草场上。就像一个没嘴没把的水壶”,近距离接触此次演练的牧民告诉记者,模型飞船高约2米,直径3米多。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