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出舱约20分钟,可能携带五星红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在昨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航天员将于今日下午4时30分前后进行首次太空行走。预计神七航天员的出舱时间,从打开舱门算起,到关上舱门需要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航天员在舱外活动20分钟左右。
另外,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介绍,担任出舱任务的航天员是翟志刚。
翟志刚将出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神舟七号航天员乘组的任务和分工情况。这位负责人说,神七乘组第一次设置了指令长岗位。担任这个岗位的是01号航天员(翟志刚),他同时也是出舱航天员。02号(刘伯明)和03号(景海鹏)分别为轨道舱航天员和返回舱值守航天员。
三人分工合作
在船箭上升段,三名航天员都在飞船返回舱里进行相关操作。01号正对飞船仪表板,02号和03号航天员的座椅以30度角分别位于01号的左侧和右侧。在仰卧状态下,02号与03号航天员的头部,紧挨着飞船的左右舷窗。
飞行进入出舱活动段后,01号和02号航天员进入轨道舱,03号航天员则留在返回舱,负责飞船监测和地面联络。
01号航天员将穿上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出舱回收试验样品并进行舱外行走。02号航天员穿上俄罗斯产“海鹰”舱外服,在轨道舱内为01号提供支持。
可能带上国旗
目前,舱外航天服已经组装完成。神七传回的舱内画面显示,轨道舱内有一面红色的旗帜,经确认是一面五星红旗。是不是航天员迈步太空,会带上这个旗帜呢?对此,杨利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对,我们会有一些安排。现在是保密状态。”
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天下午16时30分前后进行的出舱活动安排,会向全国人民和世界媒体公开透明地播出。
据新华社、央视
◇昨日现场
10:20 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
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对“飞天”、“海鹰”舱外航天服及舱载对接系统进行启封后,分别对2套服装可更换部组件进行了安装与检测。
19时40分,两人同步对“飞天”舱外航天服和“海鹰”舱外航天服以及舱载设备气密性和阀门工作性能进行了检测。经地面控制中心确认后,他们穿好生理背心,戴好通信头盔,打开舱外照明灯,与位于返回舱的景海鹏共同进行有线通讯、照明和摄像检查与数据传输检查。
26日22时许,经地面控制中心确认,航天服各项测试指标正常,3名航天员的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正常。
22:10 翟、刘进行在轨训练
翟志刚和刘伯明首先检查并设置舱外航天服和舱载对接系统状态,戴好个人装备。然后,2人分别穿好航天服,关闭航天服背包门,检查舱外航天服及舱载对接系统控制机构及气密性,调节服装尺寸,开始进行移动训练。
整个在轨训练持续约100分钟。训练过程中,地面控制中心可以通过各种下传的数据及生理变化参数,考察和分析航天员在失重条件下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心理倾向和动作定式,以及航天员活动引起的人船相互影响,真实记录航天员在飞行中的活动情况和干扰影响,精确计算航天员活动对飞船姿态的扰动情况,为修正飞船轨道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23:36 翟志刚着“飞天”首次亮相
在长达十几小时的准备工作之后,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于26日23时36分第1次在茫茫太空中的神七轨道舱内亮相。
记者从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身着纯白色“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和米白色“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一起,正在进行在轨训练。
◇声音
舱外服未经飞行验证有一定风险
出舱需要舱外航天服,还需要气闸舱,这些产品都是新研制的,没有经过飞行验证,这里存在一定风险。
据中新社电 针对航天员出舱活动最主要风险的问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昨日表示,神七航天员舱外航天服是新研制的,没有经过飞行验证,存在一定的风险。
王兆耀表示,这次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特点中,很显著的一个就是任务风险大。
第一,出舱的过程,在地面上很难完全真实、全过程地模拟。太空中有失重,有高真空。在地面可以模拟真空的环境,也可以模拟失重的环境,但这两项很难同时进行,很难在地面完全真实地模拟训练出舱程序。
第二,出舱需要舱外航天服,还需要气闸舱,这些产品都是新研制的,没有经过飞行验证。王兆耀表示,这些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都很高,这里也存在一定风险。
第三,航天员在轨道上要进行大量的操作,他们从第9圈一直到19圈,要对航天服进行组装、测试、训练,还要穿脱、出舱,到外面取回试验样品,进行气闸舱的泄复压。王兆耀指出,这一系列操作不能失误,要求非常高。
三大设备训练航天员出舱能力
神七航天员在地面上如何进行出舱活动训练?航天员系统负责人日前向记者介绍了专为神七出舱活动研制的三大关键设备:失重水槽、低压舱以及出舱活动程序训练器。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说,这三大关键设备都是在2008年初投入使用的。从技术和训练效能来看,设备与国际上基本接轨。
第一大设备:失重水槽
失重水槽模拟的是航天员从开舱门准备到返回飞船的舱外活动全程。
航天员中心地面模拟试验设备研究室主任马爱军介绍说,中国的失重水槽是亚洲最大、世界上第三大的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整体设计寿命为30年。航天员在这里下水后,通过增减配重使人体的重力和浮力相等,就会产生模拟失重的感觉。
第二大设备:低压舱
所谓的低压舱是指“舱外航天服实验舱”,用于模拟太空真空环境。
陈善广说,神五、神六航天员都是在飞船创造的一个与地面相似的大气环境中工作、生活,但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首先要面临的就是真空环境。这对舱外航天服等设备和航天员的身体与心理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航天员在低压舱中开展的适应性训练,主要包括心理训练、舱外服和相关设备操作训练以及发生故障如何处置的应急训练。同时,舱外航天服研制期间的测试,也是在这里进行的。
第三大设备:程序训练器
出舱活动程序训练器,用于训练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与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相关的操作,包括正常和故障模式下的训练。
据航天训练模拟器研究室主任晁建刚介绍,训练器能够用常压环境模拟出真空环境中的工作模式,包括航天员上下飘移的空间运动模式。同时,通过“以假乱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空间设备工作状态,航天员在这里听到、看到的一切,跟天上的真实情况是一样的。
据新华社
出舱头先脚后
1.穿衣
航天员首先要启封打包的服装,然后把各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再把氧瓶、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穿上舱外服后,航天员进行大约100分钟的在轨训练,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这些工作结束后,2名航天员将进行几个小时的休息。
2.泄压
航天员再次穿上舱外服,检查服装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及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
轨道舱气压泄至3千帕时,舱外服与飞船的气液组合连接器断开,服装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此时,舱外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3.开门
轨道舱气压降至两千帕左右,就可以开门了。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了,再把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就得用一个类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
4.行走
头先脚后,探出半个身子后,出舱航天员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影头“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轨道舱外壁上的固体润滑材料,递给舱里的航天员。
之后,出舱航天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在失重的环境中,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
5.返回
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