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02:38  新闻晨报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北京时间27日17时,当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顺利返回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技术突破。中国也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1965年3月,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由上升2号飞船出舱行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同年6月,美国航天员怀特在乘双子星座4号飞船飞行时实现出舱行走。43年来,掌握太空行走技术的国家数量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出舱活动。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太空行走技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日益突出,其最直接并为人们熟知的作用是完成太空作业,修复载人航天器或其他航天器上的受损部件。

  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 “天空实验室”“太阳峰年卫星”和“哈勃”空间望远镜等多个航天器。苏联航天员则通过太空行走修复过“礼炮号空间站”和组装、维修了和平号空间站。目前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则是通过多次太空作业组装完成的。

  中国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立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长期有人值守的空间站。掌握太空出舱活动这一关键技术,意味着为实施下一步的空间交会对接,实现最终建立空间站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6∶34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打开轨道舱门,按程序启动出舱。 ”

  邓一兵:出舱之前,航天员进行了最后的系列准备工作。27日上午10点多,航天员经过第三次医学检查确认后,进行了轨道舱内一些物品的转移和舱内一些设备状态的设置工作,并对舱外服的状态进行检查、确认,随后进入了轨道舱。返回舱舱门关闭并检验正常后,在轨道舱的两名航天员进行了预控工作,航天员穿上了航天服,进行了最终的气瓶检查。完成之后,航天员对航天服进行了大流量冲洗,随后进行吸氧排氮工作。轨道舱泄压完成后,在人员状态和设备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航天员就可以进行出舱活动了。

  16∶35

  在刘伯明的帮助下,翟志刚一只手固定身体,一只手将轨道舱舱门解锁,用力缓缓打开舱门,整个开门过程持续了约6分钟。

  邓一兵:开舱门的动作有一些难度,因为在真空的状态下,人没有着力支点。开舱门需要丰富的经验,之前航天员在地面对此已经反复训练。舱门一开始开了又关了,是因为航天员在舱门前的位置没有完全摆好,他挪不开身,门刚开就被挡住了,所以第二次他找了个好位置,再把舱门打开。不过这个叫做“花絮”,不叫“意外”。开舱门的时间和我们预计的差不多,在5分钟到10分钟之间。我认为开舱门过程非常顺利,能达到这个效果,应该是比较满意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在昨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通过电视直播,大家感觉到这次开舱门的时间是长了一点,其实开舱门的动作在地面是做了大量的试验和验证的。不过,我们此前已经讲到,风险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不可能把航天出舱活动整个过程程序在地面完全真实地全过程演练,因为现在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又制造真空、又制造失重。“虽然我们经过大量的试验、演练,但是空中的环境跟地面还是有差异的,因此就增加了难度,但这些都是在我们想像当中的。这个问题也加深了我们对空间环境的认识,我们的科学家、专家们还要对这个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16∶41

  身着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舱外航天服——“飞天”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开始实施中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

  邓一兵:出舱后大家已经看到了航天员身着舱外服的样子。航天员胸前白色的“脐带”实际上是给航天员供电用的,它还要执行数据传输和通信任务,另外还有安全备份作用。舱外服的工作不完全靠脐带,它的背包是一个便携式系统,本身就具备供电、保湿、供氧的功能,能够自主进行工作。在舱外的活动都是靠背包的自主系统进行工作的。脐带的作用是,一旦背包出了问题可以保证安全。航天员戴的手表,是用于舱外工作计时的。他手腕上有一面镜子,是因为他身前有按钮,航天员可以通过镜子看到按钮。

  另外,出舱过程中,地面测控人员曾报告说,仪器显示轨道舱出现火警。对此,王兆耀表示,说实话当时我们的心情是非常紧张,但当得知是报告轨道舱有着火点,我们反而感到轻松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时候的舱门打开了,它和外界真空环境是相通的,不可能着火,因为没有空气、没有氧气。“后经查实,是一个感烟探测器虚警,因此对我们后面整个飞行不会有任何影响,这点请大家放心。”

  16∶48

  刘伯明将国旗递给翟志刚。翟志刚在太空挥舞五星红旗。

  邓一兵:舱外的任务主要是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讲话并展示五星红旗。翟志刚的身上始终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连,每一步操作之前,他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

  我们所谓的舱外行走,不是一般“行走”的概念。在太空中失重的情况下,要靠手来使劲,所以我们在轨道舱外设计了一些扶栏。翟志刚抓住扶栏在轨道舱外进行攀爬的动作,就是出舱的太空行走。刚才他运动的范围不是太大,也在我们的计划当中。我们计划是根据出舱时间的富余程度决定往外攀爬多远,所以多走一两米不是我们的指标,也不是硬性要求的。

  □刘伯明将五星红旗递给舱外的翟志刚

  16∶51

  翟志刚在舱外回收固体润滑材料,并将它交给轨道舱内的刘伯明。随后翟志刚进行局部太空行走。

  邓一兵:翟志刚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回收在轨道舱外的固体润滑材料实验装置。第三件事,是在舱外进行局部的行走。这些都按照我们的计划在进行,现在已经全部完成。

  我对翟志刚刚才在舱外的行走感到非常满意,因为在太空行走就是这样一个姿态,国外航天员的行走都是这样一个姿态。可能不同的人看到的感觉不一样,我们作为航天人,看到翟志刚刚才的一幕,就像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一样,虽然有点蹒跚,但却非常满意。没有太夸张的动作,因为出舱还是要讲究安全、稳妥、可靠,保证我们完成任务就可以了。

  16∶59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翟志刚在轨道舱外移动,随后进入轨道舱,完成这次太空行走。

  邓一兵:我看了一下时间,大概20分钟,基本上还是符合我们的要求的。整个出舱活动的计划时间是30分钟,舱门一旦打开,出舱活动就算开始了,因为这个时候轨道舱和外太空的环境已经完全一样了,这是我们出舱活动的起点。所以出舱门之后,在舱外行走的时间就是20分钟左右,这个时间还是符合的。

  17∶01

  轨道舱门关闭。在完成舱门密封情况检查后,翟志刚报告:“轨道舱关闭舱门,正在检漏,完毕。 ”轨道舱舱门检漏结束,结果正常。

  邓一兵:一般人都认为舱门关上了,舱外活动就大功告成,但实际上风险并没有完全消除。舱门关上后,我们很关心是不是关严密了,如果关不严密,轨道舱复压就很困难,这对于航天员能不能回返回舱很关键。所以下一步是要检测舱门,先要把压力复到半个大气压。在这种情况下,要确认状态,如果舱内的状态正常,舱门不漏,这个时候舱外服要转到返舱的模式。要等到轨道舱和返回舱两个舱压力平衡之后,航天员才可以回到返回舱。

  航天员在舱外会被宇宙射线辐射,但是舱外服有防辐射的功能,可以保证他的安全。舱外服用完之后搁在轨道舱,不带回返回舱。航天员返回的时候不会带有放射性物质,不会成为放射源,也不会对舱内航天员的安全构成威胁。

  门难开、假火警,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有惊无险

  出舱第一句话: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

  □晨报记者 郭翔鹤 北京报道

  喘着粗气费力地打开舱门,排除了仪器误报火警的干扰,01号航天员身着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飘”出舱门,掌声响成一片……

  昨日16时41分,中国神七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新闻晨报记者在北京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中心,与权威航天专家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工程师邓一兵,现场为晨报记者讲解了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的全过程。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