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中国“神七”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随着神舟七号飞船各项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担负飞船返回舱回收和航天员搜救任务的着陆场系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浪网邀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神舟飞船回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林斌解读返回前准备工作。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尹俊:
各位网友大家好,神舟七号经过了发射和出舱行走之后,今天终于要回到地球了。我们今天也请到了一位专家跟我们聊一聊神舟七号返回的相关话题。
首先介绍一下今天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的这位嘉宾,他就是航天科技集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林斌老师。
林斌:
朋友们好。
主持人尹俊:
飞船现在还在轨道舱内运行,回来之前还要经过一系列的动作才可以开始返回,是吧?
林斌:
对。今天非常关键,成功与否跟最后一个关键的环节很有关系。在这之前,首先要进行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回来的时候先发出指令让他调整姿态,反推火箭,使他朝着地球的方向运行。这很关键,是按照编制的程序遥控执行的,只能够朝地球方向走。此后要经过一个过渡的滑行阶段,大概到了地球表面上空100公里左右,就进入到大气层。因为速度很高,每秒大概8公里左右,超音速,气流对返回舱的气动力作用压力很大,又把动能化成为热能,所以,进入到大气层以后,空气的密度加厚,整个返回舱要被加热,温度要达到两三千度,这时我们就会看到一团火球。
主持人尹俊:
像流星一样的感觉。
林斌:
对,就是像流星,这就是个危险区,而且还过载比较大。因为气动力作用在返回舱上面,人的感觉也是很难受的。这一段时间外面无线电信号已经没有了,地下都测不到,形成黑障区,要过一段时间。
主持人尹俊:
是因为速度太快?
林斌:
速度太快,外面被等离子体包围了,控制大厅抓不着飞船信号了,航天员心里头就有点不很踏实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大概到距地面40公里高度左右就会出了“黑障”区,速度下降,力的作用就小了,温度也逐渐小了下来。
主持人尹俊:
又能捕捉到飞船了。
林斌:
大概到了距离地球表面15公里高度,这时气动力跟重力接近于平衡。为了工作紧凑一点,我们选取离地面10公里左右开始工作,把伞舱盖弹掉,开始工作。
主持人尹俊:
降落伞的盖子?
林斌:
降落伞的伞舱盖。刚才讲已经过了火焰区,现在弹出去还比较平稳,但是力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弹出去也是关键,盖子打不开,下面的伞就出不来。弹出去,借用盖子的动能,把一个引导伞顺便拉出来,引导伞拉出来以后,在空气中间就产生了气动力,把减速伞拉出来,减速伞一到空气中间就展开了。但是为了减少力,不让它完全张开,半张开状态,过了一段时间再完全张开。到减速一段时间,把速度降低了,大约到了距离地面8公里左右,把减速伞分离掉、抛掉,顺便又把主伞拖出来。
主持人尹俊:
一共三个降落伞。
林斌:
降落伞是算上引导伞,引导伞还有串联的,有一连串。
主持人尹俊:
您跟我们说过降落伞,材料很特别,跟衬衫一样薄,但是直径很大。
林斌:
直径30多米。
主持人尹俊:
也很大了。您的工作其实是保证飞船从开始返回一直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平安无事,这是您这个系统工作的核心内容所在。
林斌:
我这个分系统是回收着陆系统,把载人飞转返回舱,它到了10公里左右,每秒200多米的速度,如果没有减速,落到地面,肯定船就毁了,人也要受伤。我们管的就是回收着陆,分界线就是10公里以下到安全落到地面,管这个阶段。当然也是非常关键的,大家很注视我们这个环节。
主持人尹俊:
林老师,您刚才总括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下飞船着陆的过程。返回之前得做到轨道舱和返回舱的分离,说到分离,有很多网友担心,当年前苏联加加林太空漫步后返回的时候,返回舱和轨道舱脱离,本来应该是用几秒钟分离,结果用了十几分钟,出了一些故障,当时差一点出了危险。有网友担心,是不是这个地方难度特别高,很容易出危险?
林斌:
在这个环节尤其是苏联已经出了这个事,我们特别注意,按道理有这种故障就不应该再重现了。既然过去人家有这个故障,大家就特别注意这些方面,增加很多试验,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再出现这个问题了。反而没有遇到的一些故障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