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究竟还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17:18  观察与思考

  张力桦

  据报道,伦敦前副市长罗斯义先生前不久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讨会”上预期,上海在50年之内不可能与伦 敦金融中心的地位比肩。理由是伦敦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经历了200年的风风雨雨,纽约用了150年,中国的改革开 放历史才短短30年,就雄心勃勃地要争取“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难以企及的。我们无须争议罗斯义先生所言是否就是举世 公认的金融中心必须经历的历史进程,单就目前上海的现状与我们所期待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和国际上老牌的国际金融中 心相比还不可同日而语,上海在国际化进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确实需要讨论的话,当务之急莫非是“在国际化进程中 上海究竟最缺什么和最需要补什么”的问题。

  国际大都市之由来

  对于国际化城市,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的经典解释是,世界城市是指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 性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且拥有巨大人口规模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目前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主要有纽约、伦敦、巴黎、芝加哥、莫斯科、法兰克福等,在亚太地区,则有东京、香港 、新加坡、汉城等。其中,香港用了30年时间才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的指挥中心 、国际空港和海港转运中心、国际性旅游和交通中心以及国际信息中心。新加坡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渐成为世界著 名的商港、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旅游中心。

  最新关于城市国际化的研究表明,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与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以及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 紧密相关。即城市国际化离不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制度背景。在此过程中,人员的国际性流动和迁移是 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特征。而度量一座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个城市中外籍人口的比重。

  纽约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几乎世界上所有主要国家都有移民在纽约。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民使用的语言多 达121种。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纽约市的800万人口中,在国外出生的占35.9%,而美国全国的这一 比例为11.1%。伦敦也是一个人口结构极其多样化的城市,在伦敦750万总人口中,约30%以上为外籍人口,大约有 21.8%的伦敦居民出生在欧盟以外地区,伦敦市民使用的语言多达300余种。

  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就各大城市目前的外籍人口比例而言,即使以最低标准的5%计算,目前 仍无一能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然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纵深发展,中 国大陆未来的国际化大都市很有可能首先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中产生,这几个城市各自有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 以及珠三角都市圈为依托,并引领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上海金融环境相对较优,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 程无疑占得先机。

  上海国际化发展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国际化其实质是商品资本、货币资本以及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当今世界国际性城市的 竞争并不仅仅是城市之间的竞争,更是代表各个国家和民族,以城市集团为整体而进行的竞争。集团规模越大,组织越有序, 竞争力就越强。

  2007年,上海市人均GDP为66367元,按年均汇率计算,约为8849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408 .50亿元,占上海市GDP的比例为52.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512.62万人,占本地909.08万从业人员 的比重约为56.4%;2007年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为1209.08亿元,约占GDP的10%;金融业从业人员21 .61万人,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4%;上海2007年共举办309次国际会展,展出总面积为475万平方米;至2 007年底,上海拥有海外企业109个,海外投资总额约为30.18亿元。

  从金融机构集聚来看,2007年,上海市各类金融机构已达604家,其中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131家,外资 银行及财务公司达84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45家。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资产总计7567.11亿元,比2006年 末增长了54.7%,其中,人民币资产总计3884.61亿元,约占51.34%。

  从对外贸易来看,上海1978年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只有30.26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9 .1%,其中外贸出口占GDP的比重为18.2%。至2007年,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829.73亿美元,相当于 GDP的比重为176.5%,其中,外贸出口商品总额为1439.28亿美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89.8%。这个 指标已经达到了中等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

  从外商直接投资来看,2007年上海吸收外资实际到位金额79.2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吸收外资金额占比达6 7.1%,占上海2007年本地投资比重约为19%,接近中等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至2007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 和地区已达130个,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84家,投资性公司165家,外资研发中心244家,初步达 到国际化城市的水平。

  上述指标说明,从人口规模、金融中心发展状况、跨国公司总部集聚状况、第三产业的增长状况、对外贸易和外商投 资状况、国际旅游入境人数以及外籍人口状况等方面来看,上海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国际化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虽然 和当今世界几个具有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有相当的距离,发展国际性合作和交流也不是一朝一夕之 事,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上海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了初步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 仍然有可能通过国家的有序组织和调控,依托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建设成对人才、资本、技术有较强吸引力并对周边地区 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国际金融中心之精髓

  纽约和伦敦首先都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在此基础上,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各种创新产业在此集聚,接下来金融 服务业才慢慢地枝繁叶茂,蓬勃发展。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机会了解这两个城市,亲近它们,并逐渐喜欢 上它们。但喜欢它们的前提是,这两座城市都拥有开放的气质,使各种领风气之先的产业都能在这儿找到根植的土壤,才能吸 引世界各地富有创意的人才到此汇聚。能为创新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伴随朝阳产业共同成长的金融服务业,也一定是充满生 机活力的,金融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于立足传统经验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当世界各地的金融人才不约而同向纽约、伦敦集聚 时,这两地便成了举世公认的金融中心。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过多地关注于“全球金融人才的聚居地自然就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而忽视了前面的那个漫长 过程,或者我们从来没有忽视过,上海一直在努力构建“四个中心”,期望四个中心的平行发展能为上海创造奇迹,能尽快缩 小与老牌金融中心之间的距离。目前的上海仍只是中国的上海,虽然这个城市长期都在吸引全国无数的建设者近悦远来,但在 上海工作的外籍人士占居民的比例远未达到伦敦的30%左右。

  有鉴于此,上海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前,首先要成为世界的上海,需要地球村的其他村民因为了解上海,渐渐地喜 欢上海,进而主动寻求到上海发展事业的机会,并心甘情愿地在这儿安家落户。即使上海对世界居民来说也能形成巨大的“磁 场效应”,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已经拥有1300万人口的上海又怎能容纳更多的外来人口呢?人们觉得难以想象,或者这个 时期就将非常漫长了。国外移民来上海定居的过程,也意味着本地居民必须同时向内陆省份或国外迁徙。人们的乡土意识需要 更新,上海的体制和城市精神中也将渗入更多包容和创新的元素,毕竟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才会平添更多的活力与机会,才能吸 引外国人不远万里来此地圆梦。

  金融业的灵魂同样在于创新,但创新对我们的监管水平和监管文化提出了不可逾越的高要求。突破监管的“瓶颈”是 发展金融业的基础。这个立足行业的技术问题又是根植于社会产业发展大背景下的。目前,上海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并没有占 据优势的创新产业,因此现在定论上海是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亦为时过早。我们现时的任务是,在描绘美好蓝图的同时,培 育城市的开放心态,真正领悟“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内涵,为他国人才提供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尊重互助的精神氛围,吸 引越来越多的国外居民在此逗留并流连忘返。然后,在多元文化的土壤上,力争齐心协力地开拓创新。世界金融中心的成长经 历莫不如此,美国本身是个移民国家;伦敦则是“四海为家”的世界居民的乐土;新加坡、中国香港、苏黎世等各具特色的金 融中心无一不在通用着几种语言。历史意味着规律,我们正在征途中。

  上海须治人才软环境软肋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其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能力,而最关键的是人才,因为人是创造和 创新的主要原动力,资本和技术则提供了这种创造和创新的必要资本和技术支持。换言之,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人才都是事关 成败的关键因素。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首先需要科技创新和国际化人才的集聚。

  2007年上海的研发投入只有311亿元,虽然比2006年增长20.15%,但其占GDP的比重也只有2. 6%。而上海2007年的普通高校仅60所,毕业生数11.85万人,毕业研究生2.39万人。这与上海目前的经济发 展状况及经济实力极不相称,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所需要的强大创新动能和教育实力支撑更是相距甚远。

  另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上海市就业人员中,只有28.32%受过大学专科 以上教育,其中受过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教育的就业人口约为14.42%,高中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 7.5%,而初中以下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达就业人员总数的44.1%。和伦敦1/3成年人拥有大学或同等学历相比,上 海的劳动力素质显然有待提高。

  对金融业来说,人才的集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以创新促发展的阶段,国际金融中心 的形成将越来越取决于市场的创新能力和凝聚能力。提高金融创新能力需要一流的金融人才,上海是有近2000万人口的大 都市,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最少应有100万人从事金融业,但目前上海的金融人才尚不足20万,而纽约拥有77万金融 人才,香港也有35万。因此,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除了加强“硬指标”建设外,还要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 才的“软环境”建设。

  古人云:“欲致鱼,先通谷;欲求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人才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关系,相互促 进,相互影响,是辩证统一的。这里所说的人才硬环境,是指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包括工资待遇、吃穿住行、安全等,是人 们生活的最基本需求。而人才的软环境是指人的社交活动、人际关系、自尊心满足、个人专长发挥程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因素 总和。如果说人才硬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基础,那么人才软环境就是留住人才的灵魂;诚然,作为正在走向国际化、创建国际金 融中心的上海,在引进人才硬环境,诸如:投资、工资待遇、成果分享、住房补助、户籍等方面已经给予了人才不少物质性的 优惠,取得的成果也毋庸置疑,但如何留住国内外人才,使其身在上海、心在上海则是需要我们缜密考虑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一个缺少食物、自尊和爱的人会首先需求食物,这一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人们的注意力 就会集中到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这也说明了人才软环境建设是人才对于更高层次需求的 满足。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历时已久,但金融人才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上海,人才聚集度与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 有很大差距。海纳百川,是一个城市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人才软环境建设也是提升上海国际化形象的重要举措 。

  首先,要有与国际金融中心接轨的收入待遇。在很多人眼里,金融人才的收入足以称得上“打工皇帝”。他们可以去 香港工作,也可以去纽约工作。对于收入,他们自然会与其他市场进行横向比较。如果他们看好一个市场的发展前景,暂时收 入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能低很多,否则,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金融人才通常更关注他们的工作环境, 感受自身价值能否得到体现,专业能否得到尊重。我们应当创造条件,实现对各行业领军人物的引进,从而提升金融行业的整 体水平,更好地推动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

  其次,让国内外金融人才在上海“安家”和“落户”,留住人才。上海曾经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历史上也形成过很 好的人才环境,“来了就不想走”曾是上海的骄傲。但现在,上海的金融人才引进出现了瓶颈,不少优秀金融人才都放弃了在 上海就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居住成本的提高。

  除了“安家”代价较高之外,“落户”的高难度也降低了上海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现行政策, 弥补其局限性,打破我们现在的行政范畴框框,努力去吸引、培养和真正地留住金融人才。

  总之,追求海纳百川的上海,应当有更宽广的胸怀,创造更宽松的人才集聚环境,敞开大门吸引金融人才,为他们创 造更好的工作、生活、创业的“软环境”,更好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融入国际金融人才流动大循环

  我们要有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人才观。什么是金融人才?学历等于“人才”?职称等于“人才”?名气等于“人 才”?这些标准都难以体现市场需求,也忽略了市场对人才的能力评价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评价。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不同类型人才,就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科学的人才标准不仅应该包括“显现”的人才,还应 该包括“潜在”的人才;不仅要涵盖有学历有职称的人才,也要涵盖没有学历或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人才。上海必须建立国 际化人才观,把引进国际人才看作比引进外资更重要的举措。通过人才观念的变化和提高,重视和信任体制外的人才,敢于聘 用外籍人才,把上海融入到国际人才流动的大循环中去。同时,政府必须在相关人才体制方面要有政策突破,要敢于开放,敢 于改革。

  而要吸引国际化人才落户上海,除了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提供各种优厚待遇外,一个国际化城市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内 涵。据统计,文化部门是世界发达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一块。如果我们把文化部门看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整体,其经济效 益并不是几家博物馆、剧院、乐团、电影院本身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所能衡量的。其对艺术和智力创造力的激发以及对各种技术 和发明的作用力是巨大的。

  在西欧国家,从事文化活动的就业者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5%-3.5%。在文化中心如伦敦和纽约,超过20万 人在文化部门工作,占城市就业人口的5%。而2007年上海市主要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数仅为229699人,约占就业人 数的2.53%。从群众文化活动机构数来看,上海市1978年有364个,而2007年下降到了247个。影、剧院数 量1978年为109个,到2007年仅增加了66个,为175家。

  “城不可无文化。无文而不化,谓之土围。无文少质,物欲横流,则人终将溺毙”。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 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为城市提供源源不绝的创新动能。“海纳百川,有容 乃大”。对于上海而言,并没有必要去再造一个纽约、伦敦,立足于富有东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吸纳各种外来文化的 创新元素,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才能使之富于独特的个性魅力,使各国人才流连忘返,为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出 力献策。

  如何让人才来到上海,又能安心于工作在上海,或者如何让上海融入国际金融人才流动大循环中去呢?

  一要打造以人为本的文化软环境。文化是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宽广的概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 探索的结晶,是对自然和社会丰富性的反映,因此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

  我国地域文化丰富多彩,但差异巨大。因此,上海在吸引国内优秀人才的同时,除了传承上海城市文脉,也应尊重他 国人才的文化习俗,不能盲目地采取“排外”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公正的人文环境,比单纯 引进人才更显重要。同时,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应当尽快树立起人才无地界的 观念和以人为本的宽松文化环境,广泛地吸引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二要从国际化视角构建人才软环境。就目前来看,要想大力发展金融人才,上海需在三个“软”环节上发力。首先是 软科学。上海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发展了硬科学,教育科技先进、文化环境良好,再加上比较完备的产业基地 ,这些都是上海的优势。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上海更需要的是软科学的发展。由此,上海应从国际化的视角出发, 开创上海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等等主导意识,体现兼容并蓄多元文化体系的能力,展现博采众长,和 谐共进的胸怀。要坚决摒弃“先硬环境、后软环境”,或者“只重人才硬环境,不重人才软环境”的弯路,坚定人才硬环境和 软环境并重的原则,选定人才硬环境和软环境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打造上海的人才软环境。

  三要全民打造人才宜居软环境。要能留得住人才,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宾至如归,真正感觉到有“家”的温暖,必 须在人才的居住社区软环境上下功夫,这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打造人才的宜居软环境。由于地域、文化习俗、教育的差异,要 使引进人才能够真正融入居住社区的文化软环境中,不是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一方面,要提高人才居住社区的服务水平,营造一流的人才服务环境,以优质服务为人才提供生活上的保障。真正做到想人 才所想,急人才所急,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重塑住宅商品化 时代的邻里关系,进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和谐社区文化。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