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兴瑞:大学教授转战航天领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19:1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当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行走的壮举时,承载着巨大压力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马兴瑞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虽然此前已参与组织过30多次宇航发射,但这一次更加不同寻常。在仅仅进行了两次载人飞行后,就实现航天员从舱内活动到舱外活动的跨越,在世界航天史上也不多见。

  从知名学者到航天带头人

  马兴瑞是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的受益人,他考入了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而后又先后进入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颁发国家学位制度后的第一批博士生。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期间,马兴瑞有幸师从著名的力学教授黄文虎。学习期间,他的钻研精神深得导师赏识。1988年3月,凝聚着马兴瑞心血的博士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得到了力学专业领域老学部委员们的高度评价,一时间好评如潮。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兴瑞留校任教,迅速显示出研究后劲,并很快进入学校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由于在科研、学术方面的成绩突出,1989年11月,他被破格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两年后,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当时仅34岁的他,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在1991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4年被认定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被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首批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马兴瑞的知名教授梦似乎已触手可及。然而,1996年6月的一纸调令,将毫无思想准备的他调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任分管预先研究、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等工作的副院长。

  让卫星研制能力比肩世界先进同行

  那时,国际上正在掀起一股势头强劲的小卫星热。与“大卫星”比较起来,小卫星具有投资少、重量轻、研制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等特点,特别适合国民经济发展及科学研究的需要。

  国家对这一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入著名的863计划。作为我国卫星研制的“国家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更是集中专门力量着手现代小卫星的研制开发工作,下决心占领小卫星市场。

  在哈工大任职期间就致力于小卫星研究的马兴瑞,称得上是国内研究小卫星的先驱。对国外小卫星的发展历程以及研制情况都了然于胸的他,一直用学者的敏锐捕捉着这个领域的动向与走势。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小卫星研制刚刚起步的关键时刻,在担任副院长的同时,他受命兼任中国第一颗现代小卫星——实践五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这个新的身份,既让他如鱼得水,也让他压力重重。

  实践五号卫星是一颗应中国科学院要求研制的空间科学实验卫星,主要用于空间单粒子测量及对策研究试验、空间流体科学试验以及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些先期技术试验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尽管是国内第一次研制现代小卫星,许多技术问题无从借鉴,但一向重视创新的马兴瑞仍然坚持倡导卫星研制的高起点、高品质,特别在研制中采用了公用平台的概念。他和同事们研究后认为,根据国内外小型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应用需要,自主研制开发一个实用型的现代小卫星公用平台大有必要。

  卫星公用平台可以根据不同航天任务,进行局部适应性修改,可支持多种有效载荷,构成各类小卫星,既可进行科学实验、新技术试验、对地观测、环境监测、减灾,也可以组成星座,从事通信、导航等业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个后来被命名为CAST968小卫星公用平台的推出,成了实践五号整个研制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经历第一次,不仅仅意味着研制中如何创新,更意味着研制中的风险与艰难。

  1997年春,实践五号卫星在进行力学环境试验中,卫星的“翅膀”——太阳翼有裂损现象,弄得大家心里有点慌。马兴瑞在现场仔细查后,信心满怀地说:“大家不要担心,这是太阳翼力学环境条件的设置不合理造成的,只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就可以避免”。后来的整星力学试验,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

  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一箭送双星,将风云一号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一同送入太空。当实践五号顺利入轨的喜讯传来时,马兴瑞和他的研制队伍击掌相庆。

  实践五号卫星毫无悬念地获得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年2月1日,在我国科技界层次最高的奖励大会上,马兴瑞以排名第一的身份与同事们共同获得了这一来之不易的殊荣。

  2001年,针对市场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作为总装备部卫星技术专业组组长的马兴瑞力主并推动对以大型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对地遥感两大公用平台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经过五年预先研究后取得的成果,不仅为中国航天“十一五”的后续发展做好了技术储备,而且使我国的卫星研制能力与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领域可以与世界先进同行比肩。

  经过5年的准备,2006年,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空间技术产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瞄准大型长寿命通信卫星平台的国际水平,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关键技术,研制成功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使我国静止轨道卫星平台寿命达到了15年。

  这个被航天人称为“东四大平台”的新产物一经推出,很快就促成了大平台的首颗卫星——鑫诺二号卫星的立项研制和亚太六号B、尼日利亚卫星、委内瑞拉卫星等3颗卫星的在轨交付合同,实现了中国航天整星出口零的突破,改变了我国在国际卫星通信产业领域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神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