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扬/口述 刘芳/整理
王文扬,《中国知识产权报》摄影部主任,1981年开始从事专职摄影。他与三位哥哥王文泉、王文波、王文澜都 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摄影领域各有专攻。1999年,王文扬曾以组照《新京味儿风情》获得中国的摄影最高奖——中 国摄影金像奖。
在我看来,要反映北京在改革开放30年里的变化,着眼点应该放在三个字上:“京味儿”。因为它是在传统文化的 积淀基础上形成的,折射在百姓的生活细节中,一举一动都反映着北京这个城市的特色。
解放后,京味儿产生了一些变化,但发生最大改变的还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高楼大厦取代了胡同,现代 的生活方式和西方的文化大量涌进来,使北京日益展现出新的特色。
这种老北京和新北京之间的差异和变化都反映在日常生活里,你原本熟悉的一切在逐渐改变着,直到完全改头换面。
比如在小胡同里戴个大热帽子烫发。上世纪90年代前期烫发很流行,发廊又还没有那么普及,经常可以在胡同里看 到类似的场景。这里选的这张照片尤其有意思,这个胡同是发廊老板的儿子带我来的,他之前在南斯拉夫做生意,那天老远见 到我就招呼一句:“我们家又开了个分店!”原来他们的店在马路边上,所有做头发的人都坐在那儿,我拍过一系列的片子。
为了等适当的表情和场景,我在这个小胡同待了两个小时,直到这个攥着几瓶燕京啤酒的男人过来,这个画面才变得 更加生动。可是现在,别说胡同里烫发了,这个胡同也已经被拆光不见了。
我祖籍河北,从小在北京长大,虽然没有在胡同里居住过,但我对北京这种“京味儿”的生活方式非常熟悉,比如做 买卖的吆喝声、早上常见的遛鸟。我了解北京的习俗、北京的人,也愿意用照片去表现他们。纪实摄影的功能不就在这里吗, 就像有句名言说的,“抓下来的瞬间就是历史”。
我曾经拍过一张照片,画面是胡同里一男一女一起扛着煤气罐往家里走。这张照片前几天刚被北京煤气公司买走,因 为他们要出一个五十周年的纪念画册,想反映公司的发展成就。北京人最早是烧煤球,一到冬天就有人拉着车满大街吆喝卖煤 ,后来大家改用煤气罐,到这几年才实现全部铺设地下管道。这不就是变化吗?
其实最初从事摄影的时候我也没有固定的主题,碰到什么算什么。后来文澜提议,我们四兄弟都以天安门广场为主题 拍一些片子。到了1985年我们一起办了一个展览,就叫《广场漫步》,当时非常轰动。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北 京可拍的东西太多了,就一个天安门广场,就不知道有多少故事。
我拍的那张《赶上这天儿真不赖》就是当时的展览作品之一。两个人新买了一台洗衣机,在广场的雪地上拖着走。现 在可看不到这种场景了。
大概就是从1985年开始,我把视角对准北京的胡同。那时候北京的市政规划也已经出来了,知道胡同都要被拆迁 ,以后就拍不到了。现在还保存的胡同基本都是供旅游参观用的,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市井生活的模样了。
因为拍照片,我成了“胡同串子”,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只要没事就背着相机往胡同里跑。最近几年跑的时间少了, 但还是每周去一两次。比如周日常常带着相机去官园一带,拍北京的侃爷,拍文着刺青在小摊上卖卤煮火烧的时尚女孩子。连 早市上也有明显的变化,以前人们拿着提兜买菜,一毛八分的还讲价,现在都是抱着狗买菜了。
纪实摄影讲究捕捉有代表性的场景瞬间,把同一个主题的画面综合起来,你会看到里面反映出的强烈的时代变迁。你 说拍一个城市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不是在反映变化?也是。但我更喜欢以纪实摄影的方式来表现改革的剧变,毕竟这是与 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