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蒋介石曾孙蒋友柏:我很喜欢当个商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8日11:57  外滩画报
蒋介石曾孙蒋友柏:我很喜欢当个商人
蒋介石曾孙蒋友柏

  他的眉宇之间依稀有中国现代史上那位风云人物的痕迹。作为蒋家第四代中最受媒体关注的人物,他恪遵父训不碰政治,把自己定位为商人。今年5 月,在台湾设计界打拼多年的他,在上海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9 月中旬,他在上海接受了本报专访。这是他在内地第一次面对媒体采访。“蒋这个姓它给我很多关怀,它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他对记者说,“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分割它,但是我也不会特别去利用它。”

  文/ 刘牧洋 图/ 小武 服装提供/ Louis Vuitton 服装编辑/ 凌云

  “姓蒋是我很骄傲的一件事。如果你今天问我要不要换姓, 我会说,不要!我也很高兴我的小孩子也姓蒋。”

  9 月18 日,蒋友柏在上海逗留的最后一天接受了本报专访。这是他在内地第一次面对媒体采访。

  今年5 月,已在台湾设计界打拼多年的蒋友柏,悄然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名为“常橙”的设计公司。9 月15 日,蒋友柏从台湾赶到清华大学,和美术学院的教授学生们开了一个研讨会。接下来的三天,他往返江浙沪三地拜访客户和长辈。

  采访之前,公关提醒记者:“除了不要问他怎么评价政治,你什么都可以问。他的性格很直,不愿意回答的会不说,但是绝不会生气。”

  蒋友柏的父亲蒋孝勇是蒋经国的第三个儿子,也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最宠爱的孙子。作为蒋家第四代,蒋友柏恪遵父训“不要碰政治”。他自己也曾公开表示:“蒋家再起,不会从政治起来。”

  “我对政治没有看法,我很喜欢当个商人。” 蒋友柏对记者说。

  他的人生和事业,正演绎了一个曾是中国最有影响力家族的“去政治化”历程。

  与政治打下休止符的下一代

  1976 年,蒋介石去世的第二年,他最疼爱的孙子蒋孝勇做了爸爸。蒋孝勇给第一个儿子取名叫蒋友柏。自有记忆起,蒋友柏就懵懂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很特殊,“你周边看的东西和其他普通家庭的小孩不一样,小时候走在街上时后面一定跟着个人。”

  身在“呼风唤雨”的蒋家,蒋友柏并不开心,“觉得做蒋家人很麻烦”,“受的是军事化的教育,家里有很多的规矩”。他过的是被严密保护的生活。上学有人跟着提书包,坐在教室后面等;回到家,吃完饭说句“大家慢用”就可以离开,因为有人帮佣收拾。

  在大人们的对话和态度中,他也隐约地知道了他无缘谋面的曾祖父,“那时很小,一定很不懂事,所以并不会去挖掘或者发现到底他是什么样的人,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问题。但是逐渐长大后,你再去看他,以我目前的年龄去看的时候,会发现,原来他是这样子的。在以前,对我来讲,不管是人们讲的蒋公也好,蒋夫人也好,真的,他们只是我的家人,我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眼光去看。”

  1988 年1月13 日,78 岁的蒋经国在台湾“荣总”医院去世,因其在世时已决定不让蒋氏家族继承“ 总统”,非蒋家人李登辉踏上历史舞台,蒋家父子的“政治强人”统治时代宣告结束。

  位于政治风暴中的蒋孝勇选择了远离。1988 年年底,他带着全家迁往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临走前,他留下一句话:“我们家和中国现代史之间,总要打个休止符。”

  当时, 蒋友柏才12 岁。他并不想离开台湾,因为要好的小朋友都在这里。匆忙收拾行李的父母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慌”。“但我并没有太多地去判断这个事情,后来慢慢地这些感觉才会浮现在我的记忆中。其实在这种状况下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慌的,但我当时不懂,不会问我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你也不敢问。你只是在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我长大了,用现在的思考方式,才明白那个时候是环境的问题,局势的问题。”

  用蒋友柏的话说,去加拿大的日子,是被人夺走了“阿拉丁神灯”的日子,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不见了。他的母亲蒋方智怡必须亲手学做饭给家人吃。而他和弟弟,在吃完饭后,要留下来帮助母亲收拾桌子。

  很多人一生也许都不会经历的大起大落,在一个未知世事的孩子身上发生了。

  在蒋经国晚年,不喜政治的蒋孝勇还是无奈地卷入台湾政坛。经历了不少风波,他深觉政治带来的无尽困扰。为了与政治划清界限,让下一代人远离纷争,在蒋友柏上大学前,蒋孝勇与儿子进行了一次对话。

  “不能当政治家。要当个清廉的政治家,首先要很有钱,否则最后一定倾家荡产。”他这样告诫儿子。他也不希望儿子选择画家的职业,“画家赚的都是身后的财富,都是儿女在用。”

  蒋方智怡回忆丈夫对儿子的教育时写道,“孝勇虽然不让小孩碰政治,但开间公司,就需要管理,这就是政治;所有事情牵扯到人,就会有政治的产生,所以,我先生教育孩子要有政治‘观念’,但是不要成为政治‘人物’。”

  如今,32 岁的蒋友柏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态度比起父亲蒋孝勇来要温和得多,“他们可以选择所有的东西,甚至政治。但是政治,是一个我会建议他们能不碰就不要碰的东西。”

  “我现在做的事情,只是帮我太太、小孩塑造回忆”

  “我生下来就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但我不会去感觉我多么特殊,只是在小时候,我很不成熟地利用了我的身份,来耍酷。现在我依然是一个特殊的人,但是我不会用这个身份来耍酷了。”

  在蒋友柏的身上,骄傲与谦虚共存。记者采访时,他认真地给每一个到场的人发自己的名片,对摄影助理和实习记者也不例外,在知道身份后,他仍会微笑地把名片递过去。以前,他接受台湾一些电视媒体的访问时,在向对方致谢时,会微微弯下腰。

  不说话时,蒋友柏的脸上总是一个表情。无论周围的人施尽手段来调节气氛,他都坚持不笑。摄影师急得满头大汗,抱怨很难拍。蒋友柏穿着严实的西装,表情泰然地反问道:“不然,我怎么和娱乐明星区别开来呢?”摄影师希望他变换一些姿势,有些动作蒋友柏不太喜欢,“ 从我们做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很奇怪”,但还是耐心地完成了要求。拍摄结束,为了怕烟味渗透到衣服上,他坚持换上自己的休闲衬衫。

  蒋友柏的为人之道和蒋家的传统教育不无关系。蒋介石一直认为,他的后代应该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阳明哲学等。蒋介石曾亲自教孙子蒋孝勇读四书。蒋孝勇也把这样的寄托放在了儿子身上。小时候,蒋友柏便被要求阅读《四书五经》等各种典籍。到加拿大后,蒋孝勇害怕儿子丢下中文底子,还让他们看金庸的小说。

  蒋友柏从小在家里感受的,不是祖父辈们政治家庭的氛围,而是寻常家庭的温情。蒋友柏在幼稚园时,父亲蒋孝勇早上会亲自送小孩上课。到了加拿大之后,蒋孝勇的时间规律了,便包揽了接送儿子上学的工作。那段时光,让蒋友柏印象深刻。虽然他失去了耀眼的蒋家光环,但那个曾经斯巴达式教育的父亲,却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大朋友。

  1996 年,蒋孝勇被查出患有晚期食道癌。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蒋孝勇带着儿子蒋友柏、蒋友常返回祖国大陆,回故乡浙江溪口寻根问祖。那是蒋友柏第一次来到内地。陪父亲探访完先祖故居后,他来过上海。

  上海的东平路9 号,是蒋介石的故居。在这里,蒋介石迎娶了宋美龄,并度过了新婚最快乐的时期。但那次旅行没有给蒋友柏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那个时候心思都放在父亲的身体上,没有太注意周边的东西。近期我会再找一个机会去看一下,重新感觉一下。”1

  996 年12 月22 日,蒋孝勇去世。蒋友柏和蒋友常出现在父亲的葬礼上,这是他们第一次公开亮相。

  父亲的去世,给了蒋友柏很大的打击。“父亲去世前,我在纽约时,是比较稳重的。但是在我父亲过世之后,我是蛮放纵的。”他言中的“放纵生活”大概持续了三四年,夜夜和朋友一起去夜店玩通宵,喝得大醉回家昏睡。

  回想这段难熬的岁月,他这样对记者说:“如果你祖父是‘总统’,呼风唤雨,突然间没有了,就算这没关系,你想,我大学毕业本来我爸要帮我安排个工作,突然间也没有了。一切完了,我的价值是什么,你必须重新找到你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也是很现实的,你必须要让人家有利用的价值,不然你不可能生存嘛。可是我根本不想找价值,人生未来下一步在哪里我都不知道,我找什么价值啊?”

  家让蒋友柏失去了自己的价值,也是家,让蒋友柏重新找回了自己。2003年2 月,蒋友柏与慈济医院院长林欣荣之女林怡结婚。同年7月,他的女儿蒋得曦出生。结婚后的蒋友柏告别了浪荡岁月。

  “ 对我来讲,家庭的价值绝对超过事业的价值。因为现在我最大的资产就是小孩子。不管我这辈子再成功,我累积了再多的财富,两个小孩子的投资没有做好的话,他们应该没有办法生存。对我来讲,这是最重要的投资。”

  蒋友柏每天早上6 点起床,下午2点必须下班,去接上学的孩子回家。只要他在台湾,这个作息制度雷打不动。在家陪孩子的时候,他拒绝一切打搅。

  那么他商旅在外的时候,怎么办呢?蒋友柏告诉记者,他出差在外的时候,都会和家里人约好,他每天下午五点半准时打电话回家,和孩子聊天。

  果然,当采访进行到五点半时,蒋友柏看了看表,抱歉地告诉记者,“对不起,五点半的时候我必须打个电话,我要和小孩聊天。然后我们再继续?”

  “弟弟(注:蒋友柏对儿子的昵称),我也很想你啊。我明天就回来,明天你下课我就来接你,好不好?”他在电话里哄着儿子,语气和脸部线条同时软了下来,和先前的严肃形象判若两人。

  在蒋孝勇去世十周年后,蒋友柏在自传《悬崖边的贵族》中这样感慨:“就像我父亲帮我塑造回忆,我现在做的事情,只是帮我太太、小孩塑造回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