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奥运:率先开放的体育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3日09:23  京华时报
北京奥运:率先开放的体育梦
  1984年7月29日,男子自选手枪比赛中,许海峰荣获23届奥运会首枚金牌,也是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夺得的第一枚金牌。 新华社特供本报图片

北京奥运:率先开放的体育梦
口述人:赵瑜

    京华时报纪念改革开放30年系列报道之一:奥运,率先开放的体育梦

    30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也可以波澜不惊。

  30年前,中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思路,一池春水就此不再平静。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到市场、从一元到多元、从僵化到灵活……30年来,中国坚定地转动着巨大的身躯,重新上路。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都因此而改变,那是当初无从想象的变化。

  今日起,本报以“30年的转身”为题,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与读者共同重温我们仍在亲历的这一伟大的转身。

    京华时报纪念改革开放30年系列报道之一:奥运,率先开放的体育梦

    记者:王磊

  2008年的夏天,北京打开大门,全世界的客人聚集东方,参加一个叫做“奥运会”的大party。51块金牌,让中国第一次站在体育王国的巅峰。

  一切荣耀开始于1979年。那一年,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体育率先向世界开放。没有开放,就没有世界冠军,这是改革开放赋予体育界最切实的好处。从抵制、参与到主办的奥运之路上,开放给予了中国体育一重又一重的改革契机。

  世界冠军之梦

  51岁的李月久依然健硕,胸围宽阔、臂膀发达,举手投足间,20多年前“自由体操王子”的风采依稀可见。

  相形之下,体育对健康的伤害似乎深藏不露。

  他张开嘴,取出整整一排假牙,然后装上,取出另一排假牙。“全都换掉了,我才50岁出头啊。”李月久笑着说。

  那是28年前,他参加一次国际比赛时留下的伤痛。那场比赛原本应该叫奥运会,时代却跟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他参加的,只是奥运会的“替代品”。

  李月久是辽宁营口人,12岁进入了省队,1974年,他进入了国家队。

  “在省队时就知道奥运会了,那时候没想到能参加,(当运动员)有口饭吃就行了。”李月久说。

  1974年,李月久获得人生第一个国际比赛的冠军——第四届中学生运动会男子体操全能冠军。

  但,那不能被称为“世界冠军”。

  真正的世界冠军必须在在世锦赛、世界杯或奥运会中夺冠,而当时中国退出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无缘三大赛。

  不过1974年,一些变化开始发生。那一年,邓小平重新被起用,并主管国家体委。邓小平提出,我们不应总在奥运会之外,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在这一指示下,38岁的魏纪中启程赶往欧洲,作为国家体委国际司的工作人员,他和同事的任务就是,让中国重返奥运会。在那个闭塞的时代,李月久并不知道,他和队友的命运将会发生改变。

  如果消息灵通,他一定会为魏纪中欧洲之行遇到的困难而着急——魏纪中遇到了一座简直难以逾越的巨石。

  重回奥运之路

  这个巨大障碍就是台湾问题。

  事实上,正是台湾问题,使得新中国在1958年中止了与国际奥委会和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关系。

  原因很简单,新中国希望能取代台湾成为国际奥委会的惟一成员国,而国际奥委会并不接受。

  虽然新中国参加了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并备战了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但由于台湾问题的激化,在墨尔本奥运会开幕前,中国宣布退出奥运会,并退出所有承认台湾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在漫长的岁月里,除了滑冰、冰球和乒乓球,这三项台湾没有参加的国际体育项目,中国与国际体育界深深地隔绝。

  由于滑冰和冰球水平较低,在那段岁月,乒乓球成为中国人唯一能获得世界冠军的体育比赛。

  当魏纪中和同事领命前往欧洲时,他们面临着和1956年几乎同样的问题。

  1974年4月,魏纪中作为翻译和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宋中首先来到伦敦,拜访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田联主席艾克赛特。在听到宋中希望他支持驱逐台湾代表,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时,艾克赛特很不耐烦地回应说:你们愿意进来就进来,怎能以驱逐别人为前提条件呢?

  直到1979年元旦,一个转折出现了。

  这一天,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叶剑英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文件中的一句话,让很多人有些意外——“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这是否意味着,在不驱逐台湾的情况下,中国能重回国际奥委会?

  “《告台湾同胞书》发布以后,我们觉得可能要开这个门了,体委领导就提出这么一个想法。最初外交部是不同意的,最后还是邓小平同志支持才通过。”魏纪中说。

  当年11月,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确认中国奥委会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奥委会,台湾则以“中国台北奥委会”的名义保留了会籍。这种灵活的做法,被称为“奥运模式”。

  在此前后,中国以相同的办法,陆续恢复了国际体操联合会等单项国际体育组织的会员国身份。

  1979年,中国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一切百废待兴。

  李月久和他的队友们知道,他们马上就可以参加真正的国际大赛了——1980年和1981年,莫斯科将相继举行奥运会和体操世锦赛。

  遗憾1980

  1979年,22岁的李月久已经是中国男子体操队的主力了,他最擅长的项目是自由体操。

  那时候,他已经能做出一个无人能做的非常难的动作,侧空翻一周半转体90°前滚翻。日后,这个动作被国际体操联合会命名为:李月久空翻。

  不过,在那一年,李月久并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到底怎样。他们已经与国际体操强国隔绝得太久了,在那个时代,苏联、美国和日本是男子体操的强国。

  当年,李月久、潘辰飞、蔡焕中、黄玉斌、熊松良、童非组成了中国男子体操国家队。

  变故突然降临。

  1980年4月的一天,体操队召集了一次特别的会议。内容很简单,通知大家,上面决定,不参加奥运会了。原因与一场战争有关——1979年12月27日,苏联出兵阿富汗。美国随即号召抵制将在1980年7月召开的莫斯科奥运会。中国也参与了抵制。

  奥运会没能参加,李月久和队员们参加了抗奥运动会。那是在莫斯科奥运会期间,同时在美国举行的一次综合性国际运动会,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30多个国家参加。

  “我们就把它当奥运会比了。”这届运动会上,李月久得以与美国、日本等体操强手同场竞技。

  在团体赛时,他在高低杠上突然失手,嘴部重重地磕在了杠上,顿时血流如注。“上面的三颗牙齿当时就掉了,上嘴唇都透了,所有牙都松动了。”让人吃惊的是,当时,他咬了块纱布,带伤完成了整个比赛。在比赛中,中国男子体操队获得了男团冠军,李月久也获得了自由体操冠军。

  回国后,媒体将这一举动解读为为国争光的壮举,并命名为“月久精神”。

  如果说,在“抗奥”运动会上的金牌要打个折扣的话,在1981年底举办的第21届体操世锦赛上,李月久再次获得自由体操冠军,则是成色十足。

  荣耀1984

  就在李月久和队友们畅饮世界冠军荣耀的同时,中国其他各项体育运动也开始纷纷取得佳绩。

  1981年3月,男排世界杯预选赛在香港举行,以江嘉良为主力的中国男排,经过奋战取得了出线权。电视台实况直播这场激动人心的比赛。

  比赛结束后的深夜,激动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们走出宿舍,敲着脸盆在校园内游行庆祝,群情激奋中,有人高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在1981年和1982年,女排更是连夺世界杯和世锦赛冠军。几乎所有人都在期望,女排能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再度夺冠。

  1984年,李月久已经27岁了,当年跟他一起备战1980年奥运会的队友们纷纷退役,只剩下了他和童非。

  那一年,李月久已过了运动巅峰期,他的作用是稳定军心。在团体赛中,总是他第一个出马,而首发者往往分数较低。

  那一届奥运会,李月久只得到了一枚男团银牌;而因为团体赛分数不佳,他也无缘参加单项比赛。

  在李月久最热爱的自由体操赛场上,冠军是21岁的李宁。那届奥运会上,他夺得三金两银一铜,成为耀眼的体育明星。

  女排也顺利地拿下三连冠,在那届运动会上,中国获得15枚奥运金牌。那些冠军的名字至今为人熟记。

  行囊中只有一枚银牌的李月久,选择了退役。

  1984年,中国开放的气氛日益浓厚,一切欣欣向荣,激动的国人忽略了一个事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宣布抵制,和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一样,这只是“半个奥运会”。4年后,国人被高高吊起的兴致,将在汉城受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奥运 强国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