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陶卫华/北京报道
市里新开通的城铁线路,她一条也没坐过,连在哪儿都不知道
“我们像他们一样,为了梦想去奋斗……可是,当我们把那抽象的梦想变成一件件具体的事情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离那梦想很遥远,特别遥远,但是我们不会放弃,我们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热播电视剧《奋斗》中80后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一段感言,若与大学生村官之路叠加,会产生奇妙的共鸣。
晒得黑黑的容颜,干练而朴素的外表,日渐远离城市的口语,和偶尔带出来的一两丝“官气”——蔡新,是这群体中的一员。
“苦干”村务
“早哪!”村民打招呼。
“您也早!”蔡新向村民微笑着,骑车而过,身上穿着印有奥运首都志愿者标志的蓝色T恤。
西大街村的村民们天天看着蔡新这么从村街道经过,到东头的村委会上班。
自行车是区上为村助理统一配的,一人一辆。也有些村官,自己掏钱买了电动车或摩托,图个走村串巷方便。蔡新能吃苦,她一直骑自行车,那辆车陪她度过了整整两年的村官时光。
蔡新把车停在村委会过道里。办公室里一片静谧。时间是早上8点。
她的办公室紧挨着书记的。蔡新放下包,直奔书记办公室,擦桌子、拖地、收拾各种文件。“书记的办公室卫生都是我打扫,这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蔡新告诉本刊记者。
她惦记着快点完成书记叮嘱要写的发言稿,要在镇里的党支部书记研讨会上用的。材料在这两天已经写了大半,围绕着村里就业难、基本生活、出行难和看病难看病贵几大民生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补充一些数据,如报销医药费的数额。
“这完全是我自己写的,因为现在对村里的实际情况都熟悉了,好写。”蔡新说这是村官的基本日常工作。
9点多,书记任增明来了,对她的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见。蔡新很快完成定稿,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镇委组织部。
任书记在这些事务上挺信任蔡新,“在材料的理论包装、文字处理上,她一天能完成的事儿,我可能需要三天。”
10点,妇联主任又找到蔡新,让她帮忙写篇妇联信息,以作为上报的一条月报信息报给计生办。事情虽琐碎,也要花些功夫。刚完成这一项,她又想起前一天党员学习日的会议记录初稿,还要再录入到村支部工作册上。
会议记录是村助理必做的重头工作之一。今年以来的西大街两委会议记录初稿,蔡新已经做了厚厚一大本。
狭小的办公室里,排列着一些整齐的分类整理归档材料,材料上标注着“西大街会议记录”、“党员先进性教育”、 “市区镇下发文件”、“重大事项讨论”等12个大项。在历次市、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专题检查中,西大村的村务管理工作都受到上级好评。它代表着村助理最直接的工作成果。
任增明评价大学生助理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了农村村务管理的水平:“过去农村是粗放管理,现在讲求基层组织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村官到来确实把这块儿补上了。”
村民的期待
快到中饭时间,村民王景华突然托人捎来话,自己写了些东西想请村助理过去看看。
此前,蔡新向村里能写会道的张有德约了一篇稿,登在她担任当期责编的马坊镇大学生村官杂志《今日马坊》上,被王景华大爷看见了。他就常常写些东西,叫她给看看。
这次他写的是个感谢信。王大爷今年68岁,王老太太也满70,两位老人最近刚领到按月发放的400元养老金, 这一福利来自北京市政府新制定的对农村60岁以上老人给予补贴每月200元养老费的新政策。为表感动之心,王大爷的标题写得直白:“感谢北京市政府”。
“您念念我听听”,蔡新辨认着手写的笔迹,思忖着怎么修改。
王大爷朗读起来:“这部分老人年轻时是生产队的主力军,改革开放后收入微薄,现在完全靠儿女生活,政府的补助政策说明了人道的理念……”
蔡新爽快答应会帮着把感谢信在电脑上打出来修改修改,试着投给《今日马坊》发表。
王大爷话匣子打开,又提起村里土地被征用建设开发区后,征地安置补偿款一直没发的问题。出门,王大爷一再叮咛 :“村里的事情成与不成我都不想让干部知道,知道他会说你这不是出风头吗!”
蔡新承诺“我给你保密”,又转回到了村委会。此时已过12点半,她赶不上食堂的饭菜了,只能去附近小饭馆凑合一餐。吃完饭,还有时间骑自行车回附近的宿舍休息一下。
路上她思考着安置补偿款的问题。蔡新明白,她能做的是“把百姓声音再给书记说道说道,给领导提一提”。
想干的与能干的
村委办公室墙上贴的“西大街村村委会干部分工表”上,蔡新的职务是村委会委员。工作范围划定为:“材料撰写, 整理宣传,图书室管理。”
电脑前的一张小条上,记录着奥运期间的另一项安保任务:“每天16:00前上报平安。”她笑着说:“贴在眼前 ,是害怕自己忘了。”
蔡新还随时会碰到一些临时性的任务。
下午上班前,她骑自行车经过十字路口时,远远向看道口的治安巡逻员询问:“过了几辆进村的车?”
“8辆。”巡逻员大声回答。
村里进出车辆的数字,也是她每天要向镇里安保部门汇报的信息。蔡新认为“这项工作没多大意义”,但还是每天坚持。
下午3点多,处理王大爷感谢信的间歇,妇联主任又拿了一份关于西大街村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草拟文字,让她帮忙录入电脑。
此外,每月党员学习日材料准备、制定学习计划、讲课电教手册,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养老保险等工作的登记宣传,甚至农业普查的入户访问、材料整理、报送批工作,也都落在了年轻的村助理身上。
“现在大家都说我黑了,老出去嘛。”蔡新每个月都会陪同妇联主任给育龄妇女做孕检,或者慰问,经常有事需要走村串户。“帮了我好多事儿”,妇联主任说。
2006年7月,出身农村的蔡新和同班同学陈娟一起,从北京联合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来到马坊镇任村助理时 ,并未想到村官的真实工作状态会是这样。一开始,蔡新的脑子里也充满了想法——
她想过可以帮助村民销售大桃。家在北京房山区农村的蔡新有亲戚跟农科院熟,有很好的水果种苗资源。她想着平谷离得远,可以帮助村民联系北京专家,还可以跑跑网上销售。结果来到西大街村发现,村里只有一户人家种大桃,并不愁销路 ;
她也想过村里“40、50”人员就业困难,很多妇女在家带孩子,可以组织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干点手工活。她想到了编织中国结。为此,蔡新几次去王府井了解情况并寻找合作方。结果回来一论证发现销路是问题,对方只能解决一部分,投资风险很大;她又想到了纳鞋垫,想找到可提供货源、原材料和销路的一条龙服务的合作对象,结果发现初涉这一行业出乎意料地艰难;
她还想过给村民放幻灯片、组织放寒暑假的孩子学习英语、计算机等知识。可是到村后发现根本没有幻灯片设备,当时连电脑都不能上网;而且村里也没有合适的地方搞活动,文化大院还没建起来……
“当时想得特别好,结果来了根据实际情况看多数实现不了,还是得务实。”最终,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整,蔡新认为自己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还是在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上。
村官现实与上升路径
下午4点以后,一排办公室只剩下村助理和妇联主任两个人。
“挺无聊的吧?”偶尔闲下来的瞬间,蔡新突然向本刊记者发问。她承认有时自己也会觉得无聊,但很快又兴奋起来 ,“我是没事儿干自己也找事儿干呢,除了规定范围内的职责,宣传教育这块儿就是我自己找的事儿。”
蔡新叫上妇联主任出门一起去采访一位村民。她采访的主角是一位连续两年尽心照顾瘫痪在床丈母娘的孝顺女婿,以作为宣扬优良乡风的广播素材。
2006年到西大街村不久,蔡新就想到了办广播,这个想法得到书记支持。很快她在马坊镇率先开办了“新村之声 ”广播站,一人兼任播音员、记者、编辑多职,每周广播三次。
镇里的书记得知此事,在大学生村助理开会时公开表扬。一大批效仿她的村助理广播站在各村开始亮相。蔡新觉着“ 必须搞创新”,又在2008年增设了“和谐社会靠大家,争夺文明新村名”专栏,“我不怕麻烦,就下去采访那些婆媳和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家庭环境卫生搞得好的典型”。
下午6点,未到吃饭时间,蔡新就在村委会门卫室简陋的话筒前,开始了她中秋节后的第一次广播:“今天是9月1 6日,星期二,今天主要的节目有,家庭教育专栏,生活小常识,天气预报。首先进入家庭教育专栏……”
提起“新村之声”,蔡新心中有一个难解的疙瘩:自己最早做的广播,一位借鉴她思路的村官跟着开设了一个“青春之音广播站”,后来弄了个挺大的揭牌仪式,区里领导都来了,宣传得沸沸扬扬。
不久,那位村官被区里借调走了。一些助理替蔡新打抱不平,他们批评蔡新不会宣传。
经历过这事儿,蔡新反而变得心态特别平和,“我不想像他们,争来争去的,都想着法儿向领导表现。我顺其自然吧 ”。但村官间激烈的竞争氛围,并不能让她永远保持这样的淡然。
“我们以后好找工作吗?”采访中她突然这样问。
两年的村官生活已经让蔡新感觉到和城市的脱节感,“再和自己特别好的小学、初中同学聚会,发现没什么可说的, 没共同话题了”。她告诉本刊,自己最近一次去北京是3个月前。市里新开通的城铁线路,她一条也没坐过,连在哪儿都不知道。
她的很多同伴们都做好了两手准备,在利用空余时间抓紧时间,准备考研、考公务员,或者作别的打算。蔡新也在这期间考过了一个注册会计证,空闲时她给村官王丽娜注册的公司和陈娟的合作社做账,经常熬夜一宿不睡。
晚饭后的夜晚,蔡新在报纸、用友会计软件的工具书和新农村建设读本中度过。
本刊记者问她:“看得进去吗?”她说:“看得进去,因为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