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村安天下安 农民富国家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3日15:0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本刊编辑部

  一个有能力举办无与伦比的奥运会、送航天员太空漫步的国家,绝不会容忍城乡发展失衡局面的继续

  随着30年后执政党又一次“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袤、深厚、沉默的中国农村,再一次迎来瞩目与聚光。

  3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正是肇始于农村。农民兄弟在自己承包的责任田上圆温饱梦想之时,也是整个中国在开化 的大地上耕耘希望之始。在这个改革开放的纪念之年,藉由新一轮农村改革,为中国仍在进行中的改革开放凝聚共识、重拾动 力与信心,如果说是历史的巧合,“合”的也是中国历史的深层密码。

  迄今为止,我们这个民族的主体仍然是农民。数千年来支撑我们民族与文明历经苦难与挑战仍然生生不息的,正是一 代又一代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进入近现代,中国革命最终得以成功,依靠的是燃起于广大农村的星星之火;极左路线的“乌 托邦”试验,承受灾难最深重的是农民;30年前发动改革开放的共产党人,最初正是被农村的赤贫、农民的缺衣少食唤起了 良心与道义的力量,义无反顾地从极左路线中拯救了中国。进一步,也正是30年来中国农民持续、稳定地为整个国家解除了 衣食之忧,才奠定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基。

  因而,在城市已经初显繁荣,中国经济崛起已经让世界格局为之改变的当下,如何实实在在地反哺农业、农村与农民 ,不仅是国家的责任,同样也检验着整个社会的良心与道义。

  因为,中国农民在大包干最初几年享受丰收的幸福之后,由于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心转向城市,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 根本的触动,导致农村的繁荣难以为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城乡 发展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农民从整体上成为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中分享成果最少的一个庞大群体。

  有数字为证。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 1.80:1,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为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 :1。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扶持“三农”的力度,推出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等措施,仍未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 大的趋势:2006年扩大到3.28:1,2007年更是达到了3.33:1。不仅仅是收入,依据《2006年世界发 展报告》,中国农村居民预期寿命比城市居民低6岁。

  在数字的背后,人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凋敝的乡村、抛荒的土地,更有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上的巨大反 差。中国独有的产业工人称谓---农民工,虽然为中国制造业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廉价劳动力,但他们遭遇的种种辛酸,欠薪 、血汗工厂与留守儿童,也赤裸裸地撕开城乡发展失衡的伤口。

  一个有能力举办无与伦比的奥运会、送航天员太空漫步的国家,绝不会容忍城乡发展失衡局面的继续。所以,在北京 举行奥运总结表彰大会的第二天,胡锦涛总书记就踏访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小岗村,为即将举行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调研 ,直接倾听农民呼声。在回答农民“三问”时,总书记向农民兄弟交了底: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根据 农民的意愿允许土地流转;将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将继续采取政策措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 革发展成果。

  总书记对农民的承诺,自然也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定了调。尤其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充分、更有保障并能以多种形式 流转,让人们对新一轮农村改革满怀想象与期待。这无疑是继当年大包干之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次革命性变革,承包期的延 长与自主流转,将使土地不仅成为农民的生产资料,更在实质上使土地成为农民有保障的最重要财产。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国 家要想稳定、和谐,国民须有恒定的财产,这是两千多年前先哲就已明了的道理。然而,中国最大的一群人---农民中的大 多数,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土地,事实上只有承包耕种权。由于土地没有成为农民的恒产,不能流转,不仅导致农民 不爱地惜地、抛荒耕地,向城市转移时也空无所有,而且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在许多地方被任意剥夺,征地补偿也寥寥无几,成 为社会不稳定的一大乱源。

  执政党谋划破解“三农”困局,再次抓住了土地制度这个牛鼻子,深谋远虑自不待言。

  而且,针对“三农”问题的焦点、难点,不仅从土地问题入手保障农民的经济权利,而且保障农民政治权利、享受公 共服务权利的一系列乡村治理的配套改革也会提上日程。以中国农民的坚韧、勤劳,只要权利在手,再创奇迹不是梦。

  源起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让中国也感觉到了世界经济的寒风,中国经济发展转向依靠内需已是别无选择。中国最大的内 需在哪里?就在9亿人口的乡村。只有农民真正拥有消费能力,内需才能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解决“三农 ”困局,不仅因为农村安才能天下安,更因为农民富才有国家富。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