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稿·孟晖
说来惭愧,我到9月中旬才第一次真正走近鸟巢与水立方。当然,在此前的几年里,经常有缘于赶路途中远远望上一 眼,特别是7月下旬试放烟火的那一夜,我恰好乘车从水立方前经过,蓝色方盒的照明系统全部亮起,形状不一的块块“膜墙 ”浮起半透明的蓝光,仿佛碧波水影荡漾其中,确实具有奇妙的视幻效果。
专业人士一定要嘲笑我不懂装懂吧,不过,鸟巢真的让我联想到古罗马竞技场。竞技场是以三层的连续圆拱周环一圈 形成外立面,把该座建筑据以矗立的力学结构直接呈现出来,同时,三层圆拱的“镂空”效果,让这石头与混凝土的庞然巨物 在远望当中姿影轻盈。鸟巢的“壳体”恰恰是钢筋交纵而“织”成的立体网状结构,既刚劲,又轻巧。换句话说,鸟巢与古罗 马竞技场一样,取消了效果闷气的外墙,让“结构”本身来一个“袒裎”相见,让普通人感受到建筑力学独有的壮美。
相距不远的水立方与之不同,是以“墙面”覆盖起来的建筑,然而,那是怎样的墙面啊——一个个微微起伏的、外表 柔软的薄膜气枕,无论是在天光下还是在夜灯中,总是闪着超现实般的淡蓝光泽。相较而言,水立方更引发我的兴趣,因为它 似乎真的预示了建筑之路的某种突破。从人类搭起泥房开始,建筑的外表就是坚硬的,泥,石,砖,水泥板,甚至玻璃板,所 有这些材料都让墙壁平板、凝固而僵冷。长期以来一直如此,以致我们这些普通人根本不敢想象自己出入其中的建筑或许还能 够有另外的样子,或许可以有薄膜做成的凹凸微妙的墙面,有触感柔软、随手起伏的气泡墙体。水立方的设计者却让建筑的外 墙获得了软软的质感,变成了“泡泡”。一种梦幻般的可能由此便萌生了,也许,不久之后,未来的城市风貌就会呈现完全异 趣的感官效果,不再是无处不在的水泥、钢筋、玻璃幕墙随时消解着人心的温热,而是今天无法想象的各种奇异材料包覆着建 筑,硬的,软的,随光线变幻颜色的,有水流在其中涌动的,效果如火焰跳跃的,如烟雾云影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是城 市,是人处身其中的居住环境,将进入一个与既往数千年历史全然不同的新阶段。因此,在我看来,水立方比鸟巢更加具有前 瞻性,像是一个充满魔力的预言。
这让我想起一百多年前的另一座建筑——水晶宫。约瑟夫·帕克斯顿所设计的临时展览场馆,也是充分利用当时最新 的技术手段、技术材料与理论构想,单纯地以铸铁网状框架与玻璃砖组装起了一座完全透明的“宫殿”,让前来参观的普通民 众第一次体验到全新的、迷梦般的建筑概念——房屋居然可以彻底摆脱不利于采光的砖、石,如同神话中的“水晶宫”,通体 澄澈透明,尽映天光云影!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水晶宫所象征的预言已经成了现代城市里最日常的街景。意味深长的是,这 座临时建筑是为1851年伦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而专门搭建的。在工业化蒸蒸日上的年代,欧洲各国都热衷举办世界博览会 ,既是以此来激发国民的国家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也是向国民普及最新的科技成就,或者可以说,是通过普及科技成就的途 径来培养公民意识。中国人重视奥运会,自是在情理之中,如果一个民族曾被扣上“东亚病夫”的辱称而居然没有奋发的志气 ,那真要叫旁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然而,大家也都清楚,无论哪一种软实力,终究都是要靠硬实力来作为支撑,硬 实力则只能立基于科学与技术之上。因此,我对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倒是抱着更多的好奇心。
水立方与鸟巢所展示出的大胆进取气质,也让人不禁神思浮游。比如,中国传统斗拱的力学结构究竟能否通过现代形 式而得以酣畅淋漓、神采映耀地化蝶飞升?传统建筑材料也并非全是坚硬物质,中国古代房屋就会使用油纸、薄纱来糊窗,这 一特点是否有可能催发设计者的创意?在两座奥运建筑的新颖形象上,闪烁的其实是“才情”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