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陌生的钱永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11:23  新民周刊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家就觉得我可能会从事与科学相关的工作,或许是遗传注定我从事现在的工作。

  撰稿·贺莉丹(记者)邵乐韵(记者)

  尽管诺贝尔化学奖的光环让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Y.Tsien)倍受瞩目,但这位华发已生的科学 家在获诺奖殊荣后,依然秉持往昔低调作风。

  1952年出生于纽约的钱永健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药理学及化学与生物化学两系教授,现为 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

  钱永健引起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是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系统的方法很重要

  

  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与崔琦之后,钱永健成为第七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这也让他 近日被媒体尤其是中国媒体竞相追逐。

  “我看到了你前两天发来的邮件采访提纲,我不能说‘绝对不行’,但是由于采访钱永健教授的要求实在多,钱永健 教授无法一一接受采访……”10月10日清晨6:30,美国加州当地时间下午3:30,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健康与科 研公共事务处负责人黛布拉·凯恩(DebraKain)女士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耐心解释。自从钱永健获 奖以来,世界各地的祝贺与预约采访电话便如潮水般纷至沓来,黛布拉负责转接来自全球媒体的电子邮件与预约采访电话,她 不得不感叹,“两天内,我一共收到了200多封邮件,其中来自中国的媒体就有60多家”。

  200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美籍日裔科学家下村修(OsamuShimomur 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Chalfie)与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Y.Tsien)三 人因发现和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而共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我感觉自己有点像被汽车大灯照到的一只鹿,我今天肯定不如昨天聪明”,面对世界各地的记者,钱永健言辞诙谐 。

  相比其他两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媒体对钱永健的关注尤为密集。“很多中国媒体特别想知道钱永健是否有来 中国的打算。我不知道他的意向,不过三四年前,他曾和家人(母亲及夫人)一起到中国游玩。”黛布拉表示。

  事实上,迈出安静的实验室,突然曝露于聚光灯下,钱永健坦言,他对获得诺奖感到有些压力,“因为所有人一下子 都来关注你、媒体要求采访你,我不太习惯。”2008年10月14日早晨8点,美国加州当地时间10月13日下午5点 ,钱永健接受了包括《新民周刊》在内的全球40多家媒体的联合电话采访时如此表示,态度极为温和。

  在钱永健看来,他能获得诺贝尔奖,其中的“运气”成分似乎很大,“在我的这个领域中还有许多其他科学家努力从 事研究,而诺贝尔奖评选时只能挑选某几个人,并且不超过3个,而我正好在这样一个评选范围内,被选中了。所以说我觉得 自己实在是很幸运!”

  他也坚称,获得诺奖并非是他多年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动力,“我并非为了获得诺贝尔奖才去从事科学研究,而是因 为对我而言,科研实在是非常有趣跟重要的工作。我的夫人也给了我很大支持”。

  钱永健认为加州大学的工作环境十分优渥,利于科研,“加州大学环境优美,而且我们相互沟通便捷,大家很容易就 能碰头,这给实验室工作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许多人都问我,对于中国科学家想要获得诺贝尔奖有什么建议?我知道有些中 国的科学家在研究方面非常努力,我的个人理解就是:除了努力之外,还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方法”。

  

  发光的蛋白

  

  1962年,科学家下村修在首次在水母中抽取出一种在紫外光照射下呈绿光的蛋白。用诺奖委员会专家话说是,“ 这一发现是让科学家的心跳速度比平时高三倍的时刻”。从此,绿色荧光蛋白(GFP)在当代生物科学领域里成为最重要的 工具之一,如果该蛋白工作不正常,就表示会有疾病产生。1988年,科学家查尔菲展示出GFP(绿色荧光蛋白)能自行 令蛔虫的神经细胞产生绿色荧光。

  1994年起,钱永健开始研究GFP,他在下村修与查尔菲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绿色荧光蛋白特性,通过改 变其氨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发出不同颜色光的荧光蛋白,其中包括蓝色、青色和黄色,并让它们发光更持久、更强烈。钱 永健的多色荧光蛋白技术,让科学家利用在追踪细胞内某一特定的基因。世界上应用的GFP,多半是他发明的变种。

  钱永健绘制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形成过程,通过DNA技术的帮助,它可以使科学研究人员给各种蛋白和细胞不同的颜 色。这使得科学家们可以同时跟踪几种不同的生物过程,他们可以用绿色荧光蛋白跟踪各种细胞的命运,例如跟踪帕金森病人 神经细胞的破损等。

  诺贝尔奖评委拉师特兰德评价,钱永健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使科学家很容易地使用绿色荧光蛋白,解释其机制,发现 了很多新的从红到蓝的颜色,并开发了很多使用工具,这使得绿色荧光蛋白技术的应用非常简单。

  许多钱永健的同事与学生为他的获奖感到兴奋,却并未感到意外。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张瑾曾于2000年加入钱永健的实验室,她在10月8日清晨6点多给昔 日博士后导师钱永健发了一封电邮以示祝贺,里面只简单地写了一句;“祝贺您!”她解释,不是自己无话可说,而是想表达 的内容太多。

  “钱永健教授是一位具有广阔视野和惊人创造力的创新者,也是一位很有帮助的导师,他富有幽默感,他此次获奖是 实至名归”,张瑾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学系助教罗伯特·坎贝尔(RobertE.Campbell)曾是钱永健门下弟子,他于 2000年至2003年期间跟随钱永健从事博士后研究。“我们大家(包括同领域的其他研究者)早就清楚,Roger( 钱永健的英文名)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诸多巨大贡献绝对值得获诺贝尔奖。Roger是一位想象力丰富的科学家,他的思想 和研究抱负在所专注的领域超前了至少10年。由于他在化学方面的专注,使得他能看清未来的科学发展方向,带头开拓新技 术和新工具,最终使其成为基础生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罗伯特·坎贝尔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这样作评。

  

  色彩的世界

  

  在新泽西利文斯顿长大的钱永健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他有两个哥哥。儿时患哮喘的钱永健常呆在家中,但他丝毫不觉 得无趣,而是沉醉于在地下实验室中捣腾他的化学实验,往往一做就是几小时。

  16岁时,钱永健的天赋光芒始得展露,尚在念中学的他获得他生平首个重要奖项——西屋科学天才奖(TheWe stinghouseScienceTalent)第一名,这个1942年就设立的奖项是美国给予高中生完成科研项目 的最高奖项,当时钱永健研究的是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

  其后,拿到美国国家优等生奖学金的钱永健进入哈佛大学学习,20岁时,他获得化学物理学士学位并从哈佛毕业, 接着,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并于1977年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

  1981年,29岁的钱永健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在该校工作8年,直至升任教授 。1989年,钱永健将他的实验室搬至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目前他是该校的药理学及化学与生物化学双系 教授。1995年,钱永健年当选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1998年他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在获得诺奖之前,钱永健也曾获得许多重要奖项,包括:1991年,帕萨诺基金青年科学家奖;1995年,比利 时阿图瓦-巴耶-拉图尔健康奖;1995年,盖尔德纳基金国际奖;1995年,美国心脏学会基础研究奖;2002年, 美国化学学会创新奖;2002年,荷兰皇家科学院海内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奖。2004年,钱永健获得世界最高成就奖 之一的沃尔夫奖医学奖(WolfPrizeinMedicine)。

  钱永健自认,他的成功缘自他对科学的着迷与对色彩的喜爱,“科学可以给人带来很多本质的快乐来度过一些不可避 免的挫折,所以我觉得兴趣很重要。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我的中学时代,生活很忙碌,那时的我就已经喜欢并痴迷于科学 了。其次就是色彩,一直以来我很喜欢颜色,颜色让我的工作充满趣味,不然我坚持不下来。如果我是一个色盲,我可能都不 会进入这个领域”。

  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不幸罹患胰腺癌,在确诊半年后,钱学榘因医治无效在美国去世,钱永健的博导也因癌症去世, 钱永健决意将更多精力把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中,“我一直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成果应用到神经生物学和癌症治 疗中,是癌症让我的父亲和老师离开了人世”,钱永健与他的同事一直在努力为未来癌症的治疗找到更好的化学疗法,目前他 们瞄准癌症成像和治疗,已经制造出一种U型的缩氨酸分子,用于承载成像分子或化疗药物。

  

  钱氏家族

  

  作为在美国出生的华人第二代,钱永健成长于一个工程师与科学家世家,他闲暇时会弹弹钢琴,也爱好潜水,他会骑 自行车上下班,平日穿着朴素,平易近人,即便在他获诺奖消息公布当天,参加UCSD为他举办的媒体见面会时,钱永健仍 穿着一件米色衬衣、一条米色西裤,戴一副眼镜的他看上去神色平静自如,标准科学家形象。当然,钱永健几乎不会讲中文, 跟他亲近的人们常称呼他“Roger”。

  作为神经生物学家,钱永健的哥哥钱永佑(RichardWTsien)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也是美国科 学院院士。钱永健两兄弟分别获得Rhodes和Marshall学者奖,这两个奖项通常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生竞争性最强 的两个奖学金,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获Rhodes奖。此外,钱永健的舅舅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教授。

  “确实,我们钱氏家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钱学森等。我的两位哥哥也曾在科学研究方 面给我许多帮助,比如在做实验、收集数据方面。我想,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确对我有影响”,10月14日,钱永健在接受《 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他承认家庭氛围与基因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很小的时候,大家就觉得我可能会从事与科学相关的工作,或 许是遗传注定我从事现在的工作”。

  追根溯源,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与钱学森同一祖父,其祖父曾在杭州当地经营丝绸。因钱学榘家中途没落,钱学榘的 叔父,早年留学日本的钱家治先生时任杭州第七中学(前身是浙江安定学堂)教习兼董事,他安排钱学榘就读于此,并负担了 钱学榘姐弟的学费。上世纪30年代,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钱学榘与钱学森均考取当时的“庚子赔款”奖学金资助的公费 留学,双双赴美攻读航空工程学学位。

  1939年,钱学森受教美国加州理工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TheodorevonKarman)门下 ,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宇航与数学博士学位后留在该学院任教。二战期间,钱学森与马林纳合作,在冯·卡门指导下,完成 美国首枚导弹的设计工作,被誉为美国导弹事业奠基人之一。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到中国,因涉嫌所谓“间谍罪”而被美 国调查局逮捕,5年后方经美中交涉回国。之后,钱学森成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打下中国导弹技术的基础。美籍华裔女 作家张纯如在作品《蚕丝》中写道,等到TsienHsue-Shen返回中国,他就变成了钱学森,中国飞弹之父。

  当时,留学美国的钱学榘并未跟随堂哥钱学森回到中国,而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其后钱学榘曾任美国波音公司首席工 程师。

  岁月轮回,世事沧桑。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出生于1948年,1955年,7岁的钱永刚与妹妹钱永真随父母回到 中国。钱永刚经历了同辈人的命运,1969年入伍,“文革”后,他念大学,1982年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获计算 机系学士学位。1988年,40岁的钱永刚从父亲钱学森曾就读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获计算机科学系硕士学位,此后 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研制工作。

  钱学森的堂妹钱学敏在退休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办一位老师告诉《新民周刊 》记者,近日要求联系钱学敏以询问钱永健近况的国内媒体数不胜数。

  记者亦了解到,自钱学森回国后,中美两地的钱家后人往来并不频繁;在中国,了解钱永健近况的钱家后人更是少之 又少。但是,钱家后人仍旧依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

  “确切地说,我对中国没有明确的‘故乡’概念,我对中国的文化也并非特别熟悉”,在一再被中国媒体追问与中国 的关联时,钱永健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道,他的话锋一转,“但母亲曾跟我讲过许多她记忆中的在中国时的往事,我也曾和我的 母亲、夫人一起去过中国。当然,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对中国的感情还是有所不同,毕竟,我有中国血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